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澤仁德喜
-
2 # 孤猴78345271
原創思想,在華夏思想的體系中,從來就不存在`人性’一說,所謂的人性僅只出現在西方的哲學和宗教思想體系中,什麼大愛,博愛,寬恕,仁慈,忍讓等等,這些常常被稱為`人性的光輝’,然而如果是站在華夏思想`道’的立場上解釋何為人性,那就完全不同了,說到底,人性的終極定義就是尊道循德,即遵循終極的宇宙法則,人性就是`德’,就是`合’,即道德經所說:`挫其銳,糾其紛,合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德。’,意思是,挫掉對立雙方的銳氣,糾正雙方的紛爭,收斂雙方的光芒,使得雙方如同塵土般的渺小,於是就沒有了紛爭,天下大同,謂之在對立的雙方維繫平衡之`德’。然而,很不幸的是,人類至今並不知道`德’,`合’才是人類必須有的`人性’,為了爭奪利益,至今紛爭,戰亂不止,徹底背離了人性。
-
3 # 自然法則是真理
人性是自然法則賦予人的自然屬性。人是有高階思維的動物,因此人性不同於一般的動物性。人性除了生存的渴求外還有複雜的邏輯思維,所以人特別渴求自由。人的情感特別豐富,富於同情心,愛心,憐憫心。人之間的相互關懷,甚至自我犧牲精神是一種得到普遍讚許的道德法則。人們普遍關注利益問題,因為這也是生存之道,都希望活得更好。尊嚴是人類普遍的生存準則,誰都不想被壓迫,誰都不想被侮辱,甚至連小孩的自尊心都爆棚。以上這些都是人性。
但偏偏人類的歷史上就經常有人把自己對人性的某些渴求建立在對其他人的人性的剝奪上。這也許是與經濟文化科學的不發達有關,也許是與人性的自相矛盾有關,每個人都是好壞、善惡、正邪的綜合體,可能這就是自然法則的一個程式設計,是人類發展史上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讓人類在自己的博弈中發展。
競爭把人類盤活了,有競爭才有活力。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必須戰勝各種自然災害並且讓自己活的更舒適。人類之間不斷為了自己的群(國)活得更好而產生爭奪土地財富的戰爭。
與自然的競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為了過好日子,必須發展生產,要發展生產必須加強對自然的認知、對社會的認知,於是科學隨著發展起來,文化隨著發展起來,社會的政治架構也隨著發展起來。於是在現代,法治社會架構出現了,這是目前實踐證明是最合理的政治架構。
-
4 # 董豔臨
人性這東西,本來是不存在的,但是為了生存,人類又有了語言容易交流,慢慢具有了人性。
世界本來是弱肉強食的,如同動物一樣,一個強者可以壓迫一群弱者,為了生存,就需要弱者互相聯合,共同應付強者,而聯合就需要平等和互信。因此就開始有了人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不誠信就是欺騙欺負別人,就是想當強者,大家一定會拋棄你,都想找一個有誠信不欺負人的強者依附和聯合,從上到下都是如此。
弱者需要依附強者,同樣強者讓你依附,幫助你生存壯大,也不希望你壯大後翻臉不認人,所以同樣需要你有誠信、有禮、善良。由此人類具有了人性。
歷史證明了恃強凌弱沒有好結果,自我得意沒有好下場,再厲害的少數人鬥不過多數人的聯合,所以厲害無比的項羽失敗於劉邦。
人性還有一個特點是名利,這是世界製造生物的根本,有名利才有的生命,它是生物的特性,生物都具備。否認它的強大是不行的,必須善加利用,利用好就會取得巨大成功,利用不好就會遭到巨大災難。
-
5 # 高維腦洞
社會的看,人性是一個綜合體,是人在社會生活中成長、學習、互動、頓悟後的產物。個人認為它的成分主要是:同理心、憐憫、合作意識、善惡觀念、道德底線、包容心態、公益心、互助及利他精神等,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它在無形中規範了每個社會人的行為舉止,影響人的價值取向和三觀,也是社會公德、輿論導向形成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可以說它是社會正常執行的隱形推動力量。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不可能不考慮社會性和在人群中生存的行為準則。所以很難界定“人性本善還是本惡”。說“人性本惡”者多言人的自然屬性,突出它和社會性的不協調。其實個人覺得這種提法並不合理。人類和諸多動物一樣參與自然競爭,自然會形成趨利避害,盡全力保障生存權利,保護種族延續的行為,也會產生個體間和社群間的利益衝突。這時人性表現出的是自然的原生狀態,無善無惡。善和惡的分野始於人類生產力發展到能產生足夠的剩餘價值,能夠建立基本穩定的社會生活體系後,能夠保證大多數人按照一定的規則去生活,享有該享有的權益,得到該得到的利益,不讓社會體系解體的行為基本被定位“善舉”,相反的既是“惡行”。這個標準也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形態的變化發生著改變。
