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執子6304
-
2 # 邏輯鏈
簡單說一下我的看法,不孝有三,這裡的“三”是虛指多個的意思,例如,《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木蘭詩》裡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並不是具體的三個或十二個,不孝有三,應該解釋為:不孝的行為有多種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再來談一談,“無後為大”,大家通常的理解是,沒有後代,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意譯過來的意思是這樣:不孝的情況有多種,其中沒有循守後輩之責最為嚴重.舜沒有告知父母就迎娶,是沒有盡到作為後輩的責任。
無後,在這樣的語境解釋為,沒有盡到後輩的義務 比較合理。
我們不妨在看看,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一句
無,這裡解釋為,無視的意思,翻譯為 眼中沒有父母、目無君上的人,猶如畜生豺狼。
後,在古漢語中,常常被解釋,尊敬的,尊貴的(也可形容詞名詞化)君王,領袖,上司,如常說的皇天后土,還有改名的後母戊鼎(以前叫司母戊鼎),而且我們知道儒家推崇社會秩序,無後,又似乎可以解釋為眼裡沒有對人倫上的敬畏。
現醜了,大家怎麼認為呢?
《論語》中,“孝”字出現了將近二十次,其中有十二則是孔子本人談論“孝,涉及“孝”字十多處。有兩則是孔子談論“孝”。這些對於“孝”的論述,十分強調對於父母的孝敬和對家庭的責任。(對父母的孝敬,才會對周圍人有愛心,有同情心;對家庭有責任心,對社會才能心懷擔當。只有家庭的和諧,社會才能更好的和諧。)
《論語.為政》篇: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本篇另一則討論: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兩則論述都以反問結尾,更強調“孝”。在孔看來,“孝養”父母在物質上要能養得起父母,在內心更要“敬”,這是“孝養”更高的要求。出門在外,常回家看看,即是現代社會每個為人子女都應該做到的!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
即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心耿耿,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