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恆成泰瓷莊
-
2 # 南朝居士
他們有的是外戚,直接從底層提拔進入中樞,比如有名的霍去病,十七歲封冠軍侯,侯爵,十九歲為驃騎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僅次於大將軍,這個是比宰相權力還大的職位。
或者是世襲爵位,比如趙盾,30歲接他父親的班,成為晉國宰相,在官僚世襲的時代,年輕的宰相再正常不過了,
再比如司馬炎,30歲襲爵,成為丞相,然後篡位稱帝,高洋23歲接班,然後篡位。
到了唐朝開始實行科舉制,唐朝的宰相基本都在40到45歲,
當然,後期也有年輕的宰相,比如張居正,33歲就是內閣大學士了,還是內閣首輔,和珅36歲軍機大臣,但是相對來說,比唐朝以前少得多,
-
3 # 常風
漢代哪有年輕的丞相,你舉例說明,唐什的神童最多的,但是到丞相也要到四十以後了,官僚體系不會有年輕的行政首腦,譬如丞相的。
-
4 # 明離子
還記得三國袁紹吹牛逼時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嗎?四世三公,是的,漢朝之前出年輕宰相,不是說這個年輕人有多麼厲害,而是他的家族地位很顯赫,這就是統治了中國近千年的門閥制度。
門閥,指的是時代為官的家族,比如春秋時期晉國六卿,東漢時期以袁氏為代表的累世公卿,經學世家等等。
漢朝時期的舉孝廉,你以為你一平頭老百姓就有人舉你孝廉,有是有,但是太少了,大部分還是人家世家大族家的子弟。
曹魏時期,開始採取九品中正制,讓門閥取得政治特權變得合理化,西晉時期佔田制,讓門閥有了經濟特權,一時間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阻塞了平民為官的道路。
所以,什麼甘羅十二歲拜相,袁紹四世三公,全是因為他們自己牛嗎?扯淡,都是他們家比較牛。
門閥統治一直到了隋文帝時期,開始出現瓦解之勢,楊堅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實行科舉取士,可惜的是,很快隋朝滅亡,讓世家大族的統治一直持續到唐朝初期。
時間到了武周時期,武則天作為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做了一件影響千秋萬代的事情,那就是為了對抗現有的唐朝宗親和世家大族為主的朝臣,將科舉制度踢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制度更加完善,權威性更強,以至於到了最後出現了“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的口號。
當然,也不能排除沒有靠家族上位的人,但是靠實力為官的人越來越多,競爭力也就越來越大,什麼十二歲當宰相的狗屁事兒也就越來越少了。
-
5 # 伊耆角木
這麼說的人就是看的歷史少,唐朝及以後年輕宰相還是有很多的。當然不能要求個個二十幾歲,畢竟是一個國家的宰相,四十歲以下絕對都算很年輕很年輕了。可以簡單把一些著名的羅列一下。
(李世民任尚書令時年僅20歲)
首先要明白各朝宰相都是哪些人。宰相不一定是一個人,也不一定是一個固定官職,而是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一批人的統稱。唐以前的不多贅述,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門下侍中併為宰相。於是第一個年輕宰相就出現了,那就是李世民。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為尚書令。那一年,李世民才二十歲!還不年輕?
李世民繼位以後,因為自己曾擔任過尚書令,此職務不再授予別人,以副長官尚書左右僕射取代尚書令成魏宰相班子成員。李世民在位後期,設立政事堂制度,宰相又發生了變化。中書令、侍中依然是宰相,另外有些官員會被授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意思是和中書、門下二省的三品長官(中書令、門下侍中都只是三品官)一起參與政務。所以唐朝後來的年輕宰相(40歲以下)包括:
(長孫無忌第一次拜相34歲)
唐太宗貞觀元年,長孫無忌任尚書右僕射,33歲;唐懿宗鹹通三年,路巖以戶部侍郎加同平章事,36歲;唐代宗貞元八年,陸贄以中書侍郎加同平章事,38歲。這三位都是相當年輕的宰相。
宋朝官員制度比較複雜,只有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宰相正式官職,參知政事為副相。另有掌管軍事的樞密院長官樞密使、樞密副使同為宰相班底成員。宋神宗後到南宋更是經常改制。因為人數多,所以宋朝年紀輕輕就做宰相的人非常多,就列一下成為宰相的年輕人比較著名的包括如下這些:
(寇準32歲任樞密副使)
