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邊之城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看到勾踐患難中忍辱負重的精神,也看到了勾踐只能共苦無法同甘的本性,范蠡不貪圖名譽,以及功勞,不被短暫的賞賜和美言迷惑,看透本質,然後灑脫的開始另一段生活,依然風生水起,所以范蠡保住了性命。從此開始了美人在懷,經商積資成為富甲一方的陶朱公的生活。

  • 2 # 明明的意思

    猶豫不決了很久才決定回答這個問題,甚至這個回答有點答非所問。

    我感覺史記並非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史書,雖然人們給予了這本書很高的歷史地位。魯迅曾說是“無韻之離騷”,其實從另一方面在否定它。與其說史記是一部史書,不如說這是一部文學作品。作者司馬遷在其中夾雜了太多自己的東西和內容,從而使得這本書的史料價值大大降低了。很多內容我們雖然不敢否定證偽,但確實有點匪夷所思。

    關於范蠡的記載就是如此。首先,范蠡似乎僅僅是從勾踐的相貌出發來否定這個人的,說其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還留下兩個很著名的成語,那就是“兔死狗烹”和“鳥盡弓藏”,但這其中存在極大的邏輯衝突。

    首先勾踐滅吳之後,顯示出了極大的雄心,他北上拜見周王,隨後又自己稱王。這都說明他並不滿足現狀,想要有更大的作為。此時的情況下范蠡文種應該有更大的作為,勾踐應該更加倚重兩位才是,根本不存在所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局面。所以司馬遷這裡的記載很詭異,范蠡的行為顯得很突兀,是不是符合史實是值得懷疑的。

    在我看來,此時的范蠡離開勾踐,有好多種可能性,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可能性是最低的。

    1,范蠡是楚人,在楚國得不到重用,無法展示自己的才華,而且以他的身份似乎別的國君也不會重用他,給他展露才華的機會。所以范蠡來到極端偏僻落後的越國,因為只有這裡才會給予他機會。范蠡輔佐勾踐滅掉了吳國,已經充分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和才華。他沒有必要繼續呆在這裡浪費自己的時間,他認為他還有其他的能力沒有來得及展露,比如經商。

    2,范蠡是一個情種,滅吳得到西施後,為了讓西施完全擺脫過去的那些人和事,陪伴西施飄然遠離熟悉的人和事,從而過上一種全新的生活。

    3,范蠡確實有很強的危機意識,甚至有受迫害妄想症。所以有范蠡三徙的記載,不單單是從越國離開,同樣也從齊國離開。

  • 3 # 小希xixi

    勾踐擊敗吳國致吳王闔閭身死後,聽聞吳國勵精圖治,苦練士兵,便不聽范蠡“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的勸諫,遭遇了會稽山大敗。在勾踐失去希望之時,又極力進言讓勾踐保全性命,待他日吳王放鬆警惕在徐徐圖之。

    在吳國之時,范蠡一方面用自己的忠誠和語言打動夫差,一方面對夫差進行金錢和美色等多方面的誘惑。給了越國很多時間和空間去重建軍隊和農田,為戰爭做準備。最終臥薪嚐膽將近二十年的勾踐,終於等來了合適的時機,一舉擊敗了吳國。

    然而這時,范蠡卻早早的離開了勾踐,不像患難時的忠心,范蠡奉勸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看到勾踐患難中忍辱負重的精神,也看到了勾踐只能共苦無法同甘的本性,因而范蠡離開保住了性命。

    後來范蠡一心經營商業,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成為成功的商人,其子孫繼承他的事業,不斷髮展,擁有了鉅萬家財。鉅萬即萬萬,億萬也!可謂中國古代勞動致富的典型,第一富翁!人稱陶朱事業。

