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35123734932

    腹中有結塊的病在中醫上就叫症瘕積聚症瘕積聚,都是見於腹部而有形狀可以手觸知的疾患。名雖不同,大要不出痰、食與瘀血所形成,病位多屬於太陰溼土之氣所致。 症瘕積聚,四者形狀各有不同。一般以腹中堅硬,按之應手,不能移動為症;腹中雖硬而聚散無常,且可活動,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為瘕。症因傷食,瘕為血生,二者多見於臍下。積與聚,《難經》區別為積屬陰,為血滯而不濡,五臟所主,發有常處,痛不離部;聚屬陽,為氣留而不行,六腑所成,發無定所,痛無常處。其發生的原因,大都由於起居不時,憂患過度,飲食失節,脾胃虧損,邪正相搏,結於腹中,或因內傷、外感氣鬱血瘀凝結而成。五臟之積,各有其部,心積在上,腎積在下,肝積在左,肺積在右,脾積居中,溯其本源,總由中氣不運所致。 「診斷要點」 症瘕積聚,依據其不同病形,即可診斷。症者徵也,腹中堅硬,按之應手,有病形可資徵驗,多見於臍下,其因由於飲食失節,胃衰脾弱,邪正相搏,牢固不動,故名為症.瘕者假也,腹中堅硬,聚散無常,亦多見於臍下,其原因由於起居失宜,飲食失節,臟腑之氣先虛,又復外感風寒,與食氣停蓄於內,結聚成塊,推之而動,按之而走,故名為瘕。積與聚,據《金匱要略》“積者髒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不難確診。 症瘕積聚分證: 1、症:分食症和血癥.食症,因脾胃虛不能克化,遂與髒氣相搏,結積成塊,日漸長大,堅固不移。血癥,由臟腑虛弱,寒熱失節;或風冷內停,飲食不化,周身執行之氣血,適與相值,結而生塊;或因跌僕,或因閃挫,氣凝而血亦隨凝,經絡壅瘀,血結不散成塊,心腹兩脅苦痛,漸至羸瘦,妨於飲食。 2、瘕:古有八瘕之稱。(1)青瘕,聚在左右脅下,藏於背膂,上至肩胛;(2)黃瘕,左脅下有氣牢結,不可抑;(3)燥瘕,狀如半杯,上下腹中不定;(4)血瘕,留著腸胃之外,及少腹之間;(5)脂瘕,在脂膜間,猝難蹤跡;(6)狐瘕,出入少腹間,或隱或見;(7)蛇瘕,其形長,在臍上下;(8)鱉瘕,形大如杯,按之應手。瘕的形成,主要是寒暖失宜,飲食少節,臟腑之氣先虛,又復多所勞傷,外而感受風寒,停蓄於內,是故正虛邪實,正不勝邪,邪遂挾其力,反假遊行之血,相聚相結,而成顆塊,推之而動,按之而走,遂成為瘕。 3、積:《難經》分有五臟之積。臨床多按痰、食、蟲、瘀分證。痰積:因痰而積,其症眩暈麻木,噁心痞塞,嘈雜,脈來沉滑。食積:因食而成積。其症腹中或右,硬痛不移,嘔吐飽脹,或作寒熱身痛,氣口緊盛,或脈弦急。蟲積:因蟲致積。其症口吐清水,或時吐蟲,或偏嗜一物,脈來乍大乍小,面生白斑,唇紅能食,時痛時止。血積:因跌僕閃挫,血瘀成塊,或婦女產後不月,多有此病。因月事正臨產後虛弱,適感寒邪,寒氣客於下焦,氣滯血凝,其症多在小腹,發則痛楚,面色不澤。 4、聚:聚無定形,或散或聚,凡病在腹,或脹或不脹,或痛或不痛;隨觸隨發,時來時往者,都屬聚之類。總之需要結合辨證論治的,所以建議你找好中醫四診辯證後治療比較好,中醫治療症瘕積聚能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行氣理氣,中醫也是從根本上進行治療,所以比較根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遊戲可以拍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