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68317526467

    Wings To Fly ~翼をください

    原文連結: Wings to Fly-希望是長著羽毛的

    希望的羽毛散燼,就變成了絕望

    一位不堪忍受各種家庭問題和家暴的母親,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從自家小區13層縱身跳下。

    19世紀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克爾凱郭爾說: 人得了「致死的疾病」——絕望。

    世界的暫時痛苦,如短缺、病痛、悲慘、艱辛、災禍、折磨、精神苦痛、牽掛和悲哀等都不是「致死的疾病」;

    死亡也不是,不然人們就不會尋求死亡來解脫那些痛苦了。

    只有絕望才是。

    海明威塑造了《老人與海》中那個與命運抗爭的老人,但他自己卻無法成為那個老人。

    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但他終究沒有找到光明。

    當希望的羽毛散燼的時候,就變成了絕望。

    希望被囚禁在籠子裡,忘了怎樣飛翔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句臺詞:「監獄是個怪地方,我們起先是恨它,然後習慣它,最後離不開它。這就是體制化。」

    坐了50年牢的圖書館管理員被允許假釋,但他卻不願出獄,不得不出獄後卻在住所孤獨地上吊自殺——他已經習慣了體制化,而自由讓他無所適從和恐懼。

    人生也一樣。

    人生的監獄

    《被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人生也是一座監獄。

    每個人每天重複著同樣的事:吃飯、睡覺、勞動……只是盲目和機械的活著。

    小時候,每個人都有很多夢想,

    長大後,夢想已在生活的牢籠中,慢慢忘了怎樣飛翔。

    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

    如今只好祭奠嗎

    任歲月風乾理想

    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老男孩》

    用希望抵抗絕望

    希望是有翅膀的鳥兒,是關不住的。

    冒著被懲罰的危險,安迪透過廣播喇叭向獄友們播放莫扎特美妙的音樂,讓那些已經在體制化中麻木和忘了怎樣飛翔的人們,重新感受到自由和希望。

    即使受傷,仍要飛翔

    伍佰的歌曲《白鴿》也是關於翅膀、飛翔、自由與希望。

    即使受了傷、流著血,仍然繼續堅強的飛下去。

    飛翔著 強忍著傷

    逃離了 獵人的槍

    縱然帶著永遠的傷口

    至少我還擁有自由

    追尋意義的人——維克多·弗蘭克爾

    維克多·弗蘭克爾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醫學家和心理學家。

    作為猶太人,在納粹時期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父母、妻子、哥哥,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得以倖存。

    在集中營這個絕望地獄中的經歷,讓他進一步發現生命意義的重要性及意義意志對人的存在的重要性,開創了「意義療法」(Logotherapy),並著《追尋意義的人》一書(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他說,追求生命意義,是人生命的原動力,但這一原動力受挫時,便產生了心理失衡和心理疾病,即「存在的空虛」——不能憑本能知道必須做什麼,也無法遵照傳統應該做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意義療法」的任務就是幫助人們發現生命的意義,分析心靈深處對生活真正的渴望,以及戰勝空虛和絕望。

    「意義療法」中尋找生命意義的方法:

    1.創造和工作:

    透過我們的創造性活動實現創造的價值,進而發現生命的意義。

    當你帶著愛工作時,你就會與自己、與他人、與上帝融為一體。

    ——紀伯倫《論工作》

    2.體驗意義的價值:

    透過工作的創造和愛與被愛,我們有機會實現生命的唯一性和獨特性,從而可以讓我們體驗到生命的意義。

    3.對不可避免的苦難所採取的態度:

    當人們面對苦難時,人們用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和承擔苦難。許多心理問題都是由對待苦難的態度導致的。當苦難不可避免時,承擔並戰勝苦難就給人發現生命意義的機會。

    《追尋意義的人》(Man"s Search for Meaning)

    日光之上的希望

    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奧斯卡·王爾德

    日光之下,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日光之下的希望,只能伴隨人生在世的幾十年歷程。

    世上的生命是短暫的,每個人的結局殊途同歸——「塵歸塵,土歸土」。

    所羅門王在《聖經·傳道書》說道:「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

    所以,哲學家們在探索著「終極關懷」,思考生命本源和死亡價值,渴望超越有限、追求無限以達到永恆。

    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把「自我實現」作為人的最高追求。但到晚年時期,他認識到如果以「自我實現」作為人的終極目標,必然導致對人性的盲目認識,助長人的驕傲的同時把人正真的價值貶低。於是他又提出了「Z理論」,尋求人更終極的意義。

    日光之下風雲變幻,每當遮雲避日的時候,似乎就看不到那希望之光。但在雲層之上,一切美善之光的源頭一直在照耀,未曾停息。

    所以,我們是否能越過雲層,找到日光之上那永恆的希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家自制乾貨有哪些?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