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清人方浚師在其《蕉軒隨錄》卷二《僧尼匹偶記》中,記載了一段姻緣,多有可觀者,在此,寫來供大家共賞。

    動筆之前,先交代一下相關背景。

    第一,關於這件事件的文字,並非方浚師所撰,他是抄錄振齋先生的。

    第二,關於振齋先生,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如有其人的資料,還請賜教補充。

    (寫完此文後,經查詢,方知,振齋先生,就是史積新。繼續查詢,發現方浚師的《退一步齋集》中,也曾提到“填榜時,額溫見遺房師史振齋先生積新,亟稱之。”)

    第三,相關事件發生在方浚師的故鄉,也就是桐城(今屬安徽),其中的人物,有名有姓,當是真實的記錄,而非虛構。

    第四,關於此事,桐城人楊小坡茂才還創作有《鸚鵡媒》傳奇二十四折。

    第五,根據相關資料,清代文學家、戲曲家錢維喬(公元1739年~公元1806年)創作有《鸚鵡媒》傳奇二卷;此傳奇根據《聊齋志異》中的《阿寶》寫成。查閱後,《阿寶》的情節與方浚師所錄沒有交集。

    第六,不知兩個《鸚鵡媒》是否是劇名巧合?或者是方浚師寫作筆記時對劇名記憶有誤?

    至此,相關背景已經交代完畢。

    下面,就正式開始那一段真實的姻緣記述。

    振齋先生所記述的這段比戲劇還傳奇的真實姻緣,在桐城,可以算得上是當時的一大佳話。

    姻緣是兩個人的事,所以,話得分兩頭說。

    倒不是我重男輕女,我只是按照筆記記述的順序行文,所以,這裡先說男生,也就是這一段姻緣的男主角。

    這位男主角,名叫張善,桐城人。

    張善的父親,名叫張文田。

    張文田的生活,是依靠傭耕來維持的。

    所謂傭耕,亦作“傭畊”,就是受僱為田主耕種。

    張文田生有兩個兒子,張善是其次子。

    張善還有個哥哥,其兄比張善大兩歲。

    可惜的是,張善的哥哥,沒有留下名字。

    當日,張善四歲的時候,桐城遭了水災。

    水災的結果,就是張文田傭耕的田地全部被淹沒。

    沒了田地,張家便無以為生。

    為了活口,張廣田攜妻負子,逃災到了來安(今屬安徽滁州)。

    在來安暫且安身之後,張廣田開墾山地,耕種為生,養活一家大小。

    沒有幾年,因為貧病的結果,最終導致張廣田夫婦相繼離世。

    張家兩口子撒手人寰的時候,張善才剛八歲,哥哥也才十齡。

    兩個小孩子,沒有了父母,年幼無依,根本就沒辦法存活。

    看著家裡沒有了父母,無法生存,張家弟兄兩個就一起在外面流浪,走到哪裡算哪裡,居無定所。

    有一天,張家弟兄兩個一起在一處石磴上打盹,張善不小心就睡過去了,等他醒來時,哥哥已經不知所蹤了。

    張善到處跑著找哥哥,尋遍四周,都沒有發現哥哥的影跡。

    從此以後,張善就成了孤零零的一個流浪兒。

    說起來,那個時候,這孩子還真是可憐啊!

    孤身隻影,年齡幼小,盲目遊走,他會誤入偏僻荒涼的小徑。天色變晚,無處棲身,張善就會在山中的洞窟之中休息。因為看見過山中有猛虎豺狼的足跡,晚間躲在洞窟裡,他常常會嚇得不敢大聲喘息、不敢閤眼睡眠。

    前行之中,遇到有河流阻路,張善不知道水深水淺,如何渡過。那時,正好路上有一根木棒,他也不知道害怕,就用木棒探測,深一腳、淺一腳地趟過河流。過河之後,他就欣喜雀躍。

    一個八歲的孩子,沒有目標地徒步遠行,一路上擔驚受怕、一路上忍飢挨餓,一天比一天疲憊,一天比一天虛弱。

    清宣宗道光丁酉(道光十七年,農曆丁酉年,公元1837年)中秋團圓剛過,八月十七日的晚上,張善來到了滁州東廂一座寺廟的門口。這個時候,他已經疲憊不堪,虛弱過度,一下子就倒在了廟前,起不來了。

    這座廟叫做三儀閣。

    三儀閣中有一老年僧人,法號智慧。

    智慧老和尚平常就樂善好施,他從來不在廟中積蓄財產。只要廟中有一點多餘的財物,智慧老和尚都會拿出來賙濟附近貧困窮乏的人。

    八月十八日一大早,智慧老和尚開啟廟門,看見有一孩童倒在廟前,他慌忙跑過去檢視情況,在孩子身邊叫了好幾聲,孩子都沒有反應。智慧老和尚將手搭在孩子的鼻息處,孩子氣息微弱,已經不省人事了。智慧老和尚趕緊把孩子抱進廟中,一邊安置孩子躺好,一邊安排熬煮薑湯。薑湯煮好,給孩子灌了好多次,救治了半天,孩子才甦醒過來。

