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執戟2

    “三顧茅廬”這個典故肯定有。

    而且近二千年來,無論是典籍、史官,從來沒有否認這個典故。這個典故經歷歲月的考驗,一直為人們所使用。

    關於劉備“三顧茅廬”的具體描述,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豈願見之否?”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玄德冒雪再訪孔明圖)

    巜三國志》先主傳中,沒有“三顧茅廬”的描述情節,但是,在陳壽“惜字如金”的文字中,還是可以一窺這件事的蛛絲馬跡,請看:

    “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亁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翻譯一下:曹操打敗袁紹以後,親自南下攻打劉備。劉備派遣糜竺、孫乾與劉表聯絡,劉表親自出城迎接,以上賓禮對待,又給他新增兵力,讓他屯駐新野。荊州的豪傑歸附劉備的日益增多,劉表起了疑心,暗中防備。

    也就是說,在駐屯新野期間,劉備已經開始招覽天下人才,所以豪傑紛紛來歸附,諸葛亮與劉備的認識,應該是這個時候。

    為什麼在《三國志》先主傳中,沒有交待這件事呢?

    我認為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各個軍閥和各個謀士,都在組合自己的集團,作為先主的劉備,應該記敘的事情太多,陳壽作為一個史官,自然清楚劉備的身份、地位,所以明確自己記錄的問題應該輕重有序。所以把“三顧茅廬”的事情放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來記錄,這是作者的記錄佈局,我們只能承認歷史,沒法要求古人達到今天的眾多要求。

    (諸葛亮上前出師表圖)

  • 2 # 被打扮的歷史

    我比較傾向於有三顧茅廬,主要原因如下:

    目前我們所熟悉的《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已經位列蜀漢丞相的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這其中就有中有比較明確的“三顧茅廬”資訊,要知道當時距離劉備與諸葛亮相遇時日不多,還有知悉內情的人存活,相信諸葛亮不會貽笑大方的去編撰一些虛假訊息: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當然,我個人並不認為,真的是諸葛亮為了考核劉備的真心而前兩次沒有見劉備,知道第三次才被劉備的真心所打動才相見,結果一見傾心,終身追隨。我個人覺得,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操已經成大事,天下形勢漸趨明朗,作為一個有抱負、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對諸葛亮來講,劉備還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畢竟曹操、孫權身邊都是人才濟濟,在劉備相對落魄的時候投靠,可以獲得最大的回報,因此應該是諸葛亮一開始就與劉備接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背上長了個癤腫怎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