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賽麥大弘

    謝邀,李廣真實水平沒有那麼高,“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那是文人的吹噓。在漢武帝時代,武將的地位非常高,而且,只要你的軍功達到標準,立即封侯,李廣就是沒有達到,最後一次還走錯了路,絕望的他只好自殺。就連漢武帝都非常惋惜,他沒有立功。是沒有達到標準而不是達到標準沒有人給他封侯,他自己的兒子李敢都封侯了,漢武帝小氣到不給他封侯?後世的文人之所以吹捧他,第一,他姓李,是唐朝皇帝找的先人李虎的親戚,唐朝詩人讚美的多。第二,司馬遷的讚美。只要有一點點的金都給貼在臉上,全軍覆沒被人俘虜了,跳起來逃跑了,還獲得“飛將軍”稱號,有沒有,只有去問匈奴。一箭射到石頭裡拔不出來,就是神射手,不知司馬公當時站在什麼地方。公元前129年漢武帝第一次北伐匈奴,派了四路大軍。李廣、公孫賀、衛青、公孫敖各帶一萬士兵,機會一樣,其他三路無功而返,只有衛青首次出征就直搗龍城,斬首七百餘人。這是袒護的結果嗎?李廣只有一次封侯的機會,就是在漢景帝時期的平定七國之亂時期,可惜他接受梁王的印信,被取消資格。政治上也不成熟。他沒有辦法和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不要再吹李廣難封,分的資格都沒有,跟本沒有人打壓他,他在當時也沒有人看得起打壓他,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

  • 2 # 宰少

    李廣在大家的印象裡,就是一個悲情英雄,功大不封,一直不被重用。他戎馬一生為什麼到期也沒有封侯呢?

    一是他時運不濟。他年輕的時候,正是漢文帝和景帝時期,那時戰事不多,無從表現,武帝時與匈奴開戰,他年紀又老了,皇帝一直也沒有用他做大將,所以軍功不夠封侯,

    二是能力不足。雖然號稱飛將軍,但武帝元光六年,率領萬餘騎出雁門擊匈奴,但結果因為眾寡懸殊,幾乎全軍覆沒。他個人單兵作戰能力很強,但指揮水平不夠。

    公元119年,在漠北之戰中,因為迷失道路,自殺身亡。

  • 3 # 學史小作坊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就是李廣功勳卓著,保衛大漢江山。

    李廣縱然戰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候,唐朝詩人王勃在《藤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我認為李廣難封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時運不濟,李廣武藝高強,殺敵破虜身先士卒,但身為太守的他主要負責防禦匈奴襲擊,沒辦法和匈奴進行大的會戰,軍功自然不足封侯。好不容易隨大軍出征,又不幸遇到匈奴主力,兵敗而歸。

    第二,早期和周亞夫征討叛亂,梁王看中李廣之才,私授將軍印,李廣竟然接受了,要知道梁王可是漢武帝心腹大患啊。

    第三,李廣曾殺害800餘投降士兵,犯了大忌,殺俘虜在古代也是極不道義的,受到御史大夫彈劾。

    李廣最後一次隨衛青出征匈奴,因迷路錯失戰機,導致匈奴單于逃脫,受到衛青責罰後自刎身亡,終究一生沒有封侯。

  • 4 # 沉墨I方之城

    李廣難封侯,是因為他的確不夠資格封侯;而他的自殺又是他自己性格的原因

    李廣是今甘肅人,在漢武帝時代是名將,一直處於抗擊匈奴的最前線,而且還任過幾個郡的太守,是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將軍,甚至都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可以想象在敵人眼裡李廣還很有點地位的。

    李廣歷處抗匈前線,但他基本處於對匈的防禦地位,雖然經歷了大小70多戰,但基本都是小打小鬧,沒有什麼大戰役。

    漢武帝時期的封侯是比較有難度的,有些要求還是硬指標,比如:斬首敵人的王、相、將軍一級;斬敵千人以上;在戰鬥中為最終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世襲父親候爵或者父親在戰鬥中作出了重大貢獻而犧牲者。

