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53983915371

    1、似曾相識燕歸來。

    我們現在熟知這句詞是因為晏殊的《浣溪沙》,但其實這句詞真正的原作者是王琪,一個籍籍無名的小人物。

    晏殊與王琪的結緣也是因為詩,晏殊某年過揚州,入大明寺遊玩,看牆上的題詩,有一首寫的特別好。經打聽得知,作者叫王琪。他便把這位王琪找來,暢談詩詞文學。晏殊說自己近日偶得一佳句,“無可奈何花落去”,卻總是想不到合適的下句來對。王琪在旁脫口而出一句“似曾相識燕歸來”。王琪肯定想不到,自己隨口而說的一句詩會成為千古名篇。只不過,作者不是他了。

    此外,晏殊的那首《浣溪沙》裡還有一句“去年天氣舊亭臺”,是化用了晚唐詩人鄭谷的《和知己秋日傷懷》。鄭谷的原詩是:

    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梁塵寂寞燕歸去,黃蜀葵花一朵開。

    他化用了其中一句,改了一個字,填進了自己的詞裡。

    2、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這句詩出自唐代高蟾的《金陵晚望》,全詩如下: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這位高蟾和上面提到的那位鄭谷還是好朋友。

    3、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這句出自北宋詩人蘇麟,是他給范仲淹獻詩,全文已失傳,只留下了這一句。

    4、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出自唐代詩人崔郊的《贈去婢》,全詩如下: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崔郊聲名不顯(搜狗都沒有這個詞條),這是他唯一一首被收入《全唐詩》的作品。

    5、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唐末五代時期僧人貫休的詩句,出自《獻錢尚父》,也就是當時的吳越王錢鏐。

    全文:

    貴逼人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山秋。東南永作金天柱,誰羨當時萬戶侯。

    錢鏐覺得這詩句不夠霸氣,要他把“十四州”改成“四十州”,當然,最後肯定是沒改成的。

    “想要該詩?那就等您有了四十州再說吧。”

    6、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出自唐代僧人黃櫱(nie四聲)禪師的《上堂開示頌》,全詩如下: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7、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出自唐代詩人劉方平的《春怨》,全詩如下: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呃,其實這句詩算不上千古名句的,近年來之所以在網路上流傳較廣,還是要感謝匪我思存。

    比起《春怨》,劉方平的《月夜》要更出名些,你們肯定背過。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8、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出自唐代詩人曹松的《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全詩如下: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順帶一提,曹松此人的百科詞條裡說他是七十一歲那年中的進士,同年的還有四個七十多歲的老頭,稱“五老榜”。

    不過呢,根據《容齋三筆》的記載,曹松中進士的那年應該是五十四歲。

    次年天覆元年赦文,又令中書門下選擇新及第