寇準,宋太宗淳化四年任樞密副使,32歲;次年升任參知政事,33歲;呂蒙正,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任諫議大夫,參知政事,36歲;富弼,宋仁宗慶曆三年任樞密副使,39歲;韓琦,宋仁宗慶曆三年任樞密副使,35歲;張邦昌,宋徽宗宣和元年任尚書右丞,38歲;文天祥,宋恭帝德佑二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39歲。
(宋遼金三史書編撰者脫脫20歲就做了宰相)
元朝更常見了,因為重視軍事,宰相往往從軍隊中的將領提拔,年紀輕輕就做了宰相。元朝僅保留中書省,長官中書令由太子擔任,所以實際宰相為中書右丞相、左丞相(元朝右在左之上),比如忽必烈的左膀右臂伯顏,29歲任中書左丞相,31歲晉升中書左丞相。還有伯顏的侄子,後來編撰了宋史、遼史、金史的脫脫,20歲當上了中書左丞相,26歲就做了中書右丞相。
明朝朱元璋廢相,嚴格意義上沒有宰相。但後來朱棣設立內閣制度,內閣大學士輔佐皇帝,習慣上還是稱作宰相。明朝比較年輕的內閣大學士有如下幾人:
(崇禎時期首輔周延儒37歲入閣)
黃淮,明成祖永樂元年任右春坊大學士,內閣首輔,36歲;解縉,明成祖永樂二年任右春坊大學士,內閣首輔,35歲(此二位雖為內閣首輔,但品級上不如後世殿閣大學士高,他們做到殿閣大學士時已不再年輕);周延儒,崇禎二年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37歲,次年任首輔,38歲。另外,張居正隆慶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42歲也算比較年輕的。
清朝延續明朝內閣制,內閣大學士習慣上可以稱宰相。但是清朝實際的輔佐皇帝的決策機構是軍機處,所以習慣上又會把軍機大臣稱作宰相。這就導致了一些清朝年輕的宗室、勳貴可以稱作宰相。他們是:
(傅恆和三個兒子福隆安、福康安、福長安都是二十幾歲入軍機處)
傅恆,乾隆十年任軍機大臣,25歲,乾隆十三年授保和殿大學士,28歲;福隆安,乾隆三十三年任軍機大臣,22歲,福康安,乾隆三十七年入軍機處學習,17歲,乾隆四十一年正式軍機大臣,21歲,乾隆五十七年授武英殿大學士,37歲;福長安,乾隆四十五年任軍機大臣,20歲;和珅,乾隆四十一年任軍機大臣,26歲,乾隆五十一年任文華殿大學士,36歲;恭親王奕訢,咸豐十一年任領班軍機大臣,28歲;醇親王載灃,光緒三十四年任軍機大臣,25歲。
-
6 # 青言論史
已經看到有人把唐以後年輕的宰相羅列一遍,我就不多說了。我只說唐以前相當年輕的一個權相——司馬元顯。
這位先生,當宰相(尚書令、中書令)的時候才17歲,死的時候也就20歲。他爹司馬道子和他一起死的時候,也才39歲。這爺倆的歲數放在現在,一個大學沒畢業,一個充其量不過是廳級幹部。但是,他們倆卻成為了東晉最強力的權臣之一。
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之所以能進入中樞秉政,是因為他們是宗室,也就是皇帝家的人。而在唐朝以前,這種情況也非常普遍。這個頭,就是漢朝開啟的。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是由選官制度決定的。而這種制度的轉變過程,正是宰相們逐漸“年老”的根本原因。
漢朝雖然和春秋戰國之間隔了一個秦,但也真的沒差幾年。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政治在西漢初年仍然相當有市場。漢武帝時期,才開始落實孝廉制度,也就是推舉孝子和廉吏做官。
而這個制度到了東漢,也逐漸名存實亡。因為隨著農業的進步,門閥開始崛起,他們就是士族——世代做官的家族。因此你會發現,像袁氏家族這種“四世三公”,楊修他們“五世三公”,都成了常態。
這種選官制度所造成的必然結果,就是官只能在少部分人裡選擇。說得露骨點,就是隻要你有錢有人,官就有得做。混亂的時候如漢末,曹操他爸曹嵩,交了一個億,就能做到太尉。
這也就無怪乎從漢朝到南北朝,幾乎代代都有幾個年輕的宰相,像司馬元顯這種年輕的不像話的也不是沒有。著名的同性戀董賢,那個斷袖之癖的受主角,也是20出頭就官拜大司馬,等於是宰相了。
而在唐代以後,科舉制度的確立又帶來了一個副產品——官僚晉升路徑的固化。想從一個舉人、進士到宰相,那個可難著呢。即使是楊廷和、和珅這樣的天才,也需要到四十歲才能拜相。那些年紀輕輕就能拜相的神話,已經永不可能出現了。
回覆列表
漢代人才選撥衢道有限,沒有太好的選撥機制,只有舉孝廉,張衡就是,但考察重點是孝廉而非才幹,且這衢道選撥暫下層官吏。高官皆出氏族,即豪門旺族,而實權相位卻出於氏族的內戚,多為皇后的父兄一等,家族勢力是任相的重要因素而非年齡。
而隋唐以後科舉唯才是舉的選撥機制建立,政權的皇權相權院府相互牽制的制度也遂步完善,相位自然是老成持重,閱歷豐富的人擔當。
第四次回答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