    李廣一生都沒有佔到其中一條,所以他沒有資格被封侯的。

    李廣是一個在歷史中被美化了的人物,真實歷史中的李廣只能算是一個平庸的武夫將軍,不善計謀,但有勇力;作為將軍,沒有大局觀,愛逞匹夫之勇,比如他自負自己箭法了得,在戰鬥中往往要等敵人進入他必中的射程之類才進行攻擊;在守城時,自己草率帶領三百士兵去追擊三個射殺大雕的匈奴騎兵。

    從這些小例來看,李廣作為將軍還是缺乏基本的主帥素養的,所以他在整體對匈戰役中能拿得出手的戰功並沒有多少,很多的以少勝多的要麼是慘勝,要麼是小勝,那些勝利還不足以讓漢武帝封他為候的。

    至於李廣之死,其實是和他的性格有關的,李廣為人粗獷,性格豪放,但又易怒,愛擺老資格。在李廣參加的最後一次北伐匈奴的戰役中,漢武帝明確指示不得使用李廣為前鋒,作為大將軍的衛青讓李廣作為側翼進行襲擊,但李廣居然在行軍途中迷路而返,更重要的是此次北伐沒有達到漢武帝期望的戰略目的。

    按照漢朝嚴苛的軍紀,李廣雖然罪不至死,但免官入獄是跑不了的,此時已經六十多的李廣害怕漢武帝責罰,自殺謝罪了。

    另外,李廣的兒子李敢後來是封了候的,不過,這個爵位與李廣沒有一點關係,是李敢憑自己的戰功掙來的——關內侯。

  • 5 # 中孚鑑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將領,在漢文帝時期,李廣就已經從軍抗擊匈奴,後又經漢景帝時期,再到漢武帝時期,期間他因常年抵抗匈奴,作戰頗為勇敢,匈奴也對他也頗為畏服,並且稱他為“飛將軍”。然而飛將軍李廣名聲雖大,卻不得封侯。而李廣最後是自殺而結束了他的生命。

    那“飛將軍”李廣為什麼難封侯?又為什麼以自殺來“謝幕人生”呢?

    李廣名聲雖大,但是在當時的漢朝,封侯是需要條件的,也就是說李廣不夠封侯的條件。而他以自殺來“謝幕人生”,是他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李廣不願受到持筆書寫的筆吏侮辱,他覺得迷失道路而未能參戰,所以他在羞愧之下自殺而亡。

    在當時漢朝是“無功不得封侯”,李廣雖然有名氣,但是在漢武帝反擊匈奴之前,大漢對匈奴的策略都是以防為主,就是匈奴來侵犯的時候,負責抵抗,在這種情況,主要的目的就是擊退匈奴的侵犯。這樣雖然打退了敵人,卻難以建立大的功勞。

    後來漢武帝決定反擊匈奴時,因為之前的將軍、老將都是曾經以防禦為主,此時大漢以攻為首,漢武帝為反擊匈奴已經作了很多年的準備,他擔心之前老將一時間不能適應以攻為主的策略,所以他要慎重,同時漢武帝也想起用年輕的將領。

    而李廣卻實有名氣,所以漢武帝也會讓他參戰,但是因為李廣年齡大了,漢武帝怕他不堪重任,所以李廣都不是前鋒主力,在這種情況下,立功的多數是前鋒主力的將軍們,所以跟隨衛青的很多人都得到了封侯。

    李廣不是主力,就很難立下大的功勞,同時李廣也是因名聲所累,因為他名氣大,所以開始的匈奴也會把李廣當做主要的對手,本來就是不是前鋒主力的李廣,面對匈奴的圍攻,更加難以立下大功了,而達到封侯的條件。

    後來李廣看到很多人封侯,而他參加很多次的戰鬥,卻始終沒有得到封侯,他也年齡大了,若再不立功,可能就真的沒有機會了,所以他堅決請求漢武帝讓他做前鋒將軍,漢武帝在李廣的堅持請求下,也感覺李廣對大漢忠心耿耿,於是就決定給他一次立功的機會,答應了李廣讓他做前鋒將軍。

    但是這一次的漠北之戰,對漢武帝來說太重要了,漢武帝之後又覺得李廣年齡大了、命運不太好,擔心他不能勝任前鋒將軍的這樣的重任。所以漢武帝又暗中告訴衛青不可讓李廣為前鋒主力。

