回覆列表
  • 1 # DS影片

    米格飛機設計局(OKB-155)成立於1939年12月,是俄羅斯的老牌戰鬥機設計機構,其研製的主要產品有:

    米格-1,1940年首飛,活塞戰鬥機

    米格-3,1940年首飛,活塞戰鬥機和截擊機

    米格-9,1946年首飛,噴氣式戰鬥機

    米格-15,1947年首飛,後掠翼戰鬥機

    米格-17,1950年首飛,後掠翼戰鬥機,米格-15的重大改進型

    米格-19,1952年首飛,雙發超音速戰鬥機

    米格-21,1956年首飛,2馬赫三角翼戰鬥機和截擊機,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噴氣式飛機

    米格-23,1967年首飛,可變後掠翼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

    米格-25,1964年首飛,準3馬赫截擊機和偵察機

    米格-27,1970年首飛,米格-23對地攻擊型

    米格-29,1977年首飛,空中優勢戰鬥機

    米格-31,1975年首飛,米格-25重大改進型,雙座截擊機

    米格-35,2007年首飛,米格-29重大改進型,多用途戰鬥機

    米格1.44,2000年首飛,鴨式三角翼第五代戰鬥機驗證機

    蘇霍伊設計局(OKB-51)是俄羅斯與米格齊名的戰鬥機設計機構,成立於1939年,研製的主要產品有:

    蘇-2,1937年首飛,活塞偵察機,輕型轟炸機

    蘇-7,1955年首飛,噴氣式攻擊機

    蘇-9,1956年首飛,佈局類似米格-21的三角翼截擊機

    蘇-11,1958年首飛,蘇-9改進型,截擊機

    蘇-15,1962年首飛,兩側進氣雙發三角翼截擊機

    蘇-17/20/22,1966年首飛,可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

    蘇-24,1967年首飛,可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

    蘇-25,1975年首飛,對地攻擊機

    蘇-27,1977年首飛,蘇聯新一代空優戰鬥機

    蘇-30,1989年首飛,基於蘇-27UB雙座型的戰鬥轟炸機,現已發展出多種改型

    蘇-33,1987年首飛,基於蘇-27的艦載型,最初編號蘇-27K

    蘇-34,1990年首飛,基於蘇-27的並列雙座戰術轟炸機

    蘇-35,2008年首飛,蘇-27的最新改進型,具有推力向量發動機的先進航電

    蘇-47,1997年首飛,前掠翼驗證機,並探索了第五代戰鬥機的一些技術

    蘇-57,2010年首飛,第五代隱身戰鬥機

    在二戰和冷戰期間,米格設計局的影響力遠勝於蘇霍伊設計局,其產品廣泛裝備與蘇聯空軍和華約組織,這和米高揚的哥哥位居高位有關。“米格”一詞甚至成為蘇制戰鬥機的象徵,米格-21影響了西方整整一代戰鬥機的發展,米格-25曾讓西方心驚膽戰。

    但在蘇聯解體後,米格設計局的影響力迅速衰退。產品在冷戰中主要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的蘇霍伊設計局依靠優秀的蘇-27戰鬥機力壓米格-29,成為出口量第一的俄製戰鬥機,由此也給蘇霍伊設計局帶來滾滾財源,有自籌資金深耕“側衛”產品線並致力於下一代戰鬥機的發展,形成良性迴圈。

  • 2 # 一葉楓流

    米格和蘇霍伊都是二戰後噴氣時代嶄露頭角的。二戰時期的老牌設計師拉沃契金和雅科夫列夫在噴氣式設計上江郎才盡。米格以米格-15在北韓戰爭中一鳴驚人。米格設計局就是戰鬥機中的AK-47 。米格設計了米格-9、15、17、19、21、23、25、29、31 。

    蘇霍伊在戰後1953年重組設計局,此時的米格已經是大名鼎鼎。蘇霍伊在20世紀80年代一舉登頂世界戰鬥機設計巔峰。蘇霍伊設計了蘇-7、9、11、15、17、24、25、27 。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戰鬥機是蘇-27的機身安裝F-14的AWG-9雷達和AIM-54不死鳥導彈、F-15的F110發動機。如果還有的話就是F-16的座艙。

