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人像

    按史料總結的話,劉邦大度,能容人,吸納人才。劉邦會思考判斷,能聽取正確意見。劉邦約法三章,賞罰分明,關心老百姓。總之,大家跟著他,將來有肉吃,哈哈哈。

    例如,劉邦責備蒯徹勸韓信自立時,蒯徹自辯說自己在那個職位上就應該替韓信考慮才是盡責,自己無錯。劉邦想了想,放了他。這一件事就足見其大度,會思考,聽意見。換作項羽,早就殺且碎其屍了,哪有說話的機會。

    劉邦看不出韓信才能時,能聽蕭何之言,拜其為大將軍。項羽只會讓他站崗。

  • 2 # 路人民史

    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幄,決勝於千里,吾不如子房;鎮國、撫民、給餉饋,不絕糧道阻,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者,皆人傑亦。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亦。

    劉邦有用人之能,此正是他作為統帥的重要能力之一。劉邦會用人必有其能,體現在人格魅力上,劉邦就是寬厚長者,是個義氣朋友,他做到利益共享(非均享),他能容人並用人,團結拉籠異己之人。似乎劉邦天生就是俱有領袖性質的人。

    後趙皇帝石勒曾言:朕如果遇到漢高祖,應當向他北面稱臣,與韓信、彭越同列比肩。如果遇上漢光武帝,將會與他共同逐鹿中原,不知鹿死誰手。原文:“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偉人毛澤東主席也曾說過:″劉邦是封建皇帝裡最厲害的一個”。就是講劉邦的領袖馭人能力相對他的文治武功歷害的多,也可理解為政治能力很強,劉邦天生是統帥的料,沛人沛公真殆天授也!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邦,漢朝開國皇帝,為人豁達大度,不喜勞動,喜歡結交英雄豪傑,用現在的話就是很講義氣。

    秦末時,劉邦為沛縣泗水亭長,後來由於押送囚徒到驪山,半路上囚徒逃走不少,劉邦索性就把囚徒放走,因為當時按秦律當誅三族,所以劉邦索性就造反,反正橫豎都是死,不過造反還有條活路,而當時的陳勝與吳廣己經造反了。

    後來蕭何和曹參推舉劉邦為頭造反,劉邦在造反過程中,非常喜好結交英雄人才,每到一處必拜訪當地的人才,並且由於劉邦是平民出身,沒有架子,容易與人相外,並格外注意用人,所以與劉邦交往過的人才,都願意投奔劉邦。如張良本來是要去投奔景駒的,在路上碰到劉邦,一番長談後決定投奔劉邦。

    劉邦這人很有雄心壯志,對於投奔的人才,敢於重用,並且能夠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並實施,如韓信,沒有任何的名氣,劉邦只是聽從蕭何的推薦,就敢於拜韓信為大將軍,大將軍可是最高軍事統帥,可見劉邦敢於用人。後來手下的人才越聚越多,人才也願意跟著他。

    劉邦的無能而治,造就了手下一大批人才,奠定了大漢江山。

  • 4 # 帝國的臉譜

    在秦末大亂之際,劉邦以一介小吏,舉旗造反,最後掃平諸侯,一統天下,成為開創漢朝三百年基業的開國皇帝,不得不說,是個讓人驚訝的奇蹟。

    劉邦與項梁、項羽叔侄不同,項氏叔侄出身貴族,名將之後,在江湖上有名聲,在士族間有地位,而劉邦有什麼?除了幾畝薄田和一幫狐朋狗友,他什麼也沒有。他的根基甚至連魏豹、田榮、趙歇、張良、蕭何都比不上,張良還是南韓貴族,蕭何先前還是劉邦的領導。但是,劉邦最後將那些領導和貴族都收到了自己麾下,成為了自己的馬前卒,然後安排這些馬前卒,把那些反對自己的貴族和名將統統都打趴下了,這難道不是奇蹟?

    結局是奇蹟,但過程很艱辛,最關鍵的是:事在人為。然而,什麼人去為,結果是不一樣的。你讓項羽去爭天下,他以霸王之暴、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去爭天下,最後自陷絕境,無顏見江東父老,用自己的寶劍了結了自己,完成了悲劇的一生。

    項梁其實也可以走得更遠,他與侄兒項羽有著本質的區別,你看他在薛城會議上,聽從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的過程,這就是大將風範,倘若項梁不死,楚國不會亡得如此迅速。但是,項梁也有弱點,他也抵不過勝利帶來的內心膨脹,最後被章邯斬殺於定陶城外。其實,章邯偷襲之前,宋義瞭解到章邯增兵的情況,曾勸項梁做好應對,但項梁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被酒色迷亂了眼睛,最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劉邦其實遇到過與項梁高度相似的一幕。劉邦入關佔領咸陽後,他取得的勝利比當時的項梁更大,他也被秦宮裡的珠玉珍寶和如雲美色迷亂了眼睛,他也墜入溫柔鄉里不想出來了,然而,當樊噲、張良像宋義勸說項梁一樣勸說劉邦後,劉邦立刻封閉秦朝府庫,還軍灞上,並與老百姓“約法三章”,給後來入關的項羽和諸侯軍一個很好的交待。

    我們可以想像,倘若劉邦霸佔秦宮,趁著勝利自立為“關中王”,入關的項羽對付劉邦就不會是鴻門宴上的推杯換盞,而是兵戎相見了,當時項羽手裡可有40萬軍隊,而劉邦只有10萬,那時就可能被滅了,怎麼會封為漢王?更勿論後來出關東征,爭雄天下了。可見,一步走好、步步為營是多麼有重要。

