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C的本質,用一個普通人也可以理解的話說,就是用硬碟挖礦。沒錯,PoW是用CPU(或者顯示卡、ASIC礦機,他們的本質都是更強的計算晶片,與CPU本質上是一樣的)挖礦、PoS是憑藉持幣比例挖礦,DPoS是根據投票決定超級節點,而PoC就是憑藉硬碟挖礦。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
->在PoW裡是誰的晶片計算快、誰就容易挖到礦;
->在PoS裡是誰持幣多,誰就容易挖到礦;
->在DPoS裡是誰獲得的投票多,誰就能成為超級節點進行挖礦;
->在PoC裡就是誰的硬碟容量大,誰就容易挖到礦。
是不是足夠簡單易懂了吧!
要理解PoC的具體原理,我們還是得從比特幣PoW入手(研究區塊鏈,PoW就是你永遠也繞不過去的技術概念)。PoW的全稱是Proof of Work,即工作量證明。這兒所謂的工作量,就是礦工的CPU(或者顯示卡、ASIC晶片,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這些硬體只是計算速度更快,本質和CPU並無區別)執行一種叫做雜湊演算法的計算工作。簡而言之,誰能夠在單位時間內執行更多次的雜湊計算,誰就有更大機率產生一個符合要求的雜湊結果、進而拿到寫入區塊鏈的權利。
可以這麼說,比特幣PoW的本質就是算力競爭挖礦。每一個新區塊的產生,就是給礦工出一道“難題”,礦工透過算力競爭,比拼誰能夠先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礦工透過購買牛逼的計算晶片,以及持續地消耗電能進行高頻率高強度的雜湊計算,去獲得更強的算力佔比,進而獲得更大的找到 “答案”的機率。如果一個比特幣礦工擁有全網20%的算力,理論上他就可以挖出20%的新區塊、進而獲得20%的區塊獎勵(最早每個塊有50個比特幣獎勵,現在已經減少到12.5個,明年還會繼續減半)。
PoW挖礦規則簡單粗暴、算力可以自由進出,因此能建立足夠的安全性,來保證區塊鏈不被篡改的特性。這就是為什麼比特幣雖然技術看似簡單,但是能夠成為幣王之王,佔據一半左右的市值。此外,比特幣的分叉幣(例如BCH和BSV)、萊特幣LTC、以太坊ETH、門羅幣Monero、達世幣Dash也都是全部或部分採用了PoW機制挖礦的幣種,只不過這些幣種可能在一些技術引數上與比特幣有區別,但總體思想是類似的。
我們今天的主角PoC,和比特幣PoW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又有一些實質性的區別。我們知道,比特幣PoW要求礦工持續地、反覆地執行雜湊計算,礦工需要高強度地執行他們的計算晶片,並消耗極為可觀的電力資源。我們的PoC則是另行開闢了一條極為巧妙的道路:它要求礦工預先計算好數量巨大的雜湊結果,並將這些資料儲存在硬盤裡;挖礦的時候,礦工也是爭相破解“難題”,不同的是“難題”的答案要在硬碟資料中找,而不是實時地計算。自然而然,誰的硬碟容量更大,誰就有能預先儲存更多的“備選答案”,誰就有更高的機率找到能夠匹配“難題”的那個“正確答案”。
有人可能要問了,在PoC這個機制中,礦工有沒有可能透過晶片去計算答案作弊呢?不可能。PoC的演算法設計決定了它在找“答案”的時候,對儲存空間這一要素非常敏感,而對晶片的計算能力不那麼敏感。強大的算力對礦工挖礦成功率加成並不是很大,而擁有更多的儲存空間倒是能成倍地提高挖礦成功率。PoC的這種特性也被形象地稱為“空間換時間”。
PoC的本質,用一個普通人也可以理解的話說,就是用硬碟挖礦。沒錯,PoW是用CPU(或者顯示卡、ASIC礦機,他們的本質都是更強的計算晶片,與CPU本質上是一樣的)挖礦、PoS是憑藉持幣比例挖礦,DPoS是根據投票決定超級節點,而PoC就是憑藉硬碟挖礦。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
->在PoW裡是誰的晶片計算快、誰就容易挖到礦;
->在PoS裡是誰持幣多,誰就容易挖到礦;
->在DPoS裡是誰獲得的投票多,誰就能成為超級節點進行挖礦;
->在PoC裡就是誰的硬碟容量大,誰就容易挖到礦。
是不是足夠簡單易懂了吧!
要理解PoC的具體原理,我們還是得從比特幣PoW入手(研究區塊鏈,PoW就是你永遠也繞不過去的技術概念)。PoW的全稱是Proof of Work,即工作量證明。這兒所謂的工作量,就是礦工的CPU(或者顯示卡、ASIC晶片,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這些硬體只是計算速度更快,本質和CPU並無區別)執行一種叫做雜湊演算法的計算工作。簡而言之,誰能夠在單位時間內執行更多次的雜湊計算,誰就有更大機率產生一個符合要求的雜湊結果、進而拿到寫入區塊鏈的權利。
可以這麼說,比特幣PoW的本質就是算力競爭挖礦。每一個新區塊的產生,就是給礦工出一道“難題”,礦工透過算力競爭,比拼誰能夠先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礦工透過購買牛逼的計算晶片,以及持續地消耗電能進行高頻率高強度的雜湊計算,去獲得更強的算力佔比,進而獲得更大的找到 “答案”的機率。如果一個比特幣礦工擁有全網20%的算力,理論上他就可以挖出20%的新區塊、進而獲得20%的區塊獎勵(最早每個塊有50個比特幣獎勵,現在已經減少到12.5個,明年還會繼續減半)。
PoW挖礦規則簡單粗暴、算力可以自由進出,因此能建立足夠的安全性,來保證區塊鏈不被篡改的特性。這就是為什麼比特幣雖然技術看似簡單,但是能夠成為幣王之王,佔據一半左右的市值。此外,比特幣的分叉幣(例如BCH和BSV)、萊特幣LTC、以太坊ETH、門羅幣Monero、達世幣Dash也都是全部或部分採用了PoW機制挖礦的幣種,只不過這些幣種可能在一些技術引數上與比特幣有區別,但總體思想是類似的。
我們今天的主角PoC,和比特幣PoW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又有一些實質性的區別。我們知道,比特幣PoW要求礦工持續地、反覆地執行雜湊計算,礦工需要高強度地執行他們的計算晶片,並消耗極為可觀的電力資源。我們的PoC則是另行開闢了一條極為巧妙的道路:它要求礦工預先計算好數量巨大的雜湊結果,並將這些資料儲存在硬盤裡;挖礦的時候,礦工也是爭相破解“難題”,不同的是“難題”的答案要在硬碟資料中找,而不是實時地計算。自然而然,誰的硬碟容量更大,誰就有能預先儲存更多的“備選答案”,誰就有更高的機率找到能夠匹配“難題”的那個“正確答案”。
有人可能要問了,在PoC這個機制中,礦工有沒有可能透過晶片去計算答案作弊呢?不可能。PoC的演算法設計決定了它在找“答案”的時候,對儲存空間這一要素非常敏感,而對晶片的計算能力不那麼敏感。強大的算力對礦工挖礦成功率加成並不是很大,而擁有更多的儲存空間倒是能成倍地提高挖礦成功率。PoC的這種特性也被形象地稱為“空間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