    所以最終李廣沒能如願,被衛青調開。李廣雖然憤怒,但也無奈,只能帶兵從別的地方出發,但是因為他在帶兵離開時沒有帶熟悉地形的嚮導,從而迷路未能參戰。此戰雖然漢朝取得很大的的勝利,但是因為李廣未能及時參戰,而沒能擒住匈奴單于。

    李廣迷路沒能參戰,當然會收到詢問對質,李廣那時年齡已經大了,他一生曾和匈奴交戰數十次,但是這一次隨衛青一起同匈奴單于軍作戰,結果卻迷路了,他如今又尚不得封侯,他覺得這也許是天意,同時他也不願收到持筆書寫的筆吏的汙辱。於是李廣就在羞愧和難過、之下自刎而亡,

    飛將軍李廣雖然難以封侯,但他為人廉潔,經常把他自己得到的賞賜分給他的部下士兵,同時他還和士兵同甘共苦。他也不置產業,頗受士兵的愛戴。李廣在後世也頗為收到推崇,在後來得唐朝追封古代六十四名將、宋朝追封的七十二將軍和《百將傳》中,李廣都是在其中。可見李廣雖然難以封侯,卻是一個名將。

  • 6 # 雲跡樂談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一千古命題,惹無數人感嘆。李廣,將門出身,秦時名將李信之後。《史記》評價“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卻錯過5次封侯機遇,以致一生無緣封侯。

    第一次是漢景帝時期,爆發七國之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叛,在昌邑之戰中,勇奪叛軍軍旗,威名大震。這次很可能封侯,但李廣身為朝廷武將,卻糊塗的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政治意識較低,拿自己的前途開了次玩笑。

    經過25年的等待,少年鬢微霜,李廣迎來了第二次機會,前129年,漢武帝派四路大軍,每路一萬,出擊匈奴,此次“龍城之戰”,少年衛青一戰獲封關內侯,李廣卻遇到匈奴大部隊,全軍覆沒,被俘後逃脫,贖罪免於斬首,可嘆。

    第三次,前123年,李廣隨衛青征討,未立功。這次一位少年郎橫空出世,軍功第一,封冠軍侯,他就是霍去病。

    第四次,前121年,李廣帶兵攻打匈奴左賢王,4千人被4萬人群毆,堅挺等到援軍,雙方都傷亡慘重,功過相抵。

    第五次,前119年,漠北決戰,漢武帝礙於老將面子,讓李廣參戰,但暗中囑咐衛青,不要讓李廣誤事。所以衛青命令第一次當前將軍的李廣把前鋒讓給公孫敖,憤慨之下,沒有嚮導的李廣率軍從東路出發,結果完美錯過戰鬥。

    衛青讓長史帶著酒食詢問李廣迷路情況,李廣沒有理會。衛青讓長史責令李广部下交待情況,這時李廣才開口攬下全部責任。在衛青幕府,李廣對部下悲訴衷腸,然後拔刀自刎,一代名將就此隕落,時人哀之。

    或許是命運使然,但也和李廣自身有關。

    李廣善守不善攻,他的巔峰是文景二帝時期,那時戰略上主要是防守,武將是人頭換軍功,他再能打也無用,搞不到足夠的人頭。等到漢武帝時轉守為攻,年老的李廣打運動戰、奔襲戰肯定比不過盛年的帝國雙壁。

    李廣有些恃才傲物,在任右北平郡太守期間,親自帶百餘騎追殺匈奴三個射鵰手,結果遭遇三千匈奴騎兵,雖憑神勇逃脫,但這種不顧三軍的行為,終非將帥所為。

    李廣犯了自古殺降不祥的忌諱,在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他誘降了八百人,然後都殺掉了。這可能是他出徵要麼被包圍,要麼迷路的原因所在。

