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谷渾史料中,經常出現的白蘭應該在現在青海南部同德縣境內。同時在其他史料也有所記載。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du,遣使到京師朝貢。唐武德二年(619年),遣使來朝,以其地置維、恭二州。後為吐蕃所並。 《冊府元龜》記載:“白蘭土出黃金鋼鐵,其國逐水草,……以肉酪為糧,頗識文zhi字。dao……地宜大麥,而多蕪青,頗有菽粟,出蜀馬、犛牛”。《新唐書·党項傳》:“又有白蘭羌,吐蕃謂之丁玲,左屬党項,右與多彌接。勝兵萬人,勇戰鬥,善作兵,回俗與黨項同。”《新唐書·西域傳》:“龍朔(661—663年)後,白蘭,春桑及答白狗羌為吐蕃所臣,藉其兵為前驅”。
在這裡我們先了解一下吐谷渾這個在中國歷史中存在時間不長也少有史料記載的國家。
吐谷(yù)渾(公元313年—公元663年),亦稱吐渾,慕容氏,西北遊牧民族慕容吐谷渾所建國名。本為內蒙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本發源於內蒙的西拉木倫河(今內蒙古赤峰市)。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青海的黃河上游谷地以及涼州的一個獨立國家。
西晉末期,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隴上(河西),建立國家。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因此被南朝稱為河南國或河南。
東晉十六國時期控制了青海、甘肅等地,與南北朝各國都有友好關係。隋朝與之聯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慕容諾曷缽為最後一位國君。周唐朝後期,吐谷渾逃至河東,唐稱之為退渾、吐渾。
五代十國時期開始受遼國統治。其後人大多數已與各民族融合,少數沒融合的為現代青海的土族。
而今年在現青海同德縣出土了宗日文化遺址。宗日其實為藏語,意為人們聚集的地方。衍生的文化即為宗日文化。宗日文化的年代大概是《史記》中所說的三皇五帝的時代,那裡正好是析支的地域,析支曾經朝覲舜帝,析支又被記載為鮮支、賜支、河曲羌,都是同樣的意思,大約是河源的意思,積石山就是從析支山轉音來的,同時也是這段黃河的名字,所以宗日人應該就是析支人。宗日文化有太多的謎團待解,由於資料缺失,我們只能推斷。經過年代測定,宗日文化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那時在中原地區正是黃帝的時代,他們應該就是古羌人析支,析支曾經擁戴舜帝,一直持續一千年,大概到大禹的時代。
宗日人究竟屬於什麼人種?是黃種的古羌人還是白種的丁零人?這裡在漢文古籍記載中最初是古羌人析支的地方,宗日遺址中許多文物也可以證實,可是在宗日遺址中發現了最早的西餐具:骨刀和骨叉,難道歐洲現在廣泛使用的西餐具最早從這裡傳播過去的?在現在的黃河大轉彎之處,曾經有一個古國叫白蘭國,華人是羌族人和丁零人的混合,在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之前這裡就已經有連線東西方的古道:白蘭道,也就是絲綢之路南支線,白蘭國曾經是絲綢之路重鎮,大體上以穆克川為中心,有一條沙線一直從西域延伸到這裡,大概從柴達木盆地延伸到塔拉灘,經過龍羊峽延伸到穆克灘,一直到黃沙頭才結束,這在古代是道路的天然標誌,所以這裡又叫沙州,跟敦煌的沙州不同。白蘭國是古羌人和丁零人混合的國家,直到三世紀鮮卑部落吐谷渾到來,將白蘭國滅亡,白蘭成為吐谷渾的大本營,吐谷渾立國三百年,每次經過敗仗都“退保白蘭”,從那裡重新振作起來,吐谷渾滅亡是因為吐蕃從背後襲擊了它的大本營。而白蘭國遺址我們現在都沒有找到,或許它可能就躺在穆克灘中的某個地方。但大體的白蘭的地方我們現在認同就是青海南部同德境內吧。
