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韌帶上端慢性損傷(過去稱為髕骨末端病):表現為髕骨下極部位疼痛,病變部位為髕骨和髕腱的相交部位損傷或勞損,區域性壓痛明顯,股四頭肌抗阻陽性。 原因:因大量跳躍練習,使大腿股四頭肌肌肉反覆收縮,導致膝蓋韌帶被拉長所引發的炎症。也有的是處於身體快速成長期,肌肉、肌腱的生長趕不上骨骼的生長所引發的炎症。 症狀:髕骨韌帶疼痛,伸膝時疼痛,準備活動之前疼痛,膝關節彎曲被拉長時疼痛。 處置:從預防的角度來說,加強柔韌性練習是很重要的。疼痛時可以冷敷。 二.風溼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1)疼痛持續時間短,一般12—72小時,不過3周,多以大關節為主,如膝、肘、肩等關節。 (2)遊走性疼痛,一個關節的疼痛好轉後或還未明顯好轉,另一關節又受到侵襲,發生疼痛。 (3)疼痛的同時,面板可伴有環形紅斑或皮下結節。 (4)對稱性疼痛,病變可同時侵及雙側肢體的相同關節,如雙膝、雙肘關節可同時發生疼痛。 (5)疼痛可在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6) 關節疼痛時伴有發紅、腫脹、關節周圍有壓痛、按壓疼痛劇烈。 (7)疼痛消退後,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關節功能可恢復。 三.髕骨軟骨軟化症,是髕骨軟骨面因慢性損傷後,軟骨腫脹,侵蝕、龜裂、破碎、脫落,,最後與之相對的股骨髁也發生相同的病理變化,形成髕股關節的骨關節病,膝關節過度疲勞或反覆的膝半蹲位扭傷,導致膝關節周圍肌力減弱失衡,產生互不協調的摩擦,致使軟骨面磨損,營養欠佳,產生退行性改變。此時軟骨表面無光澤,彈性減弱,甚至形成裂紋、缺損,軟骨原纖維化變性,髕骨關節面軟骨有侷限性軟骨軟化纖維形成,引起膝關節慢性疼痛。因其為退行性病變,有外傷史或勞損史。 臨床表現: 1:逐漸加重的髕骨下疼痛,膝關節疼痛,上、下樓或半蹲位時疼痛加劇。 2:髕骨邊沿壓疼,伸膝位擠壓或推動髕骨可有摩擦感,伴疼痛,後期可併發滑膜炎。 3.有時可出現“假交鎖”現象,輕微活動一下,在髕骨下出現清脆的響聲,即可“解鎖”(這是由於髕骨軟骨面損傷後不平和關節面不吻合引起的)。有時出現軟腿現象。 3:X線早期無異常,晚期見髕骨邊緣骨贅形成, 4:早期經放射性核素骨顯影有診斷意義. 治療方法: 1:首先膝關節制動1-2周,股4頭肌抗阻力鍛鍊,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 2:腫脹、疼痛加劇時冷敷,48小時後改溼熱敷和理療, 3:口服芬必得膠囊、舒筋活血片, 4:關節內注射玻璃酸鈉可潤滑、營養關節面,或者關節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 5:必要時手術治療. 四.髕下脂肪墊炎:病變在髕下脂肪墊組織內,由於損傷或勞損,寒溼侵襲等刺激而發生,產生疼痛,也可由關節其它組織病變而繼發。檢查時一手將髕骨推向下方,另一手擠壓髕骨下緣產生疼痛。 五.半月板損傷:半月板損傷和髕骨軟化症都有交鎖現象,但前者為真性,後者為假性,結合其它檢查不難確診。 六.骨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病,多見於老年病人,臨床表現為:關節伸屈到一定程度時引起疼痛,伸屈不利,下蹲困難等。X光片表現為骨質疏鬆,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硬化,關節邊緣增生等。而髕骨軟化多見於中、青年,關節疼痛在髕股關節面和髕骨周圍,半蹲位疼痛加重。 七.治療措施 1. 小針刀治療:髕骨周圍的痛點和壓痛點都是軟組織損傷的病變部位,也是小針刀的治療點。常見有以下幾個部位。 髕前皮下囊,位於髕骨下半部分,髕韌帶以上的面板之間。此處疼痛和壓痛,即為髕前皮下囊,即為髕前皮下囊受損,用小針刀將此滑囊作切開剝離即可。 髕內、外側支援帶,痛點均在髕骨兩側邊緣。用切開鬆解術即可。 該病在髕骨周圍最多有十二個痛點,均可以小針刀手術令其消失。 注意事項:① 注意進刀方向,勿進關節內損傷關節面。② 刀口線方向與組織纖維的走向要一致。 2. 手法治療 ⑴病人仰臥,患肢伸直,醫生拇指和其它四指張開,抓握住髕骨,用力上下(沿肢體縱軸)滑動髕骨。這樣可使關節囊、支援韌帶進一步鬆解。 ⑵醫生一手拿住患踝關節上緣,令病人屈膝屈髖,另一手拇指頂住髕骨上緣,再令患肢伸直,同時拇指用力向下頂住髕骨,向下用力方向為直下方和斜下方。 ⑶對膝關節伸屈障礙者,用過伸過屈的鎮定方法,在過伸過屈的位置上停留30秒鐘。 3.康復治療 ①每天股四頭肌收縮鍛鍊100次,作直腿抬舉鍛鍊100次。 ②醫生每日對髕骨周圍軟組織作提拿手法一次,每次普遍提拿三遍,沒兩天做一次被動過屈過伸手法。十次為一療程,堅持一至兩個療程即可治癒。