    另外漢武帝其實挺欣賞李廣的,前期重新啟用並重用他,可惜他都沒有把握住。等到後面,尤其是漠北決戰不容有失,漢武帝肯定對發揮更好更穩定的外戚予以重任。

    李廣的堂弟李蔡、兒子李敢、許多部下都得以封侯,在英雄遲暮的李廣看來,漠北決戰是他最後封侯的機會,其實,這場戰役從開始就與他無關。

  • 7 # 賽麥大弘

    謝邀,李廣真實水平沒有那麼高,“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那是文人的吹噓。在漢武帝時代,武將的地位非常高,而且,只要你的軍功達到標準,立即封侯,李廣就是沒有達到,最後一次還走錯了路,絕望的他只好自殺。就連漢武帝都非常惋惜,他沒有立功。是沒有達到標準而不是達到標準沒有人給他封侯,他自己的兒子李敢都封侯了,漢武帝小氣到不給他封侯?後世的文人之所以吹捧他,第一,他姓李,是唐朝皇帝找的先人李虎的親戚,唐朝詩人讚美的多。第二,司馬遷的讚美。只要有一點點的金都給貼在臉上,全軍覆沒被人俘虜了,跳起來逃跑了,還獲得“飛將軍”稱號,有沒有,只有去問匈奴。一箭射到石頭裡拔不出來,就是神射手,不知司馬公當時站在什麼地方。公元前129年漢武帝第一次北伐匈奴,派了四路大軍。李廣、公孫賀、衛青、公孫敖各帶一萬士兵,機會一樣,其他三路無功而返,只有衛青首次出征就直搗龍城,斬首七百餘人。這是袒護的結果嗎?李廣只有一次封侯的機會,就是在漢景帝時期的平定七國之亂時期,可惜他接受梁王的印信,被取消資格。政治上也不成熟。他沒有辦法和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不要再吹李廣難封,分的資格都沒有,跟本沒有人打壓他,他在當時也沒有人看得起打壓他,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

  • 8 # 宰少

    李廣在大家的印象裡,就是一個悲情英雄,功大不封,一直不被重用。他戎馬一生為什麼到期也沒有封侯呢?

    一是他時運不濟。他年輕的時候,正是漢文帝和景帝時期,那時戰事不多,無從表現,武帝時與匈奴開戰,他年紀又老了,皇帝一直也沒有用他做大將,所以軍功不夠封侯,

    二是能力不足。雖然號稱飛將軍,但武帝元光六年,率領萬餘騎出雁門擊匈奴,但結果因為眾寡懸殊,幾乎全軍覆沒。他個人單兵作戰能力很強,但指揮水平不夠。

    公元119年,在漠北之戰中,因為迷失道路,自殺身亡。

  • 9 # 學史小作坊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就是李廣功勳卓著,保衛大漢江山。

    李廣縱然戰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候,唐朝詩人王勃在《藤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我認為李廣難封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時運不濟,李廣武藝高強,殺敵破虜身先士卒,但身為太守的他主要負責防禦匈奴襲擊,沒辦法和匈奴進行大的會戰,軍功自然不足封侯。好不容易隨大軍出征,又不幸遇到匈奴主力,兵敗而歸。

    第二,早期和周亞夫征討叛亂,梁王看中李廣之才,私授將軍印,李廣竟然接受了,要知道梁王可是漢武帝心腹大患啊。

    第三,李廣曾殺害800餘投降士兵,犯了大忌,殺俘虜在古代也是極不道義的,受到御史大夫彈劾。

    李廣最後一次隨衛青出征匈奴,因迷路錯失戰機,導致匈奴單于逃脫,受到衛青責罰後自刎身亡,終究一生沒有封侯。

  • 10 # 沉墨I方之城

    李廣難封侯,是因為他的確不夠資格封侯;而他的自殺又是他自己性格的原因

    李廣是今甘肅人,在漢武帝時代是名將,一直處於抗擊匈奴的最前線,而且還任過幾個郡的太守,是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將軍,甚至都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可以想象在敵人眼裡李廣還很有點地位的。

    李廣歷處抗匈前線,但他基本處於對匈的防禦地位,雖然經歷了大小70多戰,但基本都是小打小鬧,沒有什麼大戰役。

    漢武帝時期的封侯是比較有難度的,有些要求還是硬指標,比如:斬首敵人的王、相、將軍一級;斬敵千人以上;在戰鬥中為最終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世襲父親候爵或者父親在戰鬥中作出了重大貢獻而犧牲者。