    米格-9是蘇聯第一種服役的噴氣式戰鬥機,就是把活塞發動機用兩臺寶馬公司BWM003的蘇聯仿製型號RD-20噴氣式發動機替換。米格-15是完全按照噴氣式飛的特點設計的,成為東西方第一次對峙的代表。米格-17是米格-15的改進,加大了後掠角,發動機增加了加力燃燒室。

    米格-17

    米格-19是在米格-17的基礎上,為了超音速繼續加大後掠角,換用推力更大的RD-9發動機。只是一個過渡型號,蘇聯很快就用超音速的米格-21替換了米格-19 。蘇聯生產了2000多架米格-19。中國由於缺乏工業基礎,製造米格-19也是困難重重。更別說技術工藝難度要求更高的米格-21了。米格-19在沈飛生產了20多年,直到殲八2定型。米格-21產量超過1萬架,是最多的超音速戰鬥機。迄今仍有上千架在服役。但是米格-21缺點明顯,也很致命,就是航程短,載彈量小,沒有超視距作戰能力。最初只能攜帶兩枚響尾蛇的仿製版K-13紅外空對空導彈,後來增加到4枚。為了克服這些缺點,米格採用變後掠翼技術增加航程,這就是米格-23。生產了5000多架,和美國的F-4鬼怪2並駕齊驅。不過米格-23過於笨重,機動性差,因為變後掠翼的機構重量很大,變後掠過程中飛機氣動中心發生變化,影響了飛機安定性,導致飛機的操縱性變差,很難駕駛。

    同時米格-25也在研製,這是為了攔截美國研製中的XB-70超音速戰略轟炸機。XB-70中途停止研發,米格-25作為偵察機首先在中東處女秀。在以色列上空飛出了M3.2的高速,令西方大驚失色。米格-25被視為對西方最大的空中威脅。美國為此緊急修改了下一代戰鬥機計劃,同時越南戰爭的經驗讓美國空軍不再注重戰鬥轟炸機,而是專門的空中格鬥戰鬥機。這就是F-15 ——一架專門為米格-25而生的戰鬥機。為了和美國的空中優勢戰鬥機抗衡,蘇聯在第三代戰鬥機的研製時也採用美國的高低搭配原則,米格設計局名義上研製輕型戰鬥機,卻偷偷加強了效能指標,以F-15為目標。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米格-29仍然保留了米格飛機航程短、裝置簡單的弱點,再加上蘇聯在航電上的落後,米格-29在空戰格鬥中的資訊感知能力很弱,在冷戰後的區域性戰爭中,面對美國和北約的壓倒性空中優勢,只能被虐。米格-31是米格-25的改進型號,換裝了渦扇發動機,安裝了相控陣雷達,是蘇聯為了對付美國巡航導彈而發展的。如果不是沿用不鏽鋼材料,應該相當於固定翼的F-14 。

    蘇霍伊的第一個成功之作是蘇-7,因為低空效能好,被用作戰鬥轟炸機。同期研製的蘇-9和米格-21採用相同的氣動佈局,由於採用留利卡的AL-7大推力發動機,飛機重量比米格-21大,成為蘇聯防空軍的首選截擊機。蘇霍伊的主要型號都是為防空軍設計的。蘇-11是蘇-9的改型,採用了新型中距離空對空導彈,相當於米格-15和米格-17的關係。蘇-9只能攜帶4枚老式K-5波束制導近距離空對空導彈,難以對付美國研製中的超音速轟炸機。

    蘇-7

    蘇-15是為了實現超視距攔截,實現雷達自動攔截,作為自動防空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採用和蘇-9類似的氣動佈局,用雙發動機提高推力,類似於殲八的設計思路。發動機R-13(R-11的改進型)也類似殲八的渦噴-7(仿製蘇聯R-11),達到了接近美國F-106水平。但是相比於F-106,載彈量略少一點,速度略低一點。成為蘇聯70年代和80年代的防空軍主力。戰果輝煌,擊落過兩架南韓民航客機。(這是和南韓有仇嗎?)

