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忘川星玉

    日本字起源於漢字以及漢字的草書寫法。所以日本字出現簡化漢字是一點都不奇怪。例如“の”這個字就是根據漢字“的”的草書演變而來的,其實也屬於簡化漢字。

    漢字實際上從古至今是一直呈現出簡化的發展趨勢的。例如在古代中國其實就有一部分簡體漢字了,只不過這些字是民間的商賈小販們為了便於快速記賬而發明的。也有說法是民間的百姓為了便於書寫,便於更快認識漢字而創造出來的。簡體字在古代不被官方所認可。只會出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用來記賬之類的。官方的文字典籍,學者,士子們還是喜歡用繁體字的,反而不屑於去使用簡體字,認為那代表了鄉野村夫。

    日本字中的簡體字,也是在不斷演化發展的。日本簡體字大量出現還是在明治維新後。明治維新後,大量的西方的東西涌入日本,日本發明創造了一些用來表現西方事物的簡體字。而且隨著明治維新後商業的發展,便於書寫的簡化漢字開始廣泛流傳。

    日本的簡化漢字和中國的有不同,也有相同。具體是在寫法上的細微差別。但是整體差別不大。畢竟都是漢字,再怎麼簡化其基本結構還是在的,只不過在某些筆畫上有出入。

    總而言之,簡化漢字不是日本創造的。簡化漢字古已有之,只不過沒推廣開來而已。漢字從甲骨文象形文字發展到今天,實際上一直在不斷演化,簡化。今天的簡化漢字的數量基本上已經很完善,日本簡化漢字同中國的簡化漢字有不同,也有相同。但整體而言差別不大。

  • 2 # 湘平古珍郵館

    漢字是日本人從中國學過去的,但簡化漢字的確是日本人首先開始的。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民間己經在做漢字簡化研究工作了,但是日本的簡化漢字工作做得比較保守,許多字簡化得不徹底,而當時中國連年混戰,根本不可能進行漢字簡化工作。

    1946年日本政府正式推廣簡化漢字改革,比中國要早十年,但中國簡化漢字許多是在進口日本簡化漢字基礎上,對之又更進一步進行了簡化。

    例如這個國字,當時華人簡化它時就有二種意見,許多人包括郭沫若都主張口字裡面為王字。例如太平天國時期就發行過簡體漢字國字裡面就是一個王,以至於1952年發行紀念太平天國郵票時,國字的裡面還是個王,後經過爭論,最後還是決定直接借用日本的簡體國字,口字裡面為玉。

    中國簡化漢字工作起步晚,時間又倉促,引進部分日本簡化漢字也未嘗不過,再說日本漢字不還是從咱老祖宗那裡偷學過去的嗎?對於這個問題就用不著去噴了。

  • 3 # 葉靜湖

    中國的簡體字漢朝以前就有了,而且一直的在不斷簡體化,現在臺灣和香港用的繁體字,有很多是清朝的時候為附庸風雅規定的。也就是說清朝的時候中國在文字簡化方面有倒退。民國也推行過漢字簡化,只是沒有成功。

    中國從1956年推行簡化字,1977年推出第二次簡化方案。日本也同時推行了漢字簡化,只是比中國相對保守,簡化的比較少。所以還保留了大量繁體字。寫繁體字大致可以跟日本人交流。

  • 4 # 詩詞文化歷史藝術源泉

    日本的文字來源於中國的漢字。中國漢字91251個。3600多個常用字,一般使用以覆蓋百分之九十九。而日本1946年規定了1850個“當用漢字”。如果在日文中沒有漢字,就無法表達清楚,換句話說。不用中文的漢字,日本還沒有更好的方式替代中文漢字的準確性,實用性,形象性。

    日語中至今保留1800個漢字。日本學者說,廢掉一個漢字,就是摒棄了這個字所負載的文化,丟掉了這個字後面一連串的珠寶。

    2015年11月30日,中日韓名人有關人士經過六年努力,釋出《中日韓共用常見808漢字表》新書。

    包括中國的很多書,如果翻譯成日文,韓文(北韓文),幾乎大半是漢字。因為日韓(北韓文)根本沒有更好,更深意義,更準確的形象字來代替中國的漢字文化。

  • 5 # 桃花石雜談

    日語裡怎麼用漢字

    日本從公元6世紀開始向中國學習文字,揭開了日本本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因為漢字是針對漢語創造的文字體系,而日語跟漢語根本連一個語系都不是,無論從語法還是詞彙方面都完全不一樣,所以漢字和日語其實並不十分合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人在九世紀又發明了假名體系,就是用漢字的部首作為字母,用來拼寫日語。

    漢字和假名結合是日文最主要的特點

    所以日語裡的漢字嚴格地說只是假名體系的輔助,用來區分各種同音詞。因此,日語裡的漢字其實很多沒有固定的讀音,或者說多音字數量超大,很多字在不同詞裡都有完全不同的讀音,其讀音完全視詞彙的讀音而定。一個日本人如果看到一個之前沒見過的漢字詞,很多情況下沒法只憑單個漢字的讀音確定整個詞的讀音的,必須查字詞或者有人告訴他怎麼讀他才會讀。所以漢字在日語裡其實只是一個確定字義的符號體系,跟日語其實還是沒有真正結合為一體。