    李廣一生都沒有佔到其中一條,所以他沒有資格被封侯的。

    李廣是一個在歷史中被美化了的人物,真實歷史中的李廣只能算是一個平庸的武夫將軍,不善計謀,但有勇力;作為將軍,沒有大局觀,愛逞匹夫之勇,比如他自負自己箭法了得,在戰鬥中往往要等敵人進入他必中的射程之類才進行攻擊;在守城時,自己草率帶領三百士兵去追擊三個射殺大雕的匈奴騎兵。

    從這些小例來看,李廣作為將軍還是缺乏基本的主帥素養的,所以他在整體對匈戰役中能拿得出手的戰功並沒有多少,很多的以少勝多的要麼是慘勝,要麼是小勝,那些勝利還不足以讓漢武帝封他為候的。

    至於李廣之死,其實是和他的性格有關的,李廣為人粗獷,性格豪放,但又易怒,愛擺老資格。在李廣參加的最後一次北伐匈奴的戰役中,漢武帝明確指示不得使用李廣為前鋒,作為大將軍的衛青讓李廣作為側翼進行襲擊,但李廣居然在行軍途中迷路而返,更重要的是此次北伐沒有達到漢武帝期望的戰略目的。

    按照漢朝嚴苛的軍紀,李廣雖然罪不至死,但免官入獄是跑不了的,此時已經六十多的李廣害怕漢武帝責罰,自殺謝罪了。

    另外,李廣的兒子李敢後來是封了候的,不過,這個爵位與李廣沒有一點關係,是李敢憑自己的戰功掙來的——關內侯。

  • 11 # 中孚鑑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將領,在漢文帝時期,李廣就已經從軍抗擊匈奴,後又經漢景帝時期,再到漢武帝時期,期間他因常年抵抗匈奴,作戰頗為勇敢,匈奴也對他也頗為畏服,並且稱他為“飛將軍”。然而飛將軍李廣名聲雖大,卻不得封侯。而李廣最後是自殺而結束了他的生命。

    那“飛將軍”李廣為什麼難封侯?又為什麼以自殺來“謝幕人生”呢?

    李廣名聲雖大,但是在當時的漢朝,封侯是需要條件的,也就是說李廣不夠封侯的條件。而他以自殺來“謝幕人生”,是他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李廣不願受到持筆書寫的筆吏侮辱,他覺得迷失道路而未能參戰,所以他在羞愧之下自殺而亡。

    在當時漢朝是“無功不得封侯”,李廣雖然有名氣,但是在漢武帝反擊匈奴之前,大漢對匈奴的策略都是以防為主,就是匈奴來侵犯的時候,負責抵抗,在這種情況,主要的目的就是擊退匈奴的侵犯。這樣雖然打退了敵人,卻難以建立大的功勞。

    後來漢武帝決定反擊匈奴時,因為之前的將軍、老將都是曾經以防禦為主,此時大漢以攻為首,漢武帝為反擊匈奴已經作了很多年的準備,他擔心之前老將一時間不能適應以攻為主的策略,所以他要慎重,同時漢武帝也想起用年輕的將領。

    而李廣卻實有名氣,所以漢武帝也會讓他參戰,但是因為李廣年齡大了,漢武帝怕他不堪重任,所以李廣都不是前鋒主力,在這種情況下,立功的多數是前鋒主力的將軍們,所以跟隨衛青的很多人都得到了封侯。

    李廣不是主力,就很難立下大的功勞,同時李廣也是因名聲所累,因為他名氣大,所以開始的匈奴也會把李廣當做主要的對手,本來就是不是前鋒主力的李廣,面對匈奴的圍攻,更加難以立下大功了,而達到封侯的條件。

    後來李廣看到很多人封侯,而他參加很多次的戰鬥,卻始終沒有得到封侯,他也年齡大了,若再不立功,可能就真的沒有機會了,所以他堅決請求漢武帝讓他做前鋒將軍,漢武帝在李廣的堅持請求下,也感覺李廣對大漢忠心耿耿,於是就決定給他一次立功的機會,答應了李廣讓他做前鋒將軍。

    但是這一次的漠北之戰,對漢武帝來說太重要了,漢武帝之後又覺得李廣年齡大了、命運不太好,擔心他不能勝任前鋒將軍的這樣的重任。所以漢武帝又暗中告訴衛青不可讓李廣為前鋒主力。

