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中的遠方

    咱們先聊聊太子的地位吧!

    太子是封建社會皇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嫡長子,稱太子或世子。自漢朝開始,只有法定繼承人(即皇帝的嫡長子),才能稱太子或皇太子。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於皇帝,並擁有類似於朝廷的東宮。

    太子地位如此之高,他的教育一定也是當做國家大事來對待的。所以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都把對太子的教育和培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來對待,逐漸積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太子教育培養制度。

    1.首先注重對治國為政理論的學習。作為太子,主要的學習內容基本分為兩個方面:一類是以儒家經典、歷史典籍為主的禮法和知識。以明代為例,朱元璋洪武年間,建大本堂,置古今圖書於其中,並令四方名儒訓導皇太子,選才俊之士作為伴讀。其後逐漸發展,形成每日講讀之制。每天早朝過後,先由侍讀官陪伴太子讀《四書》、史籍,而後由侍講講解所讀內容,其次再由侍書官指導練字。凡所讀書,三日後要求背誦熟練,溫書之日,不講新書;練字則春夏秋日百字,冬日五十字。清代對皇子的培養更為嚴格和全面。一般皇子六歲開始就進入上書房學習,每日大約是清晨5點左右起讀,下午4點左右放學,雖嚴寒酷暑而不輟。除了學習漢文典籍之外,滿文和騎射也是清代皇子必須學習的內容,後西學傳入亦需要學習一部分幾何學等知識。清人趙翼在《簷曝雜記》中說:“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

    2.皇子學習的另一類內容是帝王治國理政經驗。皇帝會以口頭或者書面的方式將總結出的為帝之道傳授給太子,令其閱讀和學習。貞觀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將自己親筆撰寫的《帝範》十二篇賜給太子李治,即後來的唐高宗,命他學習。《帝範》分為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十二篇,囊括了為君之道的各方面內容,以後各朝也經常將之作為教育皇儲的讀本。清代皇子除了學習《四書》《五經》《資治通鑑》等之外,清朝帝王聖訓、順治所輯之《資政要覽》、雍正所輯之《聖祖庭訓格言》等祖宗家訓亦是必讀書。透過對這類書籍的學習,皇子們不僅增強了治國理政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對祖宗之法產生敬畏心理,意識到為君責任的重大。史載,每逢雍正忌日,乾隆都要盥手焚香,將寫有“寶親王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仁皇帝於諸子孫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一段文字的皇父傳位遺詔恭讀一遍,以志思慕之誠,以凜繼繩之重。這種家國責任感與身為皇子時期的學習是密不可分的。

    這樣系統、嚴格的教育,歷代的太子出類拔萃的並不多。這原因就複雜了:有個人能力低下的;有的沒有家國責任感、只注重個人享受的;也有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也有身體不健康的……

    你的看法是什麼呢?

  • 2 # 博士科普

    好老師不一定有好學生,這個道理古今通用。天賦這個東西看似虛無縹緲,但實際上卻起到很關鍵的作用,由於生長環境和近親結婚的緣故,很多太子的智商著實不高,成就依然也就不高。

  • 3 # 愚人之娛

    太子,作為一個國家未來主人的存在,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整個王朝最好的資源,按理說,未來應該可以成為一個才能出眾的人,但為何事情往往卻不是如此呢?

    其一,興趣決定未來。物有好壞,人分高低,自古而然。即使在如今的九年義務教育中,有些人卻很優秀。沒錯,說的就是正在看的你。雖然這有很多原因,但是大多數人卻是因為興趣關係。所謂心在哪裡,成功就在哪裡,我們今人,在上學的時候也總想著各種玩兒,三心二意。在古代太子也是人,身在課堂,心在千里之外,那就再正常不過了。

    其二,家庭環境好,導致不想那麼拼。這也是人的正常心理了。家裡有礦,坐擁整個王國,如果沒有極大的志向和超常的毅力很難對自己下狠心。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為什麼?養尊處優慣了,鬥志這東西就被這些物慾給消磨殆盡了。這樣的例子古往今來,數不勝數。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著名的大詩人杜甫,在其早年,家裡也是個有礦的存在。其祖父杜審言在高宗時就在朝中當官,其父在兗州當官,是個名副其實的官二代,可以說衣食無憂啊。其妻子崔氏,更是關隴集團有名的存在,一家人的好日子那過的是瀟灑的很。所以年少時候的杜甫也是個遊手好閒的人,成天不幹事兒只想四處玩兒,可以說是個骨灰級驢友。杜甫跟李白不同,李白喜歡遊覽那些名山大川,杜甫則喜歡往北跑,喜歡野外生存等遊戲,沒事去森林裡打個獵,或者去山裡搞燒烤。俗話說坐吃山空啊,直到27/8歲的時候,杜甫才猛然醒悟過來。

    其三、政治鬥爭。處在深宮大院,尤其是太子的位置,那是多少人眼饞的所在。中國從禹建立夏朝以來,皇權的鬥爭就從未停歇。父子相殘、兄弟相殘這樣的事在古代已是屢見不鮮了。畢竟誰都想坐上那個位置,至高無上的權利,至高無上的享受。所以即使身為太子,想必每日也是提心吊膽的,一則怕人謀害,二則謀害他人。這樣子能夠認真學習那估計是見了鬼了。

  • 4 # 24K純京1

    才能這種東西,一般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先天自身的資質,再一個還是取決於後天的閱歷與成長。

    太子雖然擁有最好的資源,但若是資質平庸,也成不了大氣。再者是太子的老師人選也至關重要,古代受儒家思想影響,一般太子太傅都是首選德才兼備之人,這些人思想相對較為頑固,眼界也比較侷限,很難指導並提高太子的眼界和閱歷。

    其實,作為太子,想要真正成為一位體察民情,愛民如子的好皇帝,缺乏的還是閱歷與思考,離開紫禁城那個圈子,多出去走走看看,才是正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洲最窮的國家是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