由此可見,人性本身的定義也在改變、提升和完善著。隨著人類的進步,人性越來越脫離最原初的自然屬性,向著理想化的方向發展。更加和人們所追求的人權、平等、正義、發展、幸福等高尚理念相結合。但是對人性本質的求索和探討會永遠進行下去。
-
6 # caoxiaopeng
說兩句,只是個人觀點。如果從每一個人的個體來說,他的本性是不迷的,而他的人性就是他成為人的那個各性。也是他區別動物性的各性。一般來說人的個性是在迷的,所以人性是可塑的,它本身沒有善惡,但是進入社會可以行成善惡的習性。換句話說就是習性有善惡,這也正是我們的教育功能所能夠和應該發揮的做用。
-
7 # 君子蘭36101
按進化論的觀點來看,人性是否根本就不存在的!因為人的前面是猿,猿的前面是猴,如此下推,直至細菌。再接下來就尋到上帝!按創造論來看,人性就是上帝最初創造了人的本來屬性!他即不善,也不惡!後來是因為吃了不善樹上的果子,人才有了七情六慾,七情六慾促成了人的自私自利以及貪婪,再後來就有了原罪!因此,人的原本屬性是純潔的!所以,迴歸人性是一切神的根本目的。因此,人性是光明的,而人心卻是有光明與黒暗之別!所以禪宗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8 # 非假追真
感謝問答!。人性這東西是每個人從懂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開始如何生存時逐漸在腦思維中產生對外界的依賴並以自己意志屬性與其他人共識的思想概念。如原始母系組織或部落團體的形成,都是經過人們各個不同的個性轉換為認同的共性也就是所謂的人性,並由此人性逐步再演化成廣泛的社會群體關係。
對此,我們可以這麼認為,人性與個性在哲理方面似乎在人們的意識中有類同的解釋,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存在兩個不同意義的區別,更不可將它們混為一談的概念。因為人性是建立在個性的基礎之上的,可強制個性服從人性共識的概念。當個性無法接受時,人性也就以排除的方式取而代之。按照辨證的理論那就是要小數服從多數。但是,在現實中有些真理往往撐握在某些個人手中,假如沒有處理得當,便容易形成人性與個性的尖銳矛盾,併產生了分化轉換等過程。例如,由於人們的個性無法長期生存於人性的概念之下,在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中經常以某一個性從人性統一管轄之內分裂出去,形成了各種幫派的新人性體系,如封建帝制割據,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後漢又分為三國,明朝推翻元朝等都是人性與個性之間的博弈。
然而,人性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有另一種特定意義的說法,尤其是當今社會許多人對人性並不默生,認為人性也是美善、正義道德和形成法律基礎、國家管理體系與社會主流的正確和進步共識的概念。這種說法也是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因為人類的人性進化是非常緩慢的。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曾對人的個性這樣解說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可見孟子對人類從有能力接受意識即開始成長之初的本性都是好的,一般沒有善惡之分的概念,同時又肯定了人性可以互相包容,求同存異,但人的惡意醜陋或其他所有不良生活習慣均可以克服與改掉的說法。這和我們當今社會在各個領域現實中所出現的人性共識與個性所為的偏差是沒有多大的變化。雖然近代科學技術有了高速的發展,也並沒有動輒人性的多大走向。
所以,人性的共識概念是人們在生存歷史的長河中經過歷代人類的個性智慧與精神文明,物質文明與文化理念總結出來的,她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是密不可分的。在未來,無論人們的人性本質如何改進都將是對人的個性教育和改造向好的、向更高尚美善方面發展。
回覆列表
人性好比一面鏡子,看見鏡子裡的我順眼了,就開心,看的不順眼了就煩惱,因此,我的情緒是被鏡子裡的我牽動的。如果把鏡子裡面比喻成法界,鏡子外面是自心,故心善,則法界善,心惡,則法界惡,假使,我們不看鏡子,就沒了情緒波動,心恢復到清淨自由的狀態,這個時候才是本來的我,本來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