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壺老酒半支菸

    李鴻章發誓“終生不履日本土地”,看似義正言辭壯懷激烈,其實也正反映了他內心的怯懦或者是對清廷的絕望,否則他一定會發誓:有朝一日,我要帶領大清鐵甲戰艦轟平東瀛四島,把大清的龍旗插上富士山頂。

    在李鴻章看來,自己的日本之行充滿了屈辱,他與其說是去談判,不弱說是去投降——日本人拿出來的協議,他一個字都沒權利更改。而且當時日本國內甚至還有極大的聲音反對清日休戰,為此李鴻章還捱了一槍。據說就是因為捱了一槍,李鴻章在談判中才有了一點點發言權。

    弱國無外交,李鴻章的處境就像伊拉克和敘利亞住聯合國大使,經常被人圍毆,連個敢跟他私下談話的人都沒有。

    李鴻章發誓“終生不履日本土地”,就像打輸了的小孩子自我安慰:“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如果是一個有骨氣的朝中大佬,應該想起“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但是我們也要理解李鴻章的無奈:清廷已經無可救藥四處漏風,一個裱糊匠也只能讓它苟延殘喘,起死回生絕無希望。

    如果李鴻章九泉之下有知,就會認為自己還是有骨氣的,因為前幾天剛被罵完,現在又在排隊買鵝,剛剛義憤填膺地宣佈抵制,然後又去看櫻花(或者是祭祖或者尋親)。跟這樣的人比起來,李鴻章“終生不履日本土地”也算一種可以接受甚至讚揚的態度了。

    最後還要說一句:很多人、甚至公認的說法是要把軍國主義分子和普通老百姓區別對待,可是當年李鴻章挨的那一槍是誰打的?二戰時日本全民皆兵,被原子彈炸死的那些人,又有幾個是真正無辜的?

  • 2 # 車工00

    李鴻章發誓"終生不履日本土地"",是李鴻章的內心哭泣,也看得出他對日本的痛恨到骨子裡,與日本的深仇大恨何其深。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史上受列強欺侮侵略,都是從海上打上來的,海防的重要性清統治集團心知肚明,因此在李鴻章等人的力主堅持下,才建立了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手操辦的,為的是鞏固海疆,嚴防日本對大清的窺視。為了建立北洋水師,李鴻章傾盡心血,力排眾議,嘔心瀝膽,並且培養了鄧汝昌,丁世昌,劉步澹等海軍將領。然而,甲午海戰,一戰下來,化費多年心血的北洋水師灰飛煙滅,怎不讓李鴻章心裡滴血,對日本的仇恨不言而喻。

    更讓李鴻章憤恨和屈辱的是讓他作為談判代表出使日本,在日本竟遭刺殺,差點送了老命,以及在日本遭受的種種屈辱,最後違心加背鍋簽下了《東京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怎麼不讓李鴻章對日本恨之入骨,還怎麼想踏入日本國土?那是他的悲憤之地也。

  • 3 # 蔣南強讀歷史

    第一是戰爭失敗給國家帶來的恥辱

    在日本進行“明治維新”(1868年開始)時,中國正在進行洋務運動(1861年開始)。從開始時間上看,比日本的明治維新還早幾年。其背景也與日本的“明治維新”相似,都是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打擊,不得不被迫實施改革,進行自救行動。洋務運動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開放”:開啟國門,引進外資,鼓勵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開放通商口岸,等等,一切努力旨在學“技”,以便“師夷長技以制夷”,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經過30年的臥薪嚐膽之後,一次改革成果的亮相和比拼。戰爭的結果很快得出答案,中國簡直不堪一擊地戰敗,敗得很難看。一向被華人視為蕞爾小國的日本一舉擊垮了當時世界上裝備最先進也是李鴻章一手締造的北洋水師。

    這一戰將洋務運動的成果打得落花流水,華人重建起來的一點點自信一下子被摧毀得精光。甲午戰爭勝利的不是西方列強,而就是周邊的一個小島國,一個曾經被納入華夷秩序,不斷前來向中國學習,對中國俯首帖耳的小日本。並且傳統上,中國將日本視為中國儒家文化領域的學習者,日本也是認真學習。

    李鴻章即是朝廷重臣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和實際操盤手,也是中國文化儒家思想的捍衛者,這種心理的打擊是致命的,帶來的恥辱感是最大的,讓華人反省也是徹骨的。

    第二是對李鴻章個人的恥辱

    1、被清廷剝奪“三眼花翎”。三眼花翎是彰顯清朝皇恩浩蕩的一種賞賜的形式,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做為清朝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這種勳章自然是“物以稀為貴”越是稀少,越是證明三眼花翎尊貴崇高的地位,《舊典備徵》卷二《冠服異數》條記載了乾隆以來受賜三眼花翎僅七個人:按二百年來膺是賞者,惟傅恆(乾隆三十四年)、福康安(乾隆六十年)、和琳(嘉慶元年)、長齡(道光八年)、禧恩(道光十二年)、李鴻章(光緒二十年)、徐桐(光緒二十五年)等七人。從得賞時間看,李鴻章是第一個漢人得到“三眼花翎”(此前,曾國藩亦只獲授雙眼花翎)。甲午兵敗後,李鴻章之三眼花翎被褫奪。不久,李鴻章受命赴日本講和,在赴馬關前向朝廷要求而再獲三眼花翎。

