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寶寶說話遲除了個體差異,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面的原因:
寶寶的父母或照顧他的保姆不愛說話,使得幼兒受到的語言刺激少,因而語言發展緩慢;
幼兒身體弱,多病的孩子,情緒處於消極狀態,不願意練習說話;
寶寶生活單調,生活中沒有新鮮內容,缺少談資。
聽力障礙,由於寶寶聽不清大人的語言,自然無從模仿。
幼兒說話遲與父母的性格有關。如果父母中有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則孩子有可能像他。
如何矯正孩子的語言障礙
兒童語言的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語言的理解,二是主動說出的語言。孩子往往是先理解語言,然後才會說話。但是,孩子並不是生下來語言就能自然而然地發展的,從小和狼一起長大的狼孩子,七歲時也只會嚎叫,而且語言很難再發展;從小生長在無人關注的環境中的孩子,語言能力也很貧乏。心理學家研究發現,0-7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如沒有及時的刺激和訓練,最容易產生語言障礙,影響將來的心理發展。
在一歲以內,語言訓練應著重於主動對孩子說話,即使是1~3個月的嬰兒,也會對聲音有聽覺反應,能辯別聲音的來源,會咿呀發聲,能辨別講話人的感情等,家長不要忽略了這一時期孩子語言發展的需要,多給孩子聽豐富多彩的聲音,包括音樂、兒歌、故事、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等。不要給孩子限定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也不能只給孩子單調的聲音刺激。孩子最喜歡看微笑的人臉,所以,家長要多對孩子說話,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新鮮刺激。
孩子會說話以後,家長不要只滿足於教他們認字、背詩等,應注意訓練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本體感。因為平衡能力差的孩子,語言組織能力較差,雖然話多,但大多說話無條理。本體感差的孩子,動作拖拉、笨拙,大腦對聲帶、舌頭、嘴唇等肌肉控制不良,容易造成思維快於語言,而形成大舌頭、口齒不清、口吃等。
有些語言障礙是由於智力障礙造成的,如說話晚、發音不清、不能理解別人說話等,這就需要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智慧訓練和開發。兒童孤獨症造成的不說話、不與別人溝通等語言障礙,則需要特殊的心理訓練來矯正,機械地訓練孩子說話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孩子的語言訓練要越早越好,家長要積極求教於心理醫生進行科學指導。
淺談智障兒童的習慣培養
特殊教育學校 李強英
智障兒童是智力遲鈍,能力低下,生活自理能力和辨別是非水平很差的兒童。對他們的教育與訓練,除了要求補償,矯正他們在認知、情緒及個別個性方面的缺陷外,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怎樣培養智障兒童的良好習慣?自我校創辦培智班以來,我一直在實踐中探索,我認為培養智障兒童的良好習慣,採取以下兩種措施效果較明顯。
(一)堅持正面引導與制度相結合
由於智障兒童發展水平和自我意識水平低,內抑制和言語調節功能較差,他們很難理解和形成道德信念,不易自覺地用道德準則指導自己的行動。因此,教師必須按道德準則標準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培養學生文明禮貌時,可利用語文課與班會課及思品課,透過直觀生動的辦法,訓練他們會用常用禮貌用語。
智障兒童良好習慣的形成是在教育過程中培養的,在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要求不僅要明確具體,而且要進行具體的指導和反覆的強化訓練,同時也要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如:課堂常規,衛生清掃,生活自理,檢查評比等,透過加強管理,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智障兒童生活能力弱,缺乏最起碼的勞動技能。具體表現在衣服穿不好,釦子扣不好,穿鞋左右不分;要他們掃地,就東掃一下,西掃一下,灰塵滿天飛,越掃越髒;絕大多數學生不會削鉛筆,一支鉛筆用不了兩三天就用完了。要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必須從小對智障兒童進行自理能力和勞動習慣的培養。
利用自理課,教師不僅要具體指導智障兒童的自理知識,同時還要定期舉行一些自理能力方面的比賽。如:穿衣比賽、繫鞋帶比賽、洗臉比賽等,並給予優勝者以物質獎勵,經過反覆強化練習,他們形成了自理習慣。再如,衛生清掃的習慣是以量化管理,採用鼓勵和獎勵的辦法強化。他們在班主任的指導下,每日一次衛生清掃,班主任做到每日都對他們評比,表現好的同學貼一朵小紅花鼓勵,班主任每週一次總結表彰,發放獎品(食物或具體物品),經過一年的反覆強化練習,班內十名智障兒童不但養成了衛生清掃的習慣,而且也掌握了衛生清掃的勞動技能,使他們終身受益。
