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鐵說故宮

    楊慎(1488年),楊廷和的兒子,幼年時期機敏聰慧,聰明過人,十一歲便能寫詩、做詩。十二歲時就草擬大作,有《古戰場文》,《過秦論》,而且文章十分有見地,令長老們驚歎不已,被當時眾人稱為“神童”。後來楊慎進京考試,做賦《黃葉詩》,被當朝的大學士李東陽朝見,由此得到其大加讚賞,將楊慎收到自己門下。

    正德六年(1511年)楊慎二十四歲,參加朝廷舉辦的殿試考試,高中狀元,考取了第一名,被授予到翰林院修書。

    楊慎參與修書,得到了朝廷的俸祿,有了錢他就透過去丹徙拜見在籍的原大學士首輔楊一清,在那裡他閱覽了楊一清的所藏書籍,可以隨意翻看那裡的書籍,每遇到讀不懂,看不明白的虛心向楊一清請教,而且楊慎在其住所所拜讀的書籍裡,楊一清都可以背誦如流。

    當時楊慎非常驚訝,並且佩服的不得了,本以為自己就很厲害了,沒想到在此遇到了更厲害的,這下,楊慎總算是受教了,真是應證了那句老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於是,楊慎更加努力學習,刻苦攻讀,博覽群書,為的就是儘快彌補自己知識的缺陷,為此他曾經告訴別人:“個人的天生資質不值得依靠,每天新修德業,應該從學習中來。所以在以後,楊慎一直秉承著父親楊廷和的教導和忠耿執著的家風,為官堅決不做逆臣,堅決做個忠臣。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明武宗正德帝微服私訪,剛出居庸關,楊慎得到了這個訊息,馬上向皇上上書直言,懇切勸諫。不久,武宗生病回到了京城後,正德皇帝駕崩,嘉靖帝繼承皇位,楊慎自此被任命為經筳講官。

    嘉靖帝登基後,嘉靖帝因“大禮儀”的事憎恨楊廷和,父親楊廷和的舊怨未了,兒子又結了新怨。總之,這父子倆夠不省心的。

    既然說到了“大禮儀”,這“大禮儀”是怎麼回事呢?楊廷和怎麼得罪的這個新登基的嘉靖帝呢?

    據說是嘉靖帝朱厚熜(cong)當上皇帝后,在“大禮儀”議事時,皇帝曾多次口諭招見楊廷和,接受皇帝的賜茶,但是楊廷和並不接受皇帝的美意,嘉靖帝為此非常不高興,一直都耿耿於懷,而且嘉靖帝四次為楊廷和封賞,都被果斷拒絕,最後楊廷和被免去了大學士職務,辭官回家。當時楊慎帥群臣撼門大哭,被杖鏑雲南。

    嘉靖帝登基了,對楊廷和父子如何處罰呢?

    第一,罰俸兩個月。楊廷和辭官回鄉。

    第二,廷杖。楊慎為“大禮儀”疏諫,還有有人奏告楊慎率群臣在協和門大哭,廷杖楊慎等七人。

    第三,遣戌(xu),因楊慎聚眾哭案被皇帝遣送回戌所。

    在歷史上,楊慎有著驚世的才華,尤其以作品《臨江仙》出名,此作品慷慨激昂,亦虛亦空,悲壯恢宏,渾然天成,時過五百年,依然震撼人心,為什麼呢?

    風平而後浪靜,歷險才能淡定。

    楊慎一生經歷了大喜和大悲。他天賦的才華,有著特殊的人生體驗,深刻的人生感悟,成敗得失之間,總結人生際遇,探索人生體驗。楊慎一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成為了千古絕唱。

    楊慎堅持自己的理想,與命搏鬥,人雖可以被摧毀,但不可以被征服,這樣的品格令人敬仰。

    做什麼選擇,都是智慧!

  • 2 # 雞毛飛上天1227

    楊慎為了所謂的“保衛禮法”和嘉靖皇帝對著幹。一群保衛禮法的衛道士大臣團隊就跳出來玩文死諫武死戰那一套,和皇帝對著幹,衛道團隊以四朝元老楊廷和和他兒子楊慎為代表,要求皇上必須認清哪個是真爹。

    朱厚璁也不是吃素的,一怒之下,打了楊廷和父子廷仗。楊慎幾乎被打死了,結果忽然又活了過來。抱著“只要不諫死,就往死裡諫”的勇氣,再去找皇帝逼逼,再被打,這回雖然沒被打死,皇帝也覺得打殺也不好看,還是收斂一些,乾脆,放逐,滾蛋。於是,楊慎被放逐去了雲南。歷史記載:被貶謫的楊慎,最後於1559年終老在戍所,享年七十二歲。在嘉靖之後的隆慶帝,給楊慎進行了平反,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又追諡“文憲”,世稱“楊文憲”,算是給受委屈的楊慎一個安慰獎。