    2、談判備受日本羞辱。甲午戰爭後,1895年4月20日至4月17日交戰雙方在日本下關(1902年之前被稱為Bakan 馬關)舉行談判。李鴻章奉旨到日本議和時已年逾七旬,在《馬關條約》談判時費盡心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則態度強硬,極盡羞辱之能事。又遭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槍擊,險些命喪東瀛。在條約締結前最後一次談判時,李鴻章對伊藤博文說:“沒有想到閣下是如此嚴酷執拗之人!” 隨後憤然離去。

    3、簽訂條約後帶來的羞辱。《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自然成了被抨擊的中心,一時之間,李鴻章的先祖被人們問候了個遍。

    1894年的甲午之戰,無疑給了投身洋務的李鴻章致命一擊,由於統治者的傲慢自大,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敗於一個彈丸小國,李鴻章丟失“三眼花翎”最高榮譽。戰敗後,朝廷顧不得顏面,急派李鴻章前去日本議和。談判的過程可想而知,他忍著被刺客襲擊的傷痛,承受著國內巨大的輿論壓力,同蠻橫的日本侵略者據理力爭。不過,失敗方無外交,結果《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又被加了頂賣國賊的帽子。

    談判結束後李鴻章登船回國,發誓終生不再踏上日本土地。一年後1896年,李鴻章訪問美國時途經日本,在日本換船的時候,硬是從兩船之間的搭起的踏板之上爬了過去。果然因“銜馬關議約之恨,誓終身不復履日地,從人敦勸萬端,終不許”,最終沒在日本上岸。

  • 4 # 小黎說歷史

    因為生為大臣要為君上分憂而不得不接受赴日談判這無可奈何的命運。因為日本人的貪婪讓他悲怒交加。因為國力孱弱而使得自己在談判上不得不放下尊嚴乞求對方以為國家爭取儘可能多的利益。

    “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心酸,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人生第一次簽署的喪權辱國條約,簽署條約時日本的貪婪與跋扈讓他對日本生出無盡的恨意。終身不踏上日本之土,斷絕與日本的聯絡關係,方可解下心中那口怒氣。

  • 5 # why142435885

    看了看關於李鴻章的文章,竟有二千多女性寫入其家譜!難怪現在拼命洗白啊!踏不踏入日本這句話不知道有沒有,五年後與八國聯軍籤庚子條約賠款4億5幹萬兩的卻又是它!日本僅從它手中掙來的白銀用來購軍艦的話能造八八艦隊了吧?侵略大清的洋鬼子何其多,從大清訛詐賠款的是鬼子國遙遙領先啊!

  • 6 # 花起子

    這與當年甲午戰敗後簽訂的《馬關條約》有關。在日本馬關簽訂這個條約時,李鴻章受盡日方的屈辱,但為了換得日本人退兵,不得不忍辱負重。在這期間,李鴻章甚至受到了日本人的刺殺,臉頰上捱了一槍。離開日本時,李鴻章老淚縱橫,發誓終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原話是五個字“吾永絕東洋”。

  • 7 # 劉子說道

    李鴻章應該是清未曾國藩曾剃頭後最有眼光最有格局最有情懷最為能幹的國之重臣。甲午戰爭剛開打,他就很清醒地認識到這場仗打不得,因為北洋水師有八年未再新增軍艦,而日本海軍在這段時間採購了英國製造的最新戰艦,既機動靈活又射速更快。但架不住慈禧的沉默、光緒帝的激奮和朝庭不幹事的清流主戰的勢力,勉強開戰,結果正如預期,每戰皆敗、再戰更苦,直到日軍掃蕩旅順、圍攻威海、佔領炮臺、進逼京師,那些主戰派馬上把失敗矛頭轉向李鴻章,老佛爺和光緒也把失敗的責任全推在李鴻章身上。

    在這種進無路退必死的艱難時局,李鴻章親自到日本春帆樓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談判。小伊對老李說,雖然我很敬重你,但不好意思,這是國家大事,我的態度只有一個:發牢騷可以,但必須在我們定的條款上簽字。這是什麼條款呢?一是賠款三億兩白銀,二是割讓臺灣和遼東半島,三是北韓獨立,也就是由日本主導北韓命運!

    牛逼十足的老李哪裡咽得下這口氣,抵死不幹。沒成想第二天從寓所去春帆樓再談的路上,一個日本憤青打了老李一槍,老李當場血流滿面,隨從見狀,對老李說:李大人啊,今天不去談了!但老李同志倔強地說,只要沒死接著談。於是,草草包紮處理傷口後,老李仍然趕到了春帆樓。老李這一挺,既讓小伊驚異、敬佩,更擔心國際輿論的聲討,只好在原來的條款上讓一步:不要三億兩,減到二億兩!