在土谷渾史料中,經常出現的白蘭應該在現在青海南部同德縣境內。同時在其他史料也有所記載。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du,遣使到京師朝貢。唐武德二年(619年),遣使來朝,以其地置維、恭二州。後為吐蕃所並。 《冊府元龜》記載:“白蘭土出黃金鋼鐵,其國逐水草,……以肉酪為糧,頗識文zhi字。dao……地宜大麥,而多蕪青,頗有菽粟,出蜀馬、犛牛”。《新唐書·党項傳》:“又有白蘭羌,吐蕃謂之丁玲,左屬党項,右與多彌接。勝兵萬人,勇戰鬥,善作兵,回俗與黨項同。”《新唐書·西域傳》:“龍朔(661—663年)後,白蘭,春桑及答白狗羌為吐蕃所臣,藉其兵為前驅”。
在這裡我們先了解一下吐谷渾這個在中國歷史中存在時間不長也少有史料記載的國家。
吐谷(yù)渾(公元313年—公元663年),亦稱吐渾,慕容氏,西北遊牧民族慕容吐谷渾所建國名。本為內蒙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本發源於內蒙的西拉木倫河(今內蒙古赤峰市)。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青海的黃河上游谷地以及涼州的一個獨立國家。
西晉末期,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隴上(河西),建立國家。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因此被南朝稱為河南國或河南。
東晉十六國時期控制了青海、甘肅等地,與南北朝各國都有友好關係。隋朝與之聯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慕容諾曷缽為最後一位國君。周唐朝後期,吐谷渾逃至河東,唐稱之為退渾、吐渾。
五代十國時期開始受遼國統治。其後人大多數已與各民族融合,少數沒融合的為現代青海的土族。
而今年在現青海同德縣出土了宗日文化遺址。宗日其實為藏語,意為人們聚集的地方。衍生的文化即為宗日文化。宗日文化的年代大概是《史記》中所說的三皇五帝的時代,那裡正好是析支的地域,析支曾經朝覲舜帝,析支又被記載為鮮支、賜支、河曲羌,都是同樣的意思,大約是河源的意思,積石山就是從析支山轉音來的,同時也是這段黃河的名字,所以宗日人應該就是析支人。宗日文化有太多的謎團待解,由於資料缺失,我們只能推斷。經過年代測定,宗日文化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那時在中原地區正是黃帝的時代,他們應該就是古羌人析支,析支曾經擁戴舜帝,一直持續一千年,大概到大禹的時代。
宗日人究竟屬於什麼人種?是黃種的古羌人還是白種的丁零人?這裡在漢文古籍記載中最初是古羌人析支的地方,宗日遺址中許多文物也可以證實,可是在宗日遺址中發現了最早的西餐具:骨刀和骨叉,難道歐洲現在廣泛使用的西餐具最早從這裡傳播過去的?在現在的黃河大轉彎之處,曾經有一個古國叫白蘭國,華人是羌族人和丁零人的混合,在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之前這裡就已經有連線東西方的古道:白蘭道,也就是絲綢之路南支線,白蘭國曾經是絲綢之路重鎮,大體上以穆克川為中心,有一條沙線一直從西域延伸到這裡,大概從柴達木盆地延伸到塔拉灘,經過龍羊峽延伸到穆克灘,一直到黃沙頭才結束,這在古代是道路的天然標誌,所以這裡又叫沙州,跟敦煌的沙州不同。白蘭國是古羌人和丁零人混合的國家,直到三世紀鮮卑部落吐谷渾到來,將白蘭國滅亡,白蘭成為吐谷渾的大本營,吐谷渾立國三百年,每次經過敗仗都“退保白蘭”,從那裡重新振作起來,吐谷渾滅亡是因為吐蕃從背後襲擊了它的大本營。而白蘭國遺址我們現在都沒有找到,或許它可能就躺在穆克灘中的某個地方。但大體的白蘭的地方我們現在認同就是青海南部同德境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