  • 3 # 師明禮

    原因是大禮議,得罪了嘉靖帝,被貶黜,終身也沒能復官。

    這要從嘉靖帝是怎麼當上皇帝的說起。

    明朝成化帝死後,繼任皇帝是弘治帝,弘治之後是正德,正德死了,卻沒有兒子繼承皇位,於是楊慎的父親楊廷和和弘治帝的皇后商議,成化帝另一個兒子的後代繼承帝位,是為嘉靖。

    這個皇位繼承看起來不算複雜,但是嘉靖和楊廷和等大臣對於怎麼繼承皇位的認知出現了巨大爭議。

    楊廷和等大臣認為,嘉靖繼承皇位在禮節上屬於承嗣弘治,所以要奉弘治為皇考(實際上是他大伯),對自己生父則要自稱為“侄皇帝”,嘉靖則認為自己是繼承皇位,而不是承嗣皇位,要追自己的生父為皇帝。

    白話文就是,大臣們認為,嘉靖做了皇帝,就要認先前的大伯(弘治)是親爹,原先的親爹現在變成了叔叔,嘉靖則認為親爹還是親爹,自己只是繼承了皇帝之位。

    過去講究名不正則言不順,講究正統性,合法性,所以大臣皇帝就這麼開始互相折騰了。

    大臣裡的代表就是楊廷和父子,1524年雙方爭議達到了高潮,因為嘉靖要祭拜自己的生父生母,楊慎等百餘位大臣跪在左順門外跪言阻攔,嘉靖帝震怒之下將百餘名大臣下獄,此後杖責,打死十餘人。

    這場禮儀之爭,最後嘉靖大獲全勝,楊慎被流放雲南,自此以後三十多年,嘉靖帝六次大赦,他都沒有得到赦免的機會,最後死在戍所。

    一朝天子一朝臣,站隊一旦站錯,就再也沒有了機會。楊慎父子等大臣們所秉持的論點難以說得上絕對的對錯,但是有一點,父子二人在這場爭議中表現出來的風格風骨是值得讚賞的。

  • 4 # 圖文繪歷史

    楊慎,四川新都人,出身顯宦家庭,父親楊廷和是兩朝宰相,頗有政聲,當時的楊氏一門出了7個進士,4個舉人,堪稱為世代書香,楊慎是楊廷和夫婦的長子,從小在家裡耳讀目染,展現出了優異的才華,7歲時讀書能過目不忘,11歲能作詩賦,12歲能將《易經》倒背如流,他的詩文出色,還受到了當朝帝師李東陽的關注,贊其“不減唐宋”,也有人稱他為“楊門賈誼”,楊慎在少年時代展現出來的天資,被冠以“神童”稱號。

    楊慎,明朝大文豪,明代三才子之首。

    為了讓兒子早見世面,楊慎17歲時作科舉主考官的父親已帶他過去考場,2年後以第三名拿下舉人,1511年23歲的楊慎被點為狀元,而且他是有明一代,四川地區唯一的狀元。楊慎中狀元后就任翰林院編修和緊筵講官,那時候謂一路春風,當時的張璁只是平庸之輩,剛混到個“觀政進士”。可是歷史就愛作弄人,當年地位、聲望、才華完全不對等的兩人,幾年後的“大禮議之爭”,張璁位居首輔,楊慎卻跌下神壇從此蹉跎了一輩子。

    楊慎,號升庵,後人修有楊升庵祠紀念。

    大禮議之爭,明代一個很複雜的政治事件,影響很大,明武宗玩水差點淹死,不久嗝屁,沒有後代,把自己堂弟弄來當皇帝,也就是嘉靖,根據皇統規則,嘉靖是兄終弟及繼位,要認明孝宗為皇父,自己的生父只能稱皇叔父,嘉靖不幹,只認自己父親,並把自己父親興獻王加封為興獻帝,並上廟號睿宗,他認為只要自己父親是皇帝了,自己就繼承皇統了,這招來了滿朝大臣的反對,其中以楊廷和、楊慎、毛澄反對的最厲害,支援嘉靖的以張璁、桂萼等。

