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飛哥愛歷史

    我認為不會,首先我們先確定明朝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首先,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揚國威,當時大明朝正處於上升時期,明成祖繼位後,政治上野心勃勃,好大喜功。一是為了展現天朝大國的威望,命鄭和七下西洋,同沿岸國家開展貿易。二是尋找建文皇帝,因明成祖皇位來的不正,皇帝的位置是從侄子手裡搶來的,名不正則言不順,因此他希望透過遠航向南洋一帶了解建文帝的蹤跡。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國家,將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豐富了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交流。但是鄭和七下西洋,帶有很大的政治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開展的貿易也是朝貢貿易,並不考慮經濟成本,所以每一次下西洋都是耗資巨大,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政府漸漸負擔不起這項開支,所以在進行七次遠航之後,朝廷漸漸停止了這項活動。

    反觀西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他們和鄭和的目的不一樣,他們的目地是征服當地原住民,獲得土地和財富。所以,鄭和即使繼續下西洋,也不會拓展殖民地。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完全有這個可能。

    只要是對外進行商貿,就肯定會有移民,是必然現象。

    商貿規模越大,海外移民的數量就越多,這是很自然的事。

    朱棣這個皇帝了不起,幹什麼事都是大手筆。造反是,遷都是,建北京城是,鄭和下西洋也是。

    鄭和下西洋有明確記載的是七次(實際上可能不止),每次都有二百多艘船,兩萬七千多人。

    隨行人員中有行政官員、軍事人員、航海技術人員、船舶修造工匠、一般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辦事雜務人員、各種翻譯和醫務人員等,各有專職,分工細緻明確。

    每次行程達兩年多,如此眾多的人員的補給就是個大問題,那麼靠岸以後,怎樣與當地人進行往來,用什麼東西去換取糧食、蔬菜和淡水呢?

    雖然鄭和的船隊上軍事人員比例很大,但總不能靠搶吧?️️️外華人也未必就願意以明朝的銅錢來做交易吧?

    所以透過咱們正常分析,和一些考古發現。鄭和船隊還是很會做買賣的。

    當時中國的絲稠、瓷器早就名揚海外,沿途各國老百姓對這些物品都很感興趣,用香料、珊瑚、珠寶等去換取中國的土特產品。各地的商人十分樂意同華人做生意,很多人還向中國客人贈送禮物,以表達友好的感情。

    從後來的記載來看,因為受到影響,很多外華人還千里迢迢跑到明朝來做生意。

    考古發現也證明,那些鄭和經過的地方,發現有明朝風格的墓葬,充分證明,當時是有些隨船人員留在了當地。

    到清朝雍正年間,曾經有一段時間南洋解除了海禁,大批人員出外進行商業貿易,有一年,有一半人都滯留在了海外。

    有商貿就會有移民,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當然,由於當時的治國理念和科技實力的緣故,就算真的有了廣闊的殖民地,政府對這些殖民地的控制力也必然是很微弱的。

    我不同意鄭和下西洋的白白浪費錢財,虛張聲勢的觀點。我認為,後來下西洋活動的停止,財力的損耗並不是重點,真正的原因還是朝堂政治鬥爭的緣故。這麼大的船隊,以鄭和的智慧,和他所攜帶的力量,搞點錢花,太簡單不過的事情。

    總的來說,停止遠航是明朝政府沒有遠見的巨大損失。

  • 3 # 若愚趣談

    一直以來,後人都有一個疑問,鄭和下西洋到底去幹什麼,花費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到那麼遙遠的地方去,似乎並未為明朝帶來什麼實際利益,比如一百多年後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Nautilus,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航海之後便出現了向國外殖民的情況,而鄭和下西洋之後,明朝並未向海外殖民。那麼,如果鄭和繼續下西洋是否會發生明朝向海外殖民的情況呢?

    回答是否定的,因為在當時的明朝統治者看來,中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華人不為土地稀少而發愁,而且古代華人都認為,中國是世界中心,也是最好的國度,而海外多是蠻荒之地,天朝沒必要去拓荒,如果向海外移民,可能移民的生活還不如在國內好。因此,明朝沒有對海外有領土要求。

    那麼,既然明朝對海外沒領土要求,統治者為何要派鄭和下西洋呢?其實,就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都是一個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說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一說發展貿易緩解財政支出,有史料稱鄭和下西洋使“貧民致富” 、“國用充足” ;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等說法。

    從後世中國外交政策中,我們也可以知道,即使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均耕地也很低,但中國從未想過對海外有領土要求,也許這與中國儒家文化有關吧!

