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等12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佈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 NATO),簡稱北約。 北大西洋公約共14條,其宗旨是締約國實行集體“防禦”,任何締約國同他國發生戰爭時,必須給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它曾被稱為北大西洋聯盟或北大西洋集團。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外長、國防部長組成,常設理事會由全體成員國大使組成。 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希臘和土耳其於1952年、聯邦德國和西班牙分別於1955年和1982年加入該組織。截止1999年3月,北約成員國已發展到19個。 2002年11月在布拉格舉行的北約首腦會議 20世紀90年代,隨著1955年5月成立的華沙條約組織(華約)的解散和蘇聯的解體,歐洲的政治與安全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北約開始向政治軍事組織轉變。 1990年7月,北約第11屆首腦會議在倫敦宣佈冷戰結束。1991年12月,北約在羅馬首腦會議上決定與部分中東歐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自1992年起,波蘭等東歐國家相繼提出加入北約的請求。同年,北約批准了一項原則,允許它的軍隊離開成員國領土到其他地方參與維和行動。 當年年底,北約便決定以軍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機。1994年1月,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通過了與中東歐國家以及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計劃,12月開始向波黑派出維和部隊。1996年9月,北約公佈了《東擴計劃研究報告》。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旨在加強北約同歐洲和歐亞大陸的非北約成員之間的安全關係的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理事會 正式成立。 1997年7月馬德里首腦會議決定首批接納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1999年3月,這三個國家正式成為北約新成員。2002年11月,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決定邀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7個國家加入北約。 這是北約成立53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按照北約計劃,上述7國將於2004年完成所有入盟手續,正式加入北約,從而使北約成員國從目前的19個增加到26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等12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佈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 NATO),簡稱北約。 北大西洋公約共14條,其宗旨是締約國實行集體“防禦”,任何締約國同他國發生戰爭時,必須給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它曾被稱為北大西洋聯盟或北大西洋集團。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外長、國防部長組成,常設理事會由全體成員國大使組成。 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希臘和土耳其於1952年、聯邦德國和西班牙分別於1955年和1982年加入該組織。截止1999年3月,北約成員國已發展到19個。 2002年11月在布拉格舉行的北約首腦會議 20世紀90年代,隨著1955年5月成立的華沙條約組織(華約)的解散和蘇聯的解體,歐洲的政治與安全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北約開始向政治軍事組織轉變。 1990年7月,北約第11屆首腦會議在倫敦宣佈冷戰結束。1991年12月,北約在羅馬首腦會議上決定與部分中東歐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自1992年起,波蘭等東歐國家相繼提出加入北約的請求。同年,北約批准了一項原則,允許它的軍隊離開成員國領土到其他地方參與維和行動。 當年年底,北約便決定以軍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機。1994年1月,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通過了與中東歐國家以及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計劃,12月開始向波黑派出維和部隊。1996年9月,北約公佈了《東擴計劃研究報告》。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旨在加強北約同歐洲和歐亞大陸的非北約成員之間的安全關係的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理事會 正式成立。 1997年7月馬德里首腦會議決定首批接納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1999年3月,這三個國家正式成為北約新成員。2002年11月,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決定邀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7個國家加入北約。 這是北約成立53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按照北約計劃,上述7國將於2004年完成所有入盟手續,正式加入北約,從而使北約成員國從目前的19個增加到2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