    這是劉邦從諫如流的一面,也正是這種誰對聽誰的性格,讓他網路了天下的人才,項羽不重用的,他用;項羽不待見的,他喜歡。

    陳平和韓信就是兩個突出的例子,他們原先都是項羽的手下,但都因為項羽輕視人才離他而去,投靠了劉邦。劉邦不但欣然接納,而且就憑蕭何說韓信“國士無雙”,“要奪天下,非韓信不可”,就將韓信恭恭敬敬地拜為大將。所以,各路英豪爭相來投,則是必然的。

  • 5 # 社會生活博覽

    也許是受司馬遷《史記》等史書的影響,人們對劉邦的性格和為人都沒什麼好印象,以為他是個市井混混式的人物,如果只這樣看的話,還真是把劉邦看低了,毛澤東都說劉邦是封建王朝最厲害的皇帝,他當然是有它的獨到之處的,你見哪個市井混混能做到皇帝的位置,然後又以極富遠見的戰略眼光和手段開創一個偉大王朝的?

    早期的劉邦混跡於市井之間,這也是很平常的事,因為他本就是個農家子弟,不可能一開始就去做什麼大事情,但劉邦一定是一個有志向的人,他混跡於市井之間,可能是為了多結交一些人物。

    歷史也記載年少時的劉邦性格豪爽,為人豁達,不喜農事,只喜歡與人喝酒,但是講到了劉邦少時慕魏公子信陵君魏無忌,欲往大梁投效其門下,這說明劉邦一定是一個有能力有想法的人,他需要找一個人給他平臺去發揮的人,但是不巧的是他找到的時候信陵君就死了,但是劉邦人沒有灰心,他聽說信陵君門客張耳時為外黃令,正招徠門客,於是立即往投張耳門下,與張耳遊,兩人成知交好友,後來劉邦成了皇帝,兩人還成了兒女親家。

    劉邦最強的能力在我看來是他與人交際的能力,我們可以將他的這種能力稱為親和力,縱觀劉邦的一生,我們很容易發現他是極能接交人的人,史載他與戊卒門吏無不狎辱,就是和最基層的人也能玩到一起互相逗樂開玩笑,但是他又能和他眼中的很多大人物非常親近,他的這種能力在歷代帝王中無出其右者,比如前面提到的張耳,劉邦投靠張耳是做他的門客去的,但是卻能與他成為好友,後來劉邦回到老家,又能和蕭何這樣的縣長一個人物一起吃喝玩樂,再後來劉邦遇到項羽,又能和項羽結拜為兄弟,而項羽的叔叔項伯也和劉邦是至交好友。

    劉邦在沛縣做泗水亭長(十里為一亭,不如現在鄉長管的面積大)的時候,這項能力體現的特別明顯,他和縣府的官吏們都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這個時候劉邦結交了蕭何、樊噲、任敖、盧綰、周勃、灌嬰、夏侯嬰、周苛和周昌等,這些好友後來都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這些人願意跟著他,也說明他的為人還是不錯的。

    有一年劉邦在見到秦始皇出遊時,感慨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其實我覺得這句話不只是反映了劉邦的志向,也體現了他做人的心態,因為那個時候的劉邦還並沒有想做皇帝的打算,自春秋戰國以來形成的王侯有種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劉邦自認平頭百姓一個,根本不會想著去做皇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後來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時候喊出的,後來劉邦做皇帝,肯定是受到了這句話的啟發。所以他之所以說大丈夫當如此也!不過是想說做男人就該這個樣子罷了,反觀項羽在見到秦始皇的時候,說彼可取而代之,完全是一種想要爭鬥的霸道口氣,這樣的人只會以威壓人,而不會以親和力與人交朋友。

    我們常說劉邦會用人,能聽人言,其實也是他親和力的一種體現,為什麼張良韓信陳平等這些原先都跟著項羽的人後來都去追隨了劉邦呢?一定是當時有劉邦性格隨和親和力強的社會輿論,大家都說劉邦這個人不錯,跟誰都能做好朋友,特別好相處。當我們聽到這樣的人的時候,也會有一種想結交的慾望,而反觀當時的張良陳平韓信,看著項羽俾睨眾生的眼神,高不可攀的氣勢,時不時的還會猜忌某人,心想鬧不好哪天就死在了他手裡,這時候劉邦就像暗夜明燈一樣吸引著他們去歸附了。而在劉邦手下,張良陳平韓信蕭何等人人都得到了自身價值的最大發揮。作為十分牛叉的戰略家,張良在劉邦手下得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陳平在劉邦手下則奇計百出,成功瓦解項羽,又數次力挽狂瀾;蕭何則在劉邦手下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後勤部長,韓信則率軍南征北戰開疆拓土,可謂一時間群星閃耀,卻又並不壓明月之輝,這當然是王者稱帝開國的氣象。

    所以如果說志向高遠,從諫如流,眼光如炬、謀劃長遠等等能力,劉邦雖然也有,但在歷史上眾多英明帝王中並不算十分突出,但是他的親和力卻是無與倫比,雖然他也曾尿到儒生的帽子裡,但那也不過是和人開玩笑罷了,他並沒有把那個儒生怎麼樣,相反有個儒生說項羽是沐猴而冠,後被項羽殺了了事。

    史學家班固評論高祖說:“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這正是其親和力過人的表現。荀悅也說:“高祖起於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徵亂伐暴。廓清帝宇。八載之間,海內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極。上古已來,書籍所載,未嘗有也。非雄俊之才、寬明之略……安能致功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騰龍70-200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