    黃娥,工部尚書黃珂之女,楊慎妻子,才女,楊慎被貶後,兩人從此天各一方,有《楊夫人樂府》存世。

    這不是大臣之間的鬥爭,而是大臣與皇帝的鬥爭,結是可想而知,反對大臣完敗,楊廷和被罷官,削職為民,毛澄被氣死了,楊慎被貶雲南永昌,永不敘用,一起被貶的官員達180名,這個結果還是好的,當時朝廷共有134人下獄,有86人被停職,有18人被當場打屁股打死,楊慎被貶已經很幸運了,那年他37歲,從此楊慎只能在雲南待著,偶爾才准予回四川探親,那時候不斷有人奏請赦免楊慎,都被嘉靖拒絕。

    楊慎在雲南度過了36年的“待罪”生活,死後回葬故里。

    嘉靖十六年大赦天下,因大禮議之爭被貶的官員,有142人獲赦,楊慎等人不在名單之列,明律又規定被貶之人60歲可以返鄉,唯獨楊慎不行,可見嘉靖對其恨之入骨,而楊慎在雲南一邊傳播中原文化,一邊著書,留下了豐富的著述數百種,《明史》稱“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公元1559年,楊慎老死於戍所,享年72歲,地方官為其殯殮,還葬四川新都楊氏墓園。

  • 5 # 英雄悲歌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是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楊慎從小聰明伶俐,七歲就作詩吟對,20歲就高中進士,一路順風順水。如果不是大禮儀事件,楊慎的一生也許會風光無限,留下一個完美的結局!

    明武宗駕崩後,因無子,選了近支興獻王之子年幼的朱厚璁來繼承皇位!是為嘉靖帝!然而,讓百官與太后沒有想到的是,15歲的朱厚熜卻讓大家心裡一驚,目瞪口呆。也讓百官領略了這個少年的不平凡!首先是入宮走哪個門進入的問題,朱厚熜就與百官槓上了,大家都認為應該走偏門進入,可朱厚熜就要從正門進入,否則不做這個皇帝,打道回府!以楊廷和為首的百官扭不過他,只得從了他。接著就是要他過繼與孝宗為子,然後繼承大統,朱厚熜絕不答應。後來又是封自己的父親為以故皇帝名號的問題,嘉靖與大臣們斗的死去活來!楊廷和率百官跪於午門前,嘉靖下旨杖責,打死了一批大臣,大家互不相讓。這就是明史有名的大禮儀事件,楊廷和臨死前囑咐楊慎,要他繼續堅持,楊慎隨即被嘉靖發配到雲南戊所守邊。楊慎的命運從此發生180度的改變!

    楊慎與妻子黃娥收拾行裝遠赴雲南,一路悲嗆之情無法言表,行至三峽,見江邊2老者垂釣,邊上擺了一壺酒,觸景生情,寫下千古絕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魚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行至四川,黃娥暫回孃家,楊慎獨自一人赴雲南,風餐露宿,一路悽苦。在雲南留守了許多年。想回老家,皇帝不準。體弱多病,無人照顧。嘉靖一輩子都沒有原諒他,朝廷幾次大赦都沒有楊慎的名字。後又被遠遷到海南島。在渡瓊州海峽的時候,落水而死!一代才子的人生落下帷幕!令人唏噓不已。

  • 6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以史為鑑,回顧前朝舊事,我是公元1662;

    全詞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蕩氣迴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詞作者明楊慎

    楊慎,字用修,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狀元及第,與解縉、及徐渭被稱為三大才子,楊慎才學公推為大明三大才子之首,從上圖附詞看,也無愧三大才子之首。

    那麼為何楊慎會落得老死他鄉,如此下場呢?

    楊慎此人為人正直,不畏權勢,且敢於犯上直諫,一股子的書生氣。這種性格在明武宗朱厚照當皇帝的時候,他本來就是一不靠譜的皇帝,你言官諫言,我搭理都不搭理你。這下書生氣來了,氣憤不過,又拗不過皇帝,於是稱病告假,辭官歸裡。 這故事到這裡還沒完,時間到了公元1521年,明武宗駕崩,朱厚熜明世宗嘉靖上位。由於武宗無子嗣,所以嘉靖其實是兄終弟及繼承的皇位,且是堂弟,故事到了這裡就開始了楊慎悲劇的高潮部分了。