    蘇-15和K-8導彈

    在變後掠翼盛行的時代,蘇霍伊為了驗證變後掠翼技術,蘇霍伊在蘇-7上採用變後掠翼技術,這就是蘇-17 。其出口型是蘇-20和蘇-22。7是蘇霍伊的幸運數字,以後就會得到證明。按照蘇聯編號規則,蘇-17之後的蘇-18空置不能用,其出口改型蘇-20,則蘇-19空置,同理蘇-21頁空置。蘇聯真正實用的變後掠翼轟炸機是蘇-24 。蘇聯戰鬥機是比照美國一對一發展的,針對A-10的是蘇霍伊的蘇-25。

    蘇-17

    蘇-27

    蘇霍伊的鎮山之作就是蘇-27了。之後形成一個系列,發展出很多種改型用途,包括艦載型蘇-33,轟炸機蘇-34。蘇-27的截擊型雙座版形成了蘇-30,併成為出口型多用途戰鬥機。

    蘇-30SM

    蘇-35換裝了推力向量發動機,相控陣雷達。俄羅斯喜歡誇大宣傳,蘇-35相當於4代半戰鬥機,而不是可以和蘇-22對抗的戰鬥機。

    蘇-35S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之後的噴氣式飛機主要是米高揚設計局的天下,其打造的米格系列不僅成為蘇聯空軍的主力,也隨著蘇聯的對外影響而影響到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中國,直到現在中國空軍仍然有米格系列的飛機在服役。

    其中最著名的飛機有在北韓戰場上與美國互為敵手的米格-15戰機,這一款飛機和美國F-86可謂是一對冤家。他們都是代表著當時最先進的噴氣式飛機戰機。而也是中國引進的第一款噴氣式飛機。並命名殲-5。

    而第二款則是米格21型戰鬥機,它是根據北韓戰爭中噴氣式戰鬥機空戰經驗研製的。主要任物是高空高速截擊、偵查,特點是輕巧靈活,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作訊號,火力比較強大。而且是20世紀產量和裝備最多的噴氣式飛機之一,到2013年仍有50個國家在使用。而中國則叫它殲-7。

    第三款是米格25/31,米格25是世界上第一種高度超過兩萬米最大飛行速度超過三馬赫的戰鬥機,或者叫截擊機,它的出現曾經給西方國家帶來了巨大的震撼。俄米格31則是在米格25的基礎上的改進型。

    第四款,大名鼎鼎的米格29戰鬥機。他作為和SU-27的競爭的失敗品作為外售武器賣給其他國家,而現在老毛子用印度人的錢去升級米格29,發現米格29也不錯,於是將艦載機也換成米格29。

    而蘇霍伊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戰機就是大名鼎鼎的SU-27,將大名鼎鼎的米格設計局打敗的作品,也是開啟新時代戰機的先鋒,從此之後蘇聯空軍的主力戰機,就由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SU-27系列替換。現在俄國空軍用的所有戰鬥機都是蘇27的改進型。而當年中國非常有遠見的拒絕買米格29選擇買SU-27,與俄國空軍一樣蘇27系列仍然是中國空軍與中國艦載航空兵的主力戰機。只不過中國叫殲11與殲15。

  • 4 # 軍武資料庫

    最具有代表性的Mig機一共有9種,W君一一說說。

    MIG-15

    這是一種簡單的噴氣機,除了發動機以外就基本上不剩下什麼東西了。不能超音速飛行、沒有雷達、沒有火控系統、不能帶導彈、控制面用鋼索連結、只有很簡單的電子電路系統……

    但是由於出色的氣動設計這架飛機當年馳騁疆場。並且由於其價格便宜,被製造了16500多架。

    Mig-17

    看起來和Mig-15一樣的飛機,但是已經可以超過音速飛行了。其實Mig-17是Mig-15的改良作品,最大的修改就是——Mig-15在穿越音障的時候機翼會掉下去,而Mig-17不會。

    最後Mig-17被蘇聯授權給盟國生產,這是飛機中的AK-47,一共生產了超過10300架。中國生產的Mig-17叫做殲-5。

    Mig-19

    這是蘇聯真正的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也是蘇聯的第一架雙發戰鬥機。由於使用兩臺發動機,因此Mig-19推力過剩。一架Mig-19從0海拔高度飛到1萬米高空僅僅需要一分零六秒。而與Mig-19同時期的美國戰鬥機F-100則需要將近四分鐘的時間。但是雙發也給Mig-19帶來維護性的問題,由於兩臺發動機不能夠使用吹氣機進行啟動,因此需要按照風向依次啟動每臺發動機,並且需要向發動機內丟燃燒的燃料棒進行助燃。因此Mig-19在緊急出動的時候會遇到問題。

