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依小姑娘
-
2 # 曹老師xixi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正常情況下,只有開國皇帝的廟號才能稱為“祖”,而且是接任新皇帝為老皇帝上的號,比如漢代“漢高祖”劉邦,唐代“唐高祖”李淵,宋代“宋太祖”趙匡胤,元代“元太祖”鐵木真,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而其他後世皇帝,只能稱為“帝”或“宗”,當然也有例外,比如三國曹魏就有“三祖”,南北朝的稱呼更加混亂,但是在大統一王朝中,只有清代出現了三個“祖”,還是相當另類的。
清代的三“祖”分別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和清聖祖康熙。
努爾哈赤稱為清太祖毋庸置疑,因為努爾哈赤是後金的建立者,皇太極在接任後不久,改國號為“清”,為他爹上了“清太祖”廟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皇太極去世後,順治皇帝福臨繼位,福臨按照中華傳統規矩,給他爹皇太極上了一個“清文宗”,也是正常邏輯,但是福臨估計萬萬沒相到,他兒子玄燁給他死後也上了一個“祖”,其實福臨由於英年早逝,無論貢獻和功績都不是太多,也許康熙皇帝認為,明朝崇禎去世,清朝入京,才算是開國吧,我個人推測是出於這個原因,在福臨後,康熙皇帝給福臨上了個“清世祖”的廟號。
然而康熙被封為祖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就算康熙功績在大,貢獻突出,但按照規矩那也不能稱為“祖”啊,漢武帝唐太宗如此大的功績,死後也沒用“祖”,真不知道後來的雍正是怎麼想的,把他太爺爺皇太極至於何地,並且不僅用“祖”,並且還用“聖”,這也是中國所有帝王中唯一一個用“聖”為廟號的皇帝。估計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雍正認為康熙才是清朝的奠基者。
太祖努爾哈赤,世祖即順治帝,聖祖即康熙帝
努爾哈赤雖沒有入關中原,沒有親眼看見大清國建立,但他所創立的功績大業卻是清朝建立的奠基,若是沒有他,恐怕連女真族都沒有統一。他在二十五歲的時候,驍勇善戰,帶著軍隊四處征戰,統一女真各部落,又佔領遼東,建立了後金,也是一位開國皇帝了,他的功勞相當於漢高祖和明太祖,他們同是開國之主,所以努爾哈赤被稱為清太祖。
順治皇帝則被稱為清世祖,他並非是位霸主,許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深情早逝,在他做皇帝時,朝政還由太后和攝政王干預。相比於歷任開國皇帝,順治的功勞實在算不上偉大,但他卻被稱為“祖”,這是為什麼呢?
從真正意義上來說,順治確實是入關中原後的第一位皇帝,在形式上,他被稱為“祖”,無可厚非,所以大臣們在他死後要定廟號的時候,選擇了”祖“,是為大清國的開國皇帝。他的祖父和父親都為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父親皇太極則是被稱為清太宗,當時還在關外,所以選擇稱號“宗”。
但建國之後,又出現了一位“祖”,那便是康熙,是為清聖祖,可是按照廟號體系,已經有了開國皇帝,那麼之後的皇帝則被稱為“宗”,可為什麼他能打破慣例呢?維持禮法的大臣們同意讓康熙稱為“祖”,實在是因為康熙皇帝的政績太過偉大,可以與開國皇帝媲美。
康熙八歲的時候便登基了,雖然初期他沒有完全把握朝政,但飛速成長的他,尚且年幼之時從鰲拜手中奪回了大權,這離不開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的支援和培養,也說明他本身極其有能力。把持朝政後,他面臨的許多內憂外患,但都被他一一解決了,在位六十一年,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他所創立的功績數不勝數。
沙俄遠征軍對中原領土一直虎視眈眈,不斷派兵騷擾北方邊境,康熙的態度很是強硬,堅持用兵退敵,不讓外人有覬覦中原的野心。
吳三桂等藩王勢力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不小的煩擾,康熙十二年,他下旨“撤藩”,這直接導致吳三桂以“反清復明”的由頭在全國範圍內起兵造反,康熙對此的態度是絕不姑息,用兵退敵。他下令對待叛變者會採取招撫政策,這也讓吳三桂的部分勢力選擇投降,吳三桂的勢力被削弱。歷經數年,三藩勢力終於被全部清理,清朝統治得已穩固。緊跟著康熙又趁著臺灣內亂而出兵收服了臺灣。
沙俄遠征軍從未停止侵略中原的野心,在雅克薩一戰中,康熙派軍圍困了沙俄軍隊,逼迫他們求和。康熙的野心不止於此,他親自帶兵遠征準噶爾,收服了漠北地區,除此之外,他還收服了許多地區,擴大了國土,真正實現了全國大一統,中國如今的版圖就是從這裡確定的。
由康熙奠基的康乾盛世讓清朝統治達到了巔峰時期,百姓安居樂業,綜合國力大為增強。從他的政績上來看,完全當得上“千古一帝”,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帝王之一,這也不怪當時大臣們給他冠以“祖”的廟號,他的功績絲毫不亞於開國皇帝,與他相比,順治皇帝的政績就比較渺小了。
這樣看來,清朝有三位稱“祖”的皇帝,也都是有足夠充分的理由,但這在歷史各個朝代中,也是一奇觀了,這與清朝是由滿人建立的政權有關,他們先有了民族政權,而後才有了中原政權,後來又出現了一位“千古一帝”,才造成局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