  • 4 # 萊蒙夫人

    搞海外殖民地是肯定不會的,但是可能會更早參與國際競爭,但是在有限的財政狀況下,很可能會主動退出海洋競爭,迴歸一個內向型農耕王朝的發展軌跡。

    如果明朝繼續下西洋,肯定會遭遇東來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中國皇家艦隊會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東海岸遇到前來做生意的葡萄牙武裝商船。由於中國艦隊的任務不是建立商業壟斷地位,不是要做生意賺錢。所以,中國艦隊和葡萄牙人並不存在利益衝突。

    但是,這還不夠。因為,中國海外華商網路很快就會遍及從日本到菲律賓再到印度的廣闊地域。這些人與歐洲商人既有合作又有衝突。特別是隨著歐洲人建立壟斷性的“東印度公司”,商業利益摩擦不可避免。東印度公司一般都有徵稅、鑄幣、徵兵、宣戰等權力,他們會以武力手段壓制和欺凌海外華商。這也是16-17世紀中國海外華商網路未能從東南亞向北非、中東擴充套件的重要原因。

    而如果明朝繼續下西洋,那麼海外華商會充分利用中央王朝的海上武力,與歐洲殖民商人討價還價,甚至會直接引發明朝艦隊與歐洲武裝商船的衝突。明朝與歐洲的武力衝突,可能會更早刺激明朝經略海洋的意願,但是這必須以鞏固北方邊防為前提。因為明朝建立後,前期和中期都以應對蒙古草原為重點,這個方向關係首都安危,是國防戰略的根本。相反,由於明朝主要是一個農耕王朝,海上利益微乎其微。所以,如果財政能力充裕,可能會兼顧草原威脅和海上威脅,但是一旦財政抓襟見肘,肯定會捨棄海洋方向,重點經營九邊防務。縱觀歷史可以發現,明朝存續期間,除了朱元璋、朱棣在位時期,其他時間幾乎都面臨緊張的財政狀況。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明朝肯定會放棄海洋方面的爭奪,專心內部治理。

    當然,也許明朝發現透過經略海洋能夠獲得更多的稅收,從而改善財政狀況。但是,考慮到明朝疆域之大、財政開支之多,海上貿易對明朝的重要性,根本比不上對歐洲小國葡萄牙、西班牙的重要性。一是因為明朝體格龐大。1600年的時候,西班牙、葡萄牙、英格蘭都只有不到1000萬人,而大明朝早就超過了1億人。二是因為明朝缺乏海外擴張的內生經濟基礎,而歐洲國家在農業商品化、工場手工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能夠和海外貿易形成更良性的競爭。這種差別類似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歐洲國家的區別。奧斯曼帝國雖然也參與了海外殖民活動,並積極和歐洲國家開展武力競賽,但是最終還是淪為了西亞病夫。

    總結:如果明朝繼續下西洋,肯定會遭遇和歐洲武裝力量的衝突,這意味著軍費開支驟然加大,財政狀況必然入不敷出,明朝需要在北方防務與海洋防務之間進行取捨。考慮到大陸方向更加牽涉王朝根本,明朝極大機率會退出海洋競爭,從而回歸保守、內向的發展軌跡。

  • 5 # Hein7

    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殖民地這個概念適不適合中國,因為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是完全不同於今天國家邊界的概念,在中國古代的國家概念是隻有敵我,凡是臣服於朝廷管制的地區就是中國的領土邊界,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所以西方的殖民地首先要承認這個是別國土地,然後移入自己的國民。但是鄭和下西洋這個過程,南洋諸國紛紛嚮明朝朝貢,按照法理就是相當於加入中國版圖,那麼華人在自己國家行走居住,何來殖民?在這說,朝貢體系內中央政府授予朝貢國封號承認了他的法理地位,就相當於一個異姓王,那麼相當於認可他在當地的法理地位,那麼中央政府可能再去王爺的手下挖一塊地自己管理麼?顯然不會。鄭和在下西洋過程中已經有大批水手遺留在海外,再加上從宋代開始就移民海外的華人,實際上在下西洋的沿途已經有很多華人聚集的地區,比如三寶壟。但你說那個是不是殖民地,我覺得根本不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韋德新賽季繼續為熱火效力,18-19賽季打完退役,03一代還有多少球員活躍在NBA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