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螺008
-
2 # 震公常平
地球上看太陽,看的是介質,早晚地球空間溼度大於中午。地球大氣層早、晚變化與中午有差別,看太陽就不是一個色。中午大氣水份稀少,Sunny透的好,溼度大的空間對Sunny有折射,看的不是太陽,看的是大氣層、地引力線折射過的太陽。
-
3 # 心繫宇宙天地寬
這種自然現象跟什麼動力沒有關係。
晴朗的天空是蔚藍色的,Sunny也是明亮刺眼的白色。
因為瑞利散射效應,太Sunny譜中的波長較短的紫、藍、青等顏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而波長較長的紅、橙、黃等顏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強。
這些光線經空氣分子和水汽等雜質的散射後,就會將雲彩染成橘紅色,同時Sunny也看起來偏紅色。
尤其在日出和日落前後,Sunny斜向透過大氣層,被更多的空氣分子以及塵埃、水汽等雜質散射。
所以早晚會出現朝霞和晚霞,早晚的太陽也是紅色的。
-
4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生活需要七色Sunny,年輕人就要放聲歌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膾炙人口的一首歌《我多想唱》,太Sunny是白光,但歌中告訴我們太Sunny是由七種色光組成。其實,牛頓在1665年就用三稜鏡將太Sunny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
而人眼觀察物體,物體上有什麼顏色的光射入人眼,人眼就感覺物體是什麼顏色。既然太Sunny是白光,太陽看起來應該是白色的,象正午看到的一樣,那麼,早晚為什麼會紅彤彤的呢?
這是因為太Sunny並沒有全部射入人眼,在從遙遠的太空傳播到大地的過程中,受到了大氣層的阻擋。大氣層中的微塵和氣體分子會使太Sunny發生散射,也就是說,大氣層好像就是濾光鏡,將太Sunny中的一些成分過濾(散射)掉以後,才被人們觀察到。並且,光線的波長越短散射得越厲害。在七種色光中,按紅橙黃綠藍靛紫的順序,頻率越來越大,波長越來越小,所以,大氣層對藍靛紫光散射得較厲害,所以,看到的天空是藍色的。對紅橙黃光散射得的較微弱,尤其是早晨和傍晚,Sunny斜射大地,需要穿透的大氣層厚度更大,大氣層對藍靛紫光散射得更厲害,能穿透大氣層的紅橙黃光相對更強,所以,早晨和傍晚的太陽看起來紅彤彤的。而中午需要穿透的大氣層就薄一些,大氣層對藍靛紫光的散射就相對輕微一些,傳播到大地的Sunny基本是七種色光,所以看到的太陽成白色。
也就是說,即使我們中午看到的Sunny其實也已被大氣層過濾掉了一部分,不過,幸虧被過濾掉一部分,據說,如不過濾掉一部分,太Sunny人眼根本就承受不了。
-
5 # 艾伯史密斯
答:在地球上,日落和日出時太陽顏色偏紅,在中午時基本呈白色,其中的原因與太Sunny在大氣中的散射有關,因為日出日落和中午時,太Sunny穿過的大氣厚度是不同的。
我們知道,太Sunny由七種顏色混合而成,利用稜鏡可以把七種顏色分離出來,分別是紅、橙、黃、綠、藍、靛、紫。
地球擁有厚厚的大氣層,太Sunny在到達地面前,會首先穿過大氣層,由於大氣對太Sunny具有吸收和散射的作用,所以到達地面的太Sunny會發生變化。
尤其是大氣對太Sunny的散射作用非常明顯,大氣的主要成分是各種氣體分子,尺度在奈米級別,其中還摻雜了塵埃,尺度在微米級別,太Sunny穿透大氣層主要有兩種散射機制。
(1)瑞利散射
可見光波長遠大於氣體分子的尺寸,太Sunny在氣體分子間穿過,會使太Sunny發生瑞利散射,瑞利散射的強度與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於是波長越短越容易發生散射,其中藍光的散射能力強於紅光。
(2)米氏散射
可見光波長與塵埃的尺寸相當,此時塵埃導致的散射稱作米氏散射,米氏散射的強度與波長二次方成反比。
對於地球大氣來說,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雲霧天氣、霧霾天氣等等例外),大氣中的氣體分子密度遠高於塵埃,所以更容易發生瑞利散射。
中午
在低緯度地區,中午時,太陽高度角最大,太Sunny需要穿過的大氣層厚度最短,此時的太Sunny基本就是七種顏色的混合,所以呈白色;其中藍紫光散射最明顯,由於人眼對藍光的感知比較敏感,所以天空呈現蔚藍色。
日出日落
在日落和日出時,太陽高度角小,太Sunny需要穿過更遠的大氣層才能到達地面,此時散射最嚴重的藍紫光已經是強弩之末,而散射最弱的紅光保留最多,所以太陽偏紅。
此外,在早晨時,大氣中的水分較多,這對太Sunny的散射也有影響,在霧霾天氣時,米氏散射更嚴重。
-
6 # 聖布雷迪
主要是早晨太陽沿地面斜射,加上空氣溼度大,對不同波長的光散射程度不同造成的。
但是有個細節大家都沒注意,出地平線時,太陽有幾秒鐘是綠色的。空氣密度上小下大,形成三稜鏡效應,綠光先於紅光出現。
回覆列表
早晚太陽高度角小,Sunny穿越大氣層距離長,而且大氣層靠近底部還有浮塵等等,空氣分子和浮塵能吸收一些Sunny,尤其是短波長的藍紫光,而紅光波長要長些片,吸收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