    如果不用假名注音,日本人沒法單憑漢字單字知道整個詞怎麼讀

    日語裡的新舊字型

    正是因為上面這些日語的語言特點,同音詞數量超大,所以完全用字母拼寫會造成大量的同音詞無法區分,所以日本在發明了假名之後,還是在一直使用漢字,直到現代。在1946年之前,日本的漢字標準是參照《康熙字典》裡的字形,所有日本漢字的標準寫法都是以《康熙字典》的寫法為準。

    部分日本新舊字型對照,括號內為舊字型

    二戰結束,美軍佔領日本後,曾根據日本部分民間意願一度準備在日語中徹底廢除漢字。但還是因為無法解決日語中的同音字問題,最後沒有實行。作為折衷,在1946年,日本的美國佔據當局公佈了一個《當用漢字表》,確定了1850個應當在日語中使用的漢字。其中對一些漢字的字形進行了修改,主要是簡化,以方便日本人書寫。1946年之後,《當用漢字表》裡的字形在日本就被稱為“新字型”,而之前的漢字字形就被稱為“舊字型”了。

    和中文簡體字的同與不同

    在當時公佈的“新字型”漢字裡,有大概131個漢字簡化了字形,其中有53個和後來中國的簡體字基本一樣,另外78個雖然也進行了簡化,但和中國的簡體字不一樣。舉例來講,日本新字型裡的“為”、“併”等和繁體字一樣,而“醫”、“國”、“爭”等字和簡體字一樣。這就是我們有時會感覺日語裡也有簡體字的原因了。

  • 6 # 悟空生活

     日本漢字是從中國傳入的.也有日本人自造的漢字,但為數甚少(如 働「はたらく」、峠「とうげ」等)。二戰結束後,繁難漢字逐漸被淘汰了。   中日兩國漢字字型致相同。20世紀以後各自向簡體轉化,產生一些差異。但也有自然地採用相同簡體字的情況.     中國漢字由高麗傳入日本,並被日本接受作為記錄日語的文字。儘管後來日本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假名,有了屬於本民族的文字,但是漢字在日本文字中仍占主導地位。後來日本的一些文學家在研究了西方文字以後,認為日本文字有很多的缺點,特別是漢字難學難記有必要加以改革(中國以前還曾出現有全盤否定漢字等傳統文化的情況,真是久病亂投醫)。從此,關於漢字問題的爭論,斷斷續續一直延續到現在,但是奇怪的是日語中的漢字並沒有因此而逐漸衰退`消亡,相反還在逐漸地增加使用率了。日本離不開漢字只能對漢字進行了整理和簡化,主要採用限制漢字數量的方法,以假名代替漢字,從而達到限制漢字數量的目的,這是日本整理與規範漢字的最大特色。一旦全部停止使用漢字不僅日常出現種種麻煩就連1600年的典籍記錄都抓瞎了。日本又成沒有根的野草沒媽的娃了!

  • 7 # 北京不冷東京熱

    因為日本也一度對漢字進行了簡化。

    在二戰結束後,麥克阿瑟成為了日本的太上皇。1946年3月31日,美國教育使節團在麥克阿瑟的邀請下來到日本發了一個報告,主要講的就是日本的漢字使用之難度,應該予以廢除,普及羅馬字這種不難寫的文字。隨後的4月,一個叫志賀直哉的日本人,發表了一篇論說,直言要廢除漢字,說要在日本普及法語。這在如今看來,簡直晴天霹靂,但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這也成為了一項選擇。

    1946年,日本政府出臺了一個漢字改革檔案,規定了1850個常用漢字,這1850個常用漢字以外的漢字則不再使用,要麼透過假名標記,要麼用其它同音漢字代替。從這個漢字改革檔案開始,一些常用漢字,在筆畫上也進行了簡化。

    比如:學校,智慧,龍等。熟悉日語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

    繁體字 日本簡化後的漢字

    遺蹟 遺跡

    煽動 扇動

    混淆 混交

    甦生 更生

    1946年後,雖然日本在漢字改革問題上,還有一些爭論或論述,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基本上對漢字的態度已經確定下來了。就是日本政府出臺了《常用漢字》,也是1850個。對於這1850個以外的漢字,日本政府以前的態度是廢棄,但現在則是不鼓勵,但也不廢除。

    值得一書的是,中國也在漢字的存廢,以及簡化方案上,和日本基本上發生了一樣的事。民國時期,傅斯年說漢字奇形怪狀,是落後文字,應該廢除。連魯迅也說:“漢字不廢中國必亡”。當時人民救亡圖存的心情迫切,而漢字難寫,導致國民教育程度不高,影響了國家發展。

    後來1949年之後,中國對漢字進行了簡化,其中不少漢字其實也參考了日本的簡化方案。比如學校,中國等。才逐漸形成了如今的漢字。

    這就是在目前我們看來,為什麼日本也用簡化漢字的原因。其實,某些是我們參考了他們。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未來,它將繼續作為一種古老而優美的語言進一步發展。

  • 8 # 66日語

    簡體是動詞最原本的形式。敬體也可以視為「簡體連用形+助動詞ます」,在這裡簡體是敬體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涼水對女孩子的身體有什麼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