    嘉靖即位後第六天,就下詔令群臣議定他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按皇帝的尊號和祀禮對待;皇統與家系之間就有了非常大的爭議,而當時的新貴權奸都是附和嘉靖皇帝的,而獨獨楊慎及其父內閣大學士楊廷和極力反對(這說明言傳身教這東西很重要,有父親必有其子),稱不願與奸臣同朝。但是嘉靖一意孤行,下詔改稱生父為恭穆皇帝!楊父被迫告老還鄉,而楊慎請辭不得,遂又諧學士豐熙等疏諫,嘉靖當然不同意了,這時候不能不佩服書生脾氣上來了,是多麼了不得。再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嘉靖皇帝無比震怒,使用暴力鎮壓,“命執首八人下詔獄”。訊息傳出,群情激憤。楊慎約集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動地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於是,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列宮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嘉靖越發憤怒,都給抓牢裡了,施以權杖之刑。”楊慎於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復甦;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後充軍雲南永昌衛,去雲南路上有了這首滾滾長江東逝水。

    楊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歡於皇帝,又結怨於權奸。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8月8日),楊慎在戍所逝世,時年七十二歲,至此嘉靖一朝楊慎都沒有從流放之地解脫而榮歸故里。

    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追贈楊慎為光祿寺少卿 。明熹宗天啟年間,追諡‘文憲“。這也是對一大才子忠心耿耿最好的安慰了吧。

  • 7 # 歷史眾相

    明人楊慎用著作等身來形容極不為過,明史稱其“明代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其詞作《臨江仙》更是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流傳至今,其中的詞句“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乃是傳神之筆。說起楊慎的家世,顯赫至極。他的爺爺楊春做過湖廣地區的提學僉事,相當於今天的省教育廳廳長。其父楊廷和更是為朱家王朝服侍了四個皇帝,分別是憲宗、孝宗、武宗、世宗。並在武宗朝和世宗朝擔任內閣的首輔大臣,也就是國家總理,可算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權臣。楊慎就出生在這麼個顯赫的官宦家庭,是名副其實的“官三代”。

    不走後門的狀元郎

    不過楊慎小夥身上還真沒有像高衙內那種人所具有的四大品質:墮、驕、懶、淫。因為楊廷和家教甚嚴,從普通的雜役到親屬子女都沒人敢借楊廷和的名義到處惹是生非。楊慎也很給楊廷和長臉,在楊慎十一歲時,就會寫近體詩。十三歲時,其寫的《黃葉詩》受到當時文化部長李東陽的賞識,破例讓其拜在門下學習。公元1509年,楊慎參加會試,主考官是王鏊。此人那時是財政部的部長,當看完楊慎的文章後,王鏊讚歎不已,大有息息相通的感覺。想當年王鏊在科舉考試上也是叱吒風雲的人物,其在鄉試中取得第一名“解元”。又在會試中取得第一名“會元”,殿試是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榜眼,時人稱其為奇才。試想能讓這麼一個滿腹經綸的財政部長賞識的文章那得是何種水平。當時王鏊將楊慎寫的文章列為卷首,打算讓其成為會元。但楊慎實在是點太背,沒想到王鏊晚上看文章的時候,蠟燭的燭花竟落到了楊慎考卷上,致使楊慎的考卷面目全非,以致最後名落孫山。這件事發生後楊慎倒是很坦然,名落孫山繼續考唄,不過這到讓王鏊內心十分自責,後來在朝堂上還專為此事向楊廷和道歉。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用在楊慎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人要是有才,誰也擋不住。皇天不負有些人,歷經幾年的摸爬滾打,就在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的殿試中,楊慎一舉奪魁,成為一甲的狀元,那時他正好二十四歲。那個時候的科舉考試,也有徇私舞弊的,但楊慎靠的是自己的真本事,不屬於蘿蔔招聘。中了狀元的楊慎,被安排到翰林院做編修,也就是國家的儲備幹部。一干就是十個年頭,而此時大明王朝的最高主宰已經要城頭變換大王旗了。

    大禮儀之爭毀前途

    公元1521年,大明王朝著名的風流皇帝明武宗死去,由於其沒有子嗣,於是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中所說的“兄終弟及”的原則,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成為皇帝,也就是歷史上那個一心想求仙得道、不理朝政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明世宗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寶座後,按照皇統繼承規則,世宗要承認明武宗的父親孝宗是“皇考”,也就是孝宗成了嘉靖皇帝的爹,享祀太廟;自己的生父興獻王只能稱“本生父”或“皇叔父”。顯然這令明世宗很不爽,心裡暗想:孝宗充其量只是我叔叔,怎麼能稱其為皇考,自己本來有個親爹,憑空咋又冒出個爹,雖說是個死的,心裡也還是不舒服。