.髕韌帶上端慢性損傷(過去稱為髕骨末端病):表現為髕骨下極部位疼痛,病變部位為髕骨和髕腱的相交部位損傷或勞損,區域性壓痛明顯,股四頭肌抗阻陽性。 原因:因大量跳躍練習,使大腿股四頭肌肌肉反覆收縮,導致膝蓋韌帶被拉長所引發的炎症。也有的是處於身體快速成長期,肌肉、肌腱的生長趕不上骨骼的生長所引發的炎症。 症狀:髕骨韌帶疼痛,伸膝時疼痛,準備活動之前疼痛,膝關節彎曲被拉長時疼痛。 處置:從預防的角度來說,加強柔韌性練習是很重要的。疼痛時可以冷敷。 二.風溼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1)疼痛持續時間短,一般12—72小時,不過3周,多以大關節為主,如膝、肘、肩等關節。 (2)遊走性疼痛,一個關節的疼痛好轉後或還未明顯好轉,另一關節又受到侵襲,發生疼痛。 (3)疼痛的同時,面板可伴有環形紅斑或皮下結節。 (4)對稱性疼痛,病變可同時侵及雙側肢體的相同關節,如雙膝、雙肘關節可同時發生疼痛。 (5)疼痛可在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6) 關節疼痛時伴有發紅、腫脹、關節周圍有壓痛、按壓疼痛劇烈。 (7)疼痛消退後,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關節功能可恢復。 三.髕骨軟骨軟化症,是髕骨軟骨面因慢性損傷後,軟骨腫脹,侵蝕、龜裂、破碎、脫落,,最後與之相對的股骨髁也發生相同的病理變化,形成髕股關節的骨關節病,膝關節過度疲勞或反覆的膝半蹲位扭傷,導致膝關節周圍肌力減弱失衡,產生互不協調的摩擦,致使軟骨面磨損,營養欠佳,產生退行性改變。此時軟骨表面無光澤,彈性減弱,甚至形成裂紋、缺損,軟骨原纖維化變性,髕骨關節面軟骨有侷限性軟骨軟化纖維形成,引起膝關節慢性疼痛。因其為退行性病變,有外傷史或勞損史。 臨床表現: 1:逐漸加重的髕骨下疼痛,膝關節疼痛,上、下樓或半蹲位時疼痛加劇。 2:髕骨邊沿壓疼,伸膝位擠壓或推動髕骨可有摩擦感,伴疼痛,後期可併發滑膜炎。 3.有時可出現“假交鎖”現象,輕微活動一下,在髕骨下出現清脆的響聲,即可“解鎖”(這是由於髕骨軟骨面損傷後不平和關節面不吻合引起的)。有時出現軟腿現象。 3:X線早期無異常,晚期見髕骨邊緣骨贅形成, 4:早期經放射性核素骨顯影有診斷意義. 治療方法: 1:首先膝關節制動1-2周,股4頭肌抗阻力鍛鍊,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 2:腫脹、疼痛加劇時冷敷,48小時後改溼熱敷和理療, 3:口服芬必得膠囊、舒筋活血片, 4:關節內注射玻璃酸鈉可潤滑、營養關節面,或者關節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 5:必要時手術治療. 四.髕下脂肪墊炎:病變在髕下脂肪墊組織內,由於損傷或勞損,寒溼侵襲等刺激而發生,產生疼痛,也可由關節其它組織病變而繼發。檢查時一手將髕骨推向下方,另一手擠壓髕骨下緣產生疼痛。 五.半月板損傷:半月板損傷和髕骨軟化症都有交鎖現象,但前者為真性,後者為假性,結合其它檢查不難確診。 六.骨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病,多見於老年病人,臨床表現為:關節伸屈到一定程度時引起疼痛,伸屈不利,下蹲困難等。X光片表現為骨質疏鬆,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硬化,關節邊緣增生等。而髕骨軟化多見於中、青年,關節疼痛在髕股關節面和髕骨周圍,半蹲位疼痛加重。 七.治療措施 1. 小針刀治療:髕骨周圍的痛點和壓痛點都是軟組織損傷的病變部位,也是小針刀的治療點。常見有以下幾個部位。 髕前皮下囊,位於髕骨下半部分,髕韌帶以上的面板之間。此處疼痛和壓痛,即為髕前皮下囊,即為髕前皮下囊受損,用小針刀將此滑囊作切開剝離即可。 髕內、外側支援帶,痛點均在髕骨兩側邊緣。用切開鬆解術即可。 該病在髕骨周圍最多有十二個痛點,均可以小針刀手術令其消失。 注意事項:① 注意進刀方向,勿進關節內損傷關節面。② 刀口線方向與組織纖維的走向要一致。 2. 手法治療 ⑴病人仰臥,患肢伸直,醫生拇指和其它四指張開,抓握住髕骨,用力上下(沿肢體縱軸)滑動髕骨。這樣可使關節囊、支援韌帶進一步鬆解。 ⑵醫生一手拿住患踝關節上緣,令病人屈膝屈髖,另一手拇指頂住髕骨上緣,再令患肢伸直,同時拇指用力向下頂住髕骨,向下用力方向為直下方和斜下方。 ⑶對膝關節伸屈障礙者,用過伸過屈的鎮定方法,在過伸過屈的位置上停留30秒鐘。 3.康復治療 ①每天股四頭肌收縮鍛鍊100次,作直腿抬舉鍛鍊100次。 ②醫生每日對髕骨周圍軟組織作提拿手法一次,每次普遍提拿三遍,沒兩天做一次被動過屈過伸手法。十次為一療程,堅持一至兩個療程即可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