    所以最終李廣沒能如願,被衛青調開。李廣雖然憤怒,但也無奈,只能帶兵從別的地方出發,但是因為他在帶兵離開時沒有帶熟悉地形的嚮導,從而迷路未能參戰。此戰雖然漢朝取得很大的的勝利,但是因為李廣未能及時參戰,而沒能擒住匈奴單于。

    李廣迷路沒能參戰,當然會收到詢問對質,李廣那時年齡已經大了,他一生曾和匈奴交戰數十次,但是這一次隨衛青一起同匈奴單于軍作戰,結果卻迷路了,他如今又尚不得封侯,他覺得這也許是天意,同時他也不願收到持筆書寫的筆吏的汙辱。於是李廣就在羞愧和難過、之下自刎而亡,

    飛將軍李廣雖然難以封侯,但他為人廉潔,經常把他自己得到的賞賜分給他的部下士兵,同時他還和士兵同甘共苦。他也不置產業,頗受士兵的愛戴。李廣在後世也頗為收到推崇,在後來得唐朝追封古代六十四名將、宋朝追封的七十二將軍和《百將傳》中,李廣都是在其中。可見李廣雖然難以封侯,卻是一個名將。

  • 12 # 雲跡樂談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一千古命題,惹無數人感嘆。李廣,將門出身,秦時名將李信之後。《史記》評價“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卻錯過5次封侯機遇,以致一生無緣封侯。

    第一次是漢景帝時期,爆發七國之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叛,在昌邑之戰中,勇奪叛軍軍旗,威名大震。這次很可能封侯,但李廣身為朝廷武將,卻糊塗的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政治意識較低,拿自己的前途開了次玩笑。

    經過25年的等待,少年鬢微霜,李廣迎來了第二次機會,前129年,漢武帝派四路大軍,每路一萬,出擊匈奴,此次“龍城之戰”,少年衛青一戰獲封關內侯,李廣卻遇到匈奴大部隊,全軍覆沒,被俘後逃脫,贖罪免於斬首,可嘆。

    第三次,前123年,李廣隨衛青征討,未立功。這次一位少年郎橫空出世,軍功第一,封冠軍侯,他就是霍去病。

    第四次,前121年,李廣帶兵攻打匈奴左賢王,4千人被4萬人群毆,堅挺等到援軍,雙方都傷亡慘重,功過相抵。

    第五次,前119年,漠北決戰,漢武帝礙於老將面子,讓李廣參戰,但暗中囑咐衛青,不要讓李廣誤事。所以衛青命令第一次當前將軍的李廣把前鋒讓給公孫敖,憤慨之下,沒有嚮導的李廣率軍從東路出發,結果完美錯過戰鬥。

    衛青讓長史帶著酒食詢問李廣迷路情況,李廣沒有理會。衛青讓長史責令李广部下交待情況,這時李廣才開口攬下全部責任。在衛青幕府,李廣對部下悲訴衷腸,然後拔刀自刎,一代名將就此隕落,時人哀之。

    或許是命運使然,但也和李廣自身有關。

    李廣善守不善攻,他的巔峰是文景二帝時期,那時戰略上主要是防守,武將是人頭換軍功,他再能打也無用,搞不到足夠的人頭。等到漢武帝時轉守為攻,年老的李廣打運動戰、奔襲戰肯定比不過盛年的帝國雙壁。

    李廣有些恃才傲物,在任右北平郡太守期間,親自帶百餘騎追殺匈奴三個射鵰手,結果遭遇三千匈奴騎兵,雖憑神勇逃脫,但這種不顧三軍的行為,終非將帥所為。

    李廣犯了自古殺降不祥的忌諱,在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他誘降了八百人,然後都殺掉了。這可能是他出徵要麼被包圍,要麼迷路的原因所在。

    另外漢武帝其實挺欣賞李廣的,前期重新啟用並重用他,可惜他都沒有把握住。等到後面,尤其是漠北決戰不容有失,漢武帝肯定對發揮更好更穩定的外戚予以重任。

    李廣的堂弟李蔡、兒子李敢、許多部下都得以封侯,在英雄遲暮的李廣看來,漠北決戰是他最後封侯的機會,其實,這場戰役從開始就與他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從哲學角度上看“回到事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