    Mig-21

    Mig-21在W君看來是一架美麗絕倫的戰機!與Mig-17一樣也被當作戰鬥機中的AK-47。全世界產量超過2萬架,並且現在還有新的生產和入役。

    由於米高揚設計局大膽的採用了三角翼超薄機翼設計,具有了極高的機動性。

    由於保有量太大很多使用國在不斷的為Mig-21增加新的裝置和功能。以至於頭盔顯示器、多功能液晶顯示器、電子戰夾艙、紅外成像系統等不應該出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設計的戰鬥機中的先進裝備都出現在了Mig-21上

    Mig-23

    這是一架最有米高揚風格的戰鬥機。W君超喜歡Mig-23的進氣道設計。

    在解決附面層氣流問題Mig-23和F-4處理的方法大同小異。但Mig-23處理的更加出色一些。

    Mig-23和F-4一樣都使用和機身存在一個間隙的隔板在分離附面層氣流,但相對於F-4的簡單粗暴在Mig-23的進氣道設計上有了更多的修飾。

    另外還沒說吧Mig-23是可變後掠翼的戰鬥機,但這並不重要。

    Mig-25

    依靠巡航導彈發動機推進飛行的三倍音速不鏽鋼怪物。W君介紹了很多次了,這裡就不在多說什麼了。

    Mig-27

    這是一架相當雞賊的攻擊機,為了滿足蘇聯當時的一個設想——在目標上空轟炸5分鐘,然後高速逃竄離開。得益於Mig-23的可變後掠翼設計,一架戰機可以很快的切換慢速攻擊和高速逃走的狀態。

    Mig-23和Mig-27機體99%相像,這裡W君告訴一個一眼區分的方法——機頭尖端,Mig-23是一個圓錐形,而Mig-27有一個切角。

    在這個切角內安裝了一臺鐳射測距儀為空投炸彈和發射火箭彈做測距使用。

    Mig-29

    如果米高揚設計局不推出Mig-29的話,那麼這個設計局的光環永存。而米高揚設計局的後期悲劇幾乎全部都是由Mig-29拖累所致。因此不細說了。

    Mig-31

    如果簡單理解Mig-31是Mig-25的雙座型那麼就是太初級的水平了。Mig-31和Mig-25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戰機。

    對於蘇霍伊來說,只需要知道Su-17、Su-24、Su-25和Su-27就夠了,其他真沒太大必要多說。

  • 5 # 林哥講武堂

    二戰結束之後,蘇聯戰鬥機就是米高揚公司的米格系列和蘇霍伊公司的蘇系列唱二人轉。但是兩個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方向則有不同,這甚至影響了兩家公司後來的命運。

    從噴氣機時代開始,米格系列戰鬥機走的是前線戰鬥機路線,突出維護簡單、易於部署、造價低廉,裝備蘇聯的前線航空兵。代表作有米格15/17/19/21/23/25/29。在冷戰期間,蘇聯出口最多的也是米格系列飛機,在歷次區域性衝突中都能見到米格機的身影。

    而同時代的蘇系列戰鬥機,走的是一種大而全的路線,代表作有蘇-7/9/15/17/27。相比於米格系類,蘇系列飛機擁有更完備的航電系統,載彈量大,航程遠。因此,蘇系列戰鬥機一般只裝備駐紮本土的國土航空兵,很少出口,名氣不如米格。所以,當年要不是因為窮的底褲都沒了,中國空軍是買不到蘇-27的。

    然而,也正是因為出口的米格系列效能不夠先進,在歷次區域性戰爭中,米格系列在美系F系列戰鬥機面前都能處於下風。尤其是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米格-23被F-15、F16打的滿地找牙,嚴重影響了米格機聲譽。進入九十年代後,面對自由開放的市場,米格系列完全被蘇霍伊壓倒。憑藉蘇-27系列的良好效能,蘇霍伊不但順利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而且還繼續發展壯大,並發展出了俄羅斯的四代機——蘇-57。

    而米高揚這邊,新一代的米格-29銷量完全比不上蘇-27。縱使推出了改進型米格-35、艦載型米格-29K,獲得的訂單也屈指可數,日子過的是舉步維艱。最終,在前幾年,米高揚被蘇霍伊兼併,輝煌自此只成為了過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如果失敗,李建成當皇帝,唐朝歷史會是什麼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