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木堂標哥
-
2 # 金童希瑞
恐龍沒有滅絕,今天的動物都是恐龍的後代。
恐龍是古生物的統稱,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產生新地殼。小行星撞擊的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和順推方向以背離太平洋為主,這樣太平洋就為恐龍提供了避難空間。
在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裡的恐龍實體化石,代表了部分6500萬年前死亡的部分古生物。它們的同類在小行星撞擊的災變後,進化成了現代的飛禽走獸(包括人類)。
1、白堊紀隕石坑裡的海龜屍體化石。
2、白堊紀隕石坑裡的魚頭化石。
3、白堊紀隕石坑裡的鳥屍體化石。
4、白堊紀隕石坑對應的石灰石裡的鴨嘴龍屍體化石(區域性)。
-
3 # 手機使用者12315005460
恐龍是前人類晚期的產物,因為那時土地,江,海,河全被汙染,前人類擠在狹小空間,為了獲取食物,用高科技手段把動物和植物變得龐大無比,這就是恐龍的來歷,由於基因遭破壞,體形越來越大,不能生存而滅絕。
-
4 # 蛐蛐兒
恐龍滅絕,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衝擊波以及隨之而來的爆炸雖然不會將所有的恐龍殺死,但是撞擊及爆炸將大量灰塵拋向空中,遮住Sunny,造成植物大量死亡,恐龍也隨之滅亡。但是目前也有一些其他看法,例如超級火山爆發導致恐龍滅絕等等,當然也有可能是多種因素合在一起導致的滅絕。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恐龍的滅亡,不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后幾個月就全部都滅絕了,而是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且恐龍是一大類物種的統稱,人們目前已知的就有千種以上,而且還會不斷有新種化石被發現。恐龍大約出現於2.3億年前,滅絕於6千5百萬年前,在恐龍在地球上漫步的一億多年中,很多種類的恐龍早在小行星到訪的幾千萬或者幾百萬就已經滅絕,例如馬門溪龍類大約滅絕於1億四千五百萬年前,那時角龍類,鴨嘴龍類等等還都沒有出現。
恐龍滅絕之時,也有大量的其他物種隨著恐龍一起滅絕,但並不是所有的物種都滅絕了,例如恐龍的近親——鱷魚就生存了下來,恐龍也有一小部分生存了下來,那就是鳥類。目前有充分的證據說明鳥類是恐龍的直系後裔。
赫氏近鳥龍,一種很像鳥的恐龍
恐龍的滅絕也給了哺乳動物極大的機會。有觀點認為原始哺乳動物個體小,易於躲避,更加靈活,體溫恆定(後期也有部分恐龍體溫可能也是恆定的),在災難面前具有更大的生存優勢。但是也因為個頭小,原始哺乳動物長期以來被蜥形綱,也就是恐龍們壓制,在恐龍巨獸消失之後,它們一下子獲得了大量的生存空間,地球逐漸進入了哺乳動物統治的世界,才逐漸演化出了人類。
-
5 # 我們都如羊走迷
恐龍化石並不古老
1.地質年代表:進化的時間框架
“地質年代表”是按照億萬年的地球年齡和進化理論構想各種動植物進化產生的時代和生存的時期。其在百度百科中的定義如下:按時代早晚順序表示地球歷史時期的相對地質年代和同位素年齡值的表格。
按照地質年代表和進化論的時間框架,恐龍遠在距今6500萬年的白堊紀時代(即下表中的“65”百萬年的位置)已經滅絕了。
2.意外帶來的驚人發現
然而1993年北卡羅萊納州大學古生物學家瑪麗·史懷哲博士(Dr. Mary Schweitzer)的非凡發現震驚了科學界,她為了使用直升飛機運送巨型的恐龍骨頭化石就將其鋸開,竟意外地發現恐龍骨頭內還存在有彈性的血管分支和紅細胞等軟組織。
在發現恐龍的軟組織時,史懷哲說:“這太驚人了,直到我做了17次(重複實驗),我才敢相信。”
在之後的20年中,在恐龍化石內還陸續發現多種容易降解蛋白質的存在,如膠原蛋白、血紅蛋白、骨鈣素、肌動蛋白和微管蛋白。不僅如此,在顯微鏡下還可以觀察到完整骨細胞的很多細節。
經過最嚴格的測試和資料複核之後,現在許多進化論者都承認,在恐龍化石中發現軟組織和有機物的現象不僅存在於一兩個樣本中,而是有超過三十個樣本。
而且史懷哲博士甚至已經從所謂的“8000-8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骨骼中成功地擴增出174個鹼基的恐龍DNA片段。
3.軟組織和生物大分子怎能儲存下來?
生物死亡後,生物體內的細菌就開始會分解屍體,如果這些恐龍屍體觸到水,則分解得更快。在野外,雨水的滲透和地下水的影響幾乎是無處不在的,所以被掩埋的骨頭中的生物組織和大分子,理論上會按照一定的速率分解。
根據一篇發表在《生物化學家》科學期刊中的實驗報告,即使儲存在實驗室的0℃冰箱中,膠原蛋白也會在300萬年內完全降解。而對於DNA,即使在條件最好的實驗室儲存在-5℃冰箱中,經過680萬年後,DNA鏈將會完全分解成單個核苷酸。
而恐龍的化石一般只被掩埋在溫帶或熱帶的岩層中,如果恐龍骨化石如進化論學者所宣稱的那樣有“6500萬年以上”歷史的話,就絕對不可能在其中還含有任何容易降解的蛋白質或DNA,更加不可能有細胞或血管等軟組織。
4.進化論的時間框架受到挑戰
現代生物化學的規律均表明,這些軟組織和生物大分子都不可能儲存幾千萬年。正如史懷哲說,"透過傳統的觀點和化石的例子我非常清楚地知道,這種結果本不應該是那樣的,但它們卻是,我真的很震驚。"
史懷哲博士(進化論者)試圖構建各種模型,來解釋為何在“6500萬年”時間內,這些脆弱的軟組織、細胞和生物大分子還未完全分解,提出含鐵的血紅蛋白儲存假說、沙土儲存假說,但是實驗結果卻與“6500萬年”的儲存時間差距甚遠,均無法對事實進行合理的解釋。實際上,他們的研究反而有助於解釋這些脆弱的軟組織為什麼能夠儲存數千年。
顯而易見的結論就是,這些恐龍化石跟本沒有那麼古老,進化的時間框架是錯誤的,結合考慮其它地質學的事實證據,幾乎可以肯定,這些都是在挪亞大洪水中被掩埋的生物,它們的歷史大約只有4400-5000年。化石證據正在不斷印證創世記是真實的歷史記錄!
回覆列表
目前主流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但個人認為,恐龍滅絕應該是給長期且緩慢的過程。因為與恐龍同時期的物種,很多比恐龍高等或低等的動物都存活下來了,只有恐龍以及一些大體量的動物沒能倖免。這說明地球的環境逐漸轉變的只適合小型動物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