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的臉譜
-
2 # 蘇沉船
范增與項羽屬於政治分歧形成分裂,在大多數人眼裡范增只是一位謀臣,這是因為項羽的西楚沒有國家史書的原故,不知道西楚的官僚制度,也就不知道項羽和范增具體是如何分配彼此的權力,後人對范增的定位不夠明確。范增與項羽的關係,相當於劉秀之鄧禹,劉備之諸葛亮,是兼掌軍政的大臣。
范增的地位之高於項羽還沒掌權時就很明顯,楚懷王派援軍救趙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三人地位依次排列,范增僅僅是地位低於項羽的將軍。最終項羽和范增取得共識,合謀殺死宋義,一併掌控了楚國兵權。在這樣的情況下,項羽有一部分兵權是范增所統領的。
范增作為西楚二把手,大致跟蕭何差不多,能夠涉及到選舉人才、任命官員、形賞下臣的事務,即便沒有全完的實權,單憑議政也具有很大影響力。
所謂謀臣多指君主身邊的幕僚,平時只負責出謀劃策,極少有統領軍隊與管理政務的實權,范增對項羽的作用多過了尋常的幕僚。
在鴻門宴上有一個細節,張良稱呼范增是大將軍,大將軍在當時一個國家裡軍權幾乎最高,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震驚漢軍。范增是項羽的大將軍,那他在軍中的影響力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在把《史記》翻到范增離開項羽那時,史料寫著:“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項羽對范增不是上級對下級進行罷免,而是奪取范增的實權。陳平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邏輯也在此,謠言說以范增的功勞本該可以裂土封王,但是項羽沒給范增封王,項羽聽到謠言後越來越懷疑范增。
類似的事情亦發生在劉邦政權,劉邦把兵權授予韓信,結果韓信立功越來越多想要封為齊王,逐漸脫離劉邦掌控。蕭何掌管西漢行政大權,晚年也需要自汙貪圖百姓田地,以表示自己沒有篡權的野心。臣下的權力擴大一定程度,自然而然會跟君主形成抗衡,所以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之情被評為千古美談,他們是在歷史上是極少有臣子權力過大,君臣都依然和睦共處,如魚得水。
所以綜合史料可以明白項羽是對范增產生懷疑,同時因為有兵權在范增手中,心中感到不安,果斷採取行動。
-
3 # 再見zzz
其實范增給項羽出的關鍵性策略並沒有多少,與張良等人比起來差的遠,從立懷王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沒有教會項羽怎樣利用懷王,可能他自己都不會利用,導致後來項羽殺懷王失去民心,但范增是楚陣營中不可缺少的一個謀士,
回覆列表
范增離開項羽,表面上是陳平的離間計,而實際上,不過的項羽的心胸狹窄罷了。
漢王三年前204年,劉邦項羽對峙於滎陽,當時,鍾離眛奪取了敖倉糧道,使堅守於滎陽的漢軍供給不濟,將士恐慌;另一方面,項羽率大軍“急圍滎陽”,其勢如甕中捉鱉,滎陽城破指日可待。劉邦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甚至在萬般無奈之下還向項羽主動請和,項羽在范增的力諫下繼續圍攻滎陽。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用了“陳平計”,給了他四萬斤金子做活動經費,專門用於離間楚軍上下關係開支。錢能通神,於是,關於范增的“謠言”便到處散佈,路人皆知,項羽開始懷疑。當項羽派使者到漢營時,劉邦又假意將他當成范增使者好酒好肉招待,在對方說明是項王使者後,又故作驚訝,失望地將好食換成惡食。使者最要面子,受此羞辱,回去立馬向項羽打小報告。簡直是一個絕妙的連環計,縱然再聰明的人,也會不由自主地墮入其中,何況項羽本來就是個勇猛有餘、聰明不足的傻瓜?
因此,他馬上降范增的官、撤范增的職,范增羞愧難當,便向項羽告老還鄉,一了百了。項羽竟當場“許之”,范增更是怨氣沖天,羞愧難當,主動辭官而去,卻在回家的路上“疽發背而死”,終年74歲。
像項羽這樣的老闆,誰會自始至終為他賣命?所以范增離開了,但又心中有氣,於心不甘,因此羞愧而死。
范增的離去,使項羽幾乎失去了最後一根救命草,他也因此而眾叛親離,結果自取滅亡。所以,總結項羽之敗,關鍵在一個“疑”字,“陳平計”也正是抓住了項羽猜忌成性、疑神疑鬼的特點,倘若項羽用人不疑,韓信、陳平、英布都不會離他而去,他的結局也許會是另一種情況了,劉邦能不能得到天下,真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