    我捏個乖乖,老李挨一槍,少賠一個億!但老李從此種下心結,老子一輩子再也不踏上日本國土!

    果然,老李在1896年出訪歐美后,最後從日本長崎換船回國。按理,七十三的老頭應該先上岸再換船,但老李想起曾經的委屈,牛脾氣一來,老子就不上日本地,直接從這條船跳到那條船,爽爽地回家!

    這就是老李的個性。他是貪官不假,真不是賣國賊!

  • 8 # 涼州七里

    事情發生於1896年,李鴻章代表清廷出使八個歐美國家,在從美國回來的時候需要在日本換船,年逾古稀的李鴻章硬是拖著衰老的身子,從兩艘船之間架起了踏板,然後從踏板上爬了過去。

    馬關上面頰上那一槍還在隱隱作痛,作為一個七十多歲的高齡老人,為何如此執拗地不踏上日本國土呢?這與他曾經發誓說過的一句話有關:終身不履日本土地。

    在此之前的清政府以及人民還可以活在虛幻的天朝上國夢裡,外有強大的北洋水師震懾勞師遠征的列強,內有洋務運動如火如荼發展近代軍工和民用工業,發捻已經剿滅,回亂已經平息,西南的法華人也被打怕了。貌似威脅清帝國存亡的內外因素都已經偃旗息鼓。

    但甲午海戰徹底打破了這一美夢,北韓戰場大敗虧輸,左寶貴陣亡,北洋海師全軍覆沒與威海衛,等待清王朝的是屈辱的城下之盟。

    一夜之間,大清國似乎到了亡國邊緣。

    《馬關條約》的簽訂是晚清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一方面列強看清了清朝外強中乾的真實面目,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徹底玩完,三十餘年心血毀於一旦;第三,這是中國精英階層集體反思的起點。

    而這口黑鍋,還是要有人背的。當人不二的人選,自然是是號稱“東方卑斯麥”的李鴻章李中堂大人。北洋水師都是李中堂的人,和談自然也不會有人接盤。

    赴日本簽訂城下之盟的經歷屈辱而噁心的,對於國家和個人都是一段揮之不去的夢魘。

    第一、日本人胃口太大。

    之前跟歐美列強簽訂的條約在東瀛的獅子大開口面前都不過小兒科罷了:相當於三年財政收入的三億兩白銀,臺灣遼東和澎湖的割地,十口通商,清政府幾乎要當掉底褲了。

    第二、簽約過程太磨人。

    日本咬定的條約在挨這一槍之前沒有鬆口,李鴻章一個幾近耄耋之年的老者,在日本唇槍舌劍、軟磨硬泡甚至不惜低聲下氣的談了三天,日方所堅持的條款紋絲不動。老人家想必是動了肝火的,但無奈形勢比人強,晚輩伊藤博文也似乎知道了清方的底牌。

    第三,捱了一槍。

    這一槍貫穿面頰,幾乎要了這位72歲老人的性命,雖然他值1億兩白銀。說句不好聽的,死了最好,談判崩盤,回去再打就是了。

    這其實不是李鴻章第一次跟日本打交道了,早在1871年就與日本簽訂了一個看似“平等”的《中日修好條規》,在互不侵犯和在相互通商口岸設理事官等條約之外,追加了一條雙方互派使臣進駐首都,換而言之,日本具備了與清帝國平起平坐的地位。

    這一忽悠性質條約的簽訂是清政府“朝貢外交”體系崩潰的開始。

    新仇舊恨交加,小心眼的李鴻章必然對於此次屈辱永世不忘。

    三億兩白銀如果用在北洋水師身上,足夠把日本夷為平地吧?

    綜合日本在近代史的表現,可以說他們在戰略和大局觀上的表現如同狗屎,但其陰險狡詐、無恥以及賭徒的瘋狂遠在其他對手之上,耍無賴、偷襲、指鹿為馬這些都是他們的常規手段。

    甲午戰爭時日本的戰爭規劃並不清晰,透過打北洋水師不宣而戰、打中國本土傾盡全力,試圖蛇吞象腿,但如果清政府有抵抗決心的話歷史的走向就將完全改變,因為日本已經打不動了。

    以日俄戰爭為例,日本獲勝後試圖壓迫俄羅斯簽訂割地賠款的合約,沙皇一句“賠款沒有,要打繼續奉陪”就輕鬆將日本懟了回去。

    然而外強中乾的清政府對上強弩之末的日本,前者擔心戰爭深入導致民變和漢人掌權,後者自知後續乏力而約英法“調停”,媾和成為了勾選項。

    其實,李氏的所謂“終生不履日本土地”不過是一種情緒上的發洩罷了,既是內心的憤怒和不幹,也是一種無奈和悲涼。國家的個人的恥辱不會因為誓言的實踐而得到洗刷,侵略者亦不會因此而良心不安,何用之有呢?

    如果李氏當年的誓言改為“誓以戰勝國身份再臨日本”,會不會有另外一番光景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流放聖赫勒拿島的拿破崙,如何對待當時在島上為自己工作的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