    孩子醒來之後,老和尚詢問他的來歷。

    經孩子一說,智慧老和尚才知道,這孩子命苦,幼弱無家,四處流浪。

    老和尚心生悲憫,就把這孩子留在了廟中。

    之後,老和尚智慧安排,讓張善拜自己的徒孫園來和尚為師,還給張善起了個法號,喚作榮發。

    老和尚心慈,知道榮發身世悲苦,所以,待他恩養有加。

    一年多之後,智慧老和尚帶著自己的徒子徒孫們移住到了滁州城內的龍興寺。

    到了龍興寺之後,老和尚看著榮發也不小了,就安排他進書塾上學,讀書識字。

    老和尚這樣安排,也是為榮發的未來打算,希望他識字以後,能夠獨立讀誦經卷。

    進入書塾之後,榮發的聰明和悟性,都明顯比與他一起讀書的孩子突出。

    因為聰明伶俐,悟性很好,讀書用功,所以,書塾的老師也很喜歡榮發,很願意教他。

    老師對待榮發,也和對待其他孩子一樣,從來沒有因為榮發是和尚,而對他有偏見或者歧見。

    壬寅年(道光二十二年,農曆壬寅年,公元1842年),榮發十三歲。

    這一年,振齋先生奉了朝廷的命令,來滁州辦差。

    說巧不巧,振齋先生就借住在龍興寺的慧照堂。

    住進慧照堂之後,每天晚上,四下俱寂,振齋先生都會聽見僧房有朗朗的讀書聲傳來。

    振齋先生覺得很是奇怪:怎麼這僧房之中,會有讀書之聲?

    於是,振齋先生就詢問了一番,才知道:

    原來,龍興寺中的小沙彌,晚上散學之後,在溫習功課,才有這朗朗書聲。

    振齋先生見這小沙彌如此用功讀書,馬上讓人把他召了過來。

    小沙彌過來之後,振齋先生想試試他讀書如何,就出了句子讓他對。

    振齋先生上句一出,小沙彌應聲而對,而且對句工整。然後,他又當場命題,讓小沙彌作一小講,小沙彌的講述,也是文理明順。

    振齋先生看見僧房內外的粘壁大字頗有功力,詢問後得知,這些大字,也是那小沙彌所書。

    一番試考、察觀之後,振齋先生覺得,真是有些可惜:

    這麼一塊可造之才、讀書的苗子,做了僧人,真是不應該啊!

    然後,振齋先生就和智慧老和尚商量,說是:

    榮發這小和尚,資質很好,讀書用心用力,是塊可造之材。我想把他收為義子,帶在身邊,教他讀書,培養他成才。不知道老和尚肯將此璞玉相讓麼?

    智慧老和尚聽振齋先生這麼一說,也是大喜過望。因為,在那個時代,讀書是很多人嚮往的正途,是榮耀的事情。所以,老和尚覺得,這也是修來的緣分,他就將榮發交代給了振齋先生。

    從此以後,榮發開始蓄髮,他又做回了曾經的普通人。

    大約也是從這以後,榮發恢復原姓張,改名為允慶。

    振齋先生將張允慶帶回之後,專門為他延請了老師,教授他讀書。

    八年之後,張允慶也到了應該成婚的年齡。

    正好,振齋先生的好朋友合肥(今屬安徽)人王育泉說是,有個合適的人選,跟張允慶很是匹配。

    前文說是,話分兩頭說,至此,終於說到了另一頭了。

    王育泉所說這個人選,就是本文姻緣一事的女主角。

    這位女主角,是王育泉的中表孫培元學博(唐置,後泛稱學官)的養女。

    孫培元是壽州人(今屬安徽淮南)。

    那個時候,孫培元的這個養女也到了可以成婚的年紀,王育泉很願意作伐,成全這段姻緣。

    這事進展也非常順利,王育泉中間牽線,兩家家長很快就達成一致:

    確定嫁娶財禮之後,己酉(道光二十九年,農曆己酉年,公元1849年)冬月(農曆十一月),張允慶入贅孫家,與孫培元養女結髮,成百年之好。

    張允慶是振齋先生的養子,其妻是孫培元的養女。

    張家夫妻二人,皆為人所收養,這就有些奇了。

    更奇的是,這兩個人的身世遭際,也是那麼相像。

    張允慶的身世遭際,上文已經講說清楚。那麼,其妻孫家養女的身世遭際如何呢?下文繼續敘述明白。

    孫家養女的父親,也姓孫,與孫培元是同族。那位父親的名字已經無從考證了,只知道,他也是鄉下人,以務農為生。

    這個女孩子八歲的時候,親孃撒手而去。

    女孩子的父親,又娶了繼室。

    這位繼母,和許多故事與現實中的繼母一樣,只知道自己生的孩子是孩子,不知道先房的孩子也是孩子。

    繼母進門之後,對這個女孩子百般虐待,半點都容不下這女孩子。

    最後,繼母想了個注意,將這女孩子丟棄在尼姑庵。

    幸虧尼姑心善,收留了這個女孩子。

    自那以後,女孩子削髮為尼,落腳在庵堂之中。

    孫氏一族,在淮北一直屬於望族。孫氏的大戶巨室都住在壽州城內;孫家養女的父親務農為業,住在城外。因為貧富懸殊,雖屬同族,城內孫氏與城外孫氏很少來往。壽州城內的孫氏大戶巨室,也不曉得身居鄉間的遠族有遺棄親女的事情。

    孫培元家也屬於大族,一直居住在壽州城內。孫培元家族觀念很重,他很看重同族之間的親誼。

    偶然間,孫培元聽說遠族有女孩子被繼母遺棄、在庵堂落腳的事情,他為之惻然良久。

    隨後,孫培元馬上出資,從庵堂贖回了遠族的這位女孩子,並認作養女,恩養於家。

    孫家的養女及笄(15歲,到了婚齡)之後,已經待字數年了,一直沒有合適的人家。

    正好,有王育泉牽線,孫張兩家結親,才成就了比戲劇還傳奇的真實姻緣。

    張善後來改名為允慶,其為人純良厚謹,已經入了壽州籍,並補博士弟子員。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港公賽,女乒二線主力得了兩項冠軍。男單男雙雙冠,日本無冠,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