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安聊育兒

    7個月的寶寶肯定是先學爬,寶寶動作發育特點要經過幾個階段:

    3個月 :抬頭

    6個月:能翻身

    7個月:坐

    8個月:爬

    1歲:走

    每個寶寶發育情況不一樣,可能會提前或者推遲。但爬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鍛鍊手腳協調能力。沒有學會爬的孩子直接走路,容易出現感統失調。

  • 2 # 老小妹的娛樂

    我也是從新手媽媽過來的,很多東西都是在實踐中獲取經驗。不用質疑肯定是先學爬了,先爬後走,爬著走。以下從科學角度出發來看看了解一下。

    幼兒爬行能健腦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年輕的父母,不讓孩子在地上練習爬行,寧可自己抱著,生怕孩子爬行時弄髒手足或傷及身體。其實,只要細心照看,讓孩子多練練爬行是大有益處的。

    每個孩子呱呱墜地時都只能持仰臥的體位,從最初“受制於人”到後來獨立行走,中間必定經過“爬”這一不可缺少的環節,而且多數孩子喜愛爬,即使到了已經可以直立走路時,仍不忘情於爬。

    對嬰幼兒來說,爬是一種好的全身運動,因為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頭頸抬起,胸腹離地,用肢體支撐身體的重量,這就鍛鍊了胸腰腹背與四肢的肌肉,並可促進骨骼的生長,為日後直立行走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此外,爬行對孩子來說是一項較劇烈的活動,消耗能量較大。據測定,爬行時要比坐著多消耗一倍的能量,比躺著多消耗兩倍的能量。

    爬行對孩子心理的發展與智力潛能的開發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當孩子在襁褓中時,視聽所及範圍很小。坐著或躺著,視聽範圍略有擴大,但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多,而當孩子在爬行時,姿態由靜到動,範圍由點到面,思維、語言與想象能力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與提高。美國費城某研究所的調查表明,爬行可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開發兒童的智力潛能,對加強大腦控制眼、手或腳協調的神經發育有極大的益處。此外,有的研究人員透過同齡嬰兒的對比觀察發現,會爬的嬰兒,由於接觸新鮮事物少,往往顯得較為呆板、遲鈍、動作也緩慢些,且易煩躁。美國一些醫生在幾十年治療腦性癱瘓病過程中,發現“爬”對治療說話有困難的患兒有著較好的效果。在以“爬”為主的治療過程中發現,爬得好的,走起來也好,學說話也快,認字與看讀的能力也強。為此,他們認為爬可促進人腦發育,並主張幼兒爬得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爬”出一片天 美國醫生丹普爾等人聯合倡導被動爬行模式,他們認為,爬行需要四肢和大腦的充分協調,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外界資訊刺激,對開發孩子的智力有明顯的效果。 心理學家溫格的研究和雷蒙•達德人類研究所的研究都指出,允許嬰兒自由地在地上爬行的民族比嚴格限制嬰孩爬行的民族,文化或技術水平要高。

    爬行不是必然階段 很多家長都問過醫生類似的問題,為小孩不會爬而感到擔心,許積德教授說,其實,雖然大多數孩子都會經過爬這個階段,但爬行並不是孩子生長髮育的必經階段,並不能僅因為小孩不爬就認為他發育落後。爬行是孩子從會坐到會站、會走的一個過渡動作,也就是說,爬行是孩子站、走的準備動作。而有的孩子並不經歷爬的階段而直接學會站和走,家長也不必為此擔心。

    寶寶學爬好處多

    儘管有的孩子沒有經歷爬的階段,而且專家也說不爬並不代表發育不好,但爬行對於寶寶的成長來說,確有很多益處。

    爬需要抬高並左右轉動頭部,還需要胳膊及手腕的力量支撐整個上半身,因此有利於強化寶寶手、腳、頸部的關節,並使腹部、頸部、四肢的骨骼關節和小肌肉群得到鍛鍊,可促進骨骼的生長、增強體力併為將來的動作發展打下基礎。

    爬行時,需要上肢及下肢的共同參與,是全身的協調動作,因此爬行可以增進大腦對四肢及眼睛的控制能力,鍛鍊手、腳、眼的協調性,有效預防感覺統合失調。

    充分爬行可擴大孩子的活動範圍,擴充套件他的視野,能促進大腦發育,開發孩子智力潛能。當孩子在襁褓中時,視聽所及的範圍很小;當他坐著或躺著時,視聽範圍略有擴大,但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多;而當孩子在會爬行時,姿態由靜到動,範圍由點到面,他所接觸和觀察到的事物逐漸增多,認識世界的範圍也在擴大,同時,他的思維、語言與想像能力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與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高效使用滅幼脲類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