有的寶寶說話遲除了個體差異,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面的原因:
寶寶的父母或照顧他的保姆不愛說話,使得幼兒受到的語言刺激少,因而語言發展緩慢;
幼兒身體弱,多病的孩子,情緒處於消極狀態,不願意練習說話;
寶寶生活單調,生活中沒有新鮮內容,缺少談資。
聽力障礙,由於寶寶聽不清大人的語言,自然無從模仿。
幼兒說話遲與父母的性格有關。如果父母中有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則孩子有可能像他。
如何矯正孩子的語言障礙
兒童語言的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語言的理解,二是主動說出的語言。孩子往往是先理解語言,然後才會說話。但是,孩子並不是生下來語言就能自然而然地發展的,從小和狼一起長大的狼孩子,七歲時也只會嚎叫,而且語言很難再發展;從小生長在無人關注的環境中的孩子,語言能力也很貧乏。心理學家研究發現,0-7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如沒有及時的刺激和訓練,最容易產生語言障礙,影響將來的心理發展。
在一歲以內,語言訓練應著重於主動對孩子說話,即使是1~3個月的嬰兒,也會對聲音有聽覺反應,能辯別聲音的來源,會咿呀發聲,能辨別講話人的感情等,家長不要忽略了這一時期孩子語言發展的需要,多給孩子聽豐富多彩的聲音,包括音樂、兒歌、故事、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等。不要給孩子限定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也不能只給孩子單調的聲音刺激。孩子最喜歡看微笑的人臉,所以,家長要多對孩子說話,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新鮮刺激。
孩子會說話以後,家長不要只滿足於教他們認字、背詩等,應注意訓練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本體感。因為平衡能力差的孩子,語言組織能力較差,雖然話多,但大多說話無條理。本體感差的孩子,動作拖拉、笨拙,大腦對聲帶、舌頭、嘴唇等肌肉控制不良,容易造成思維快於語言,而形成大舌頭、口齒不清、口吃等。
有些語言障礙是由於智力障礙造成的,如說話晚、發音不清、不能理解別人說話等,這就需要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智慧訓練和開發。兒童孤獨症造成的不說話、不與別人溝通等語言障礙,則需要特殊的心理訓練來矯正,機械地訓練孩子說話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孩子的語言訓練要越早越好,家長要積極求教於心理醫生進行科學指導。
淺談智障兒童的習慣培養
特殊教育學校 李強英
智障兒童是智力遲鈍,能力低下,生活自理能力和辨別是非水平很差的兒童。對他們的教育與訓練,除了要求補償,矯正他們在認知、情緒及個別個性方面的缺陷外,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怎樣培養智障兒童的良好習慣?自我校創辦培智班以來,我一直在實踐中探索,我認為培養智障兒童的良好習慣,採取以下兩種措施效果較明顯。
(一)堅持正面引導與制度相結合
由於智障兒童發展水平和自我意識水平低,內抑制和言語調節功能較差,他們很難理解和形成道德信念,不易自覺地用道德準則指導自己的行動。因此,教師必須按道德準則標準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培養學生文明禮貌時,可利用語文課與班會課及思品課,透過直觀生動的辦法,訓練他們會用常用禮貌用語。
智障兒童良好習慣的形成是在教育過程中培養的,在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要求不僅要明確具體,而且要進行具體的指導和反覆的強化訓練,同時也要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如:課堂常規,衛生清掃,生活自理,檢查評比等,透過加強管理,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智障兒童生活能力弱,缺乏最起碼的勞動技能。具體表現在衣服穿不好,釦子扣不好,穿鞋左右不分;要他們掃地,就東掃一下,西掃一下,灰塵滿天飛,越掃越髒;絕大多數學生不會削鉛筆,一支鉛筆用不了兩三天就用完了。要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必須從小對智障兒童進行自理能力和勞動習慣的培養。
利用自理課,教師不僅要具體指導智障兒童的自理知識,同時還要定期舉行一些自理能力方面的比賽。如:穿衣比賽、繫鞋帶比賽、洗臉比賽等,並給予優勝者以物質獎勵,經過反覆強化練習,他們形成了自理習慣。再如,衛生清掃的習慣是以量化管理,採用鼓勵和獎勵的辦法強化。他們在班主任的指導下,每日一次衛生清掃,班主任做到每日都對他們評比,表現好的同學貼一朵小紅花鼓勵,班主任每週一次總結表彰,發放獎品(食物或具體物品),經過一年的反覆強化練習,班內十名智障兒童不但養成了衛生清掃的習慣,而且也掌握了衛生清掃的勞動技能,使他們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