  • 4 # 沐銀河看日出myhkrc

    兩度官至卿相,三遷皆有榮名,三次富甲天下!這個以忠事君,以勇克敵,以商致富,有著完美形象和圓滿人生的魅力男人,他超凡的智慧從何而來?因何而得?范蠡,字少伯,曾化名為鴟夷子皮、陶朱公。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智謀家,也是老子道學思想體系的第三代正宗傳人,為中國道商之鼻祖,被後世尊為“商聖”、“財神”。范蠡的成功絕非偶然,他的成功既有天道時運的契合,也有環境地理的暗助,更有家庭教育和社會資源等人和要素的推動。春秋時期的混亂時局,吳越爭霸的強弱勢變,為范蠡天賜了需求機遇;楚國的社會風氣,南陽的人傑地錄,為范蠡提供了人文機遇;殷切期望的父母、默默奉獻的兄嫂、慧眼識人的文種、言聽計從的勾踐、齊心合謀的同僚、無怨無悔的西施,這一切都在為范蠡之路,全程支援。當然,以上這些條件都是“外因”。范蠡的成功更在於他從小就擁有與眾不同的好思維。范蠡的性格中,攜帶著與生俱來的孤獨、異俗反常的反叛、匪夷所思的創新這些難能可貴的自然天性,很可能是歷史上首例被載入史冊的“被精神病”的人。千經萬典,不如名師指點。而范蠡,也沒有讓他的老師計然失望,他的一生都遵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的準則,追求著唯道是從、大道為公的大成境界。范蠡洞察風雨春秋,功成身退源於他對君王的狼心狗肺的清醒認識,以他過人的膽識和智慧,早就認清了君王霸主們殘酷無情的權力之爭的圈套。終開一代明智政治家功成不自居,一朝拂衣去、忠以事君、智以保身的先河。

  • 5 # 歷史百家爭鳴

    做生意的人大都知道一個人,那就是陶朱公,也叫范蠡,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商人。很多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像,把他當做財神。但范蠡本職並不是做生意的,他最早是勾踐的謀士,還幫助了勾踐滅掉了吳國,那他為什麼放著好好的高官厚祿不要,反而要離開勾踐呢?

    范蠡是幫助勾踐滅掉吳國最大的功臣,按理來說,他應該是最該嘉獎的,可他為什麼要離開?可以從文種的例子來說,文種也是幫助勾踐滅掉吳國的功臣,范蠡在滅吳成功曾給他寫了一封信,《史記》上是這樣記載的““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結果證明範蠡預料是沒錯,文種最後以謀反的罪名被殺。范蠡這樣寫說明了什麼?說明範蠡知道勝利者對於幫助他成功的人,不會嘉獎反而會迫害,也覺得勾踐是一個只能同患難而不可共享樂的人。他為了自己的性命著想,不能不隱退。

    當然,他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沒有別的追求了。范蠡幫助勾踐滅掉了吳國,可以說實現了他的政治願景,也使他名聲大噪,他已經沒有多大的政治追求,再待在朝廷且不說沒有什麼作為,還面臨人身安全的危險,不如趁勢而退,給後世留下一個好名聲。

    范蠡可以說是全身而退的典型,他看透了朝廷的勾心鬥角,他知道位置越高,對他攻擊的人越多,他為了自己的生命著想,不得不退了。的確,從古至今,歷朝的開國功臣沒有幾個能落個好下場的,他們能與勝利者同苦,但不能同甘。

  • 6 # 愛之育之

    智者的行為。

    君主可以共患難,不能共享受。

    自古如此,亙古不變。

    勾踐一復國,范蠡帶著西施即隱退。

    奔走商海,大獲成功,贏得首富,被尊為富神,世代被人祭奠。

    人生贏家,勝在自知自明,勝在善於把握進退的時機,勝在充分看透最高領導者的弱點。

    故曰:急流勇退,乃萬全之策;見好就收,乃智者之道。

    #凌遠長著#

  • 7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關於為什麼要離開,其實范蠡自己曾對文種說過,那就是在勾踐臥薪嚐膽滅吳以後,范蠡看透了勾踐的本性,知道他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但是他的老友文種沒有看透,為了避免自己的老友被勾踐殺害,他特意寫了一封信給文種,其中言;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可惜對於他的諄諄勸告,文種並沒有離開,最終勾踐以夫差賜死了伍子胥的同樣方法賜死文種,賜死文種之前,勾踐說了這麼一番話: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就是說你當初給我出了7條對付吳國的策略,我只用3條便打敗了吳國,剩下4條在你那裡,你用這4條去地下為寡人的先王去打敗吳國的先王吧!”可見勾踐的薄情與范蠡的遠見。

    離開勾踐之後,范蠡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在商業上另開一片天,富甲一方,被後人稱為商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基本演繹法》是怎麼樣的一部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