    於是在世宗即位後第六天,就要求群臣議定他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並要按照皇帝的尊號和祀禮對待;這個要求得到了世宗心腹張璁、桂萼等人的迎合,顯然這令那些明武宗的舊臣十分不滿,這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楊廷和和禮部尚書毛澄等人。他們極力反對世宗的這一主張,要求世宗必須遵孝宗為“皇考”。

    鑑於當時剛剛即位,權力不穩固,明世宗只得屈從於楊廷和等人,畢竟自己是被這些明武宗的老臣給捧出來的。得罪了這些老臣自己的皇帝寶座也呆不長。明世宗暗暗咬牙:我忍,你們等著,總有你們好瞧的一天。時間就這樣平淡地過了三年,就在這些老臣早已把這事快遺忘的時候,公元1524年,世宗又把這件事拿了出來,讓大臣們議論。這個時候朝堂基本上都是世宗的心腹,舊臣也就那麼幾個,雖負隅頑抗,也是螳臂當車。世宗將這些反對立其生父為“皇考”的大臣們貶官的貶官、罷黜的罷黜,楊廷和也被迫辭官,回家抱孫子。世宗心裡這個樂呀,跟我鬥,你們還嫩點,看你們誰還敢不服。

    就在世宗以為萬事大吉的時候,突然半路殺出來個程咬金,有太監慌忙的向其稟報,一群翰林院的編修在宮門前鬧事,舉行示威活動。而當時的領導者就是楊慎。當得知世宗一意孤行,要改立生父為皇考後,楊慎怒不可遏,說世宗是在違背祖訓,號召一大批士人在宮門前大聲呼號,要求世宗改變態度,在宮門前,楊慎對編修們大聲說道:“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明世宗知道後大怒,破秀才們也反了,這還了得。世宗馬上命令錦衣衛逮捕這些士人下獄,雖沒要小命,挨板子自然是少不了的,楊慎自不例外,在監獄裡被屢屢杖打,最終被充軍發配到雲南,這一去就是三十多年。

    發配雲南魂歸南荒

    據說在其發配雲南的路上,大批社會閒散人員設下了層層埋伏,非要治這位狀元於死地,倒不是楊慎得罪了什麼人。而是其父楊廷和在當國家總理的時候,搞了個政府機構改革,裁撤了大批內務人員,諸如什麼錦衣衛,東西廠了,都在其列,致使很多人下崗失業。這些人一肚子怨氣,楊廷和當總理的時候沒人敢發洩,如今其辭職回家,早已失勢,兒子也充軍發配,正好是抱復得好機會。從北京到雲南永昌的這一路上,楊慎是戰戰兢兢,晚上睡覺都不敢睡實了,生怕看不見明天的日出。好在雖有幾次兇險,終沒把腦袋混丟。經過這一路的折騰,讓楊慎三魂丟了兩個,一到永昌就大病了好幾個月。那個時候的雲南,屬於蠻荒之地,生活環境惡劣。遠離政治舞臺的楊慎,只得已著書立說,教化當地老百姓來聊以自慰。可以這樣說,在支援雲南的文化建設中,楊慎同志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幾年,楊慎的父親楊廷和本來就已經年事已高,加上大禮議事件帶來的滿肚子窩火鬱悶,終於病倒了。眼見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思子之心愈加心切,就上書給明世宗,語言近乎於哀求。明世宗這才勉勉強強地准許楊慎從雲南回家探望老父,不久楊廷和便亡故了。楊慎在埋葬了其父之後,又被流放回了雲南。

    雖說把這位楊公子流放到了幾千裡之外,但世宗還是對楊慎不放心,時不時會詢問身邊的大臣,楊慎的近況如何。待得知楊慎多病體弱時,方才放了心,而楊慎更是縱酒自娛,每天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據《樂府紀聞》記載:楊慎曾“暇時紅粉傅面,作雙丫髻插花,令諸妓扶觴遊行,了不為愧。”,正是靠著每天裝狂裝顛,楊慎方才保住了這條性命。在明世宗一朝,曾經頒佈過六次大赦,但每一次楊慎都不在其中,可見明世宗對楊慎恨得是咬牙切齒,大禮議事件讓世宗牢牢記住了楊氏父子。按照大明律的規定,年滿六十歲可以贖身返家,楊慎晚年也委託家人好友替其贖身,希望在臨死前能回到故鄉,但官員一聽楊慎的名字,沒有一個衙門敢受理,誰也不想把吃飯的傢伙混丟呀。

    就這樣,在“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金英雄”滄桑變化中,一代狀元郎最終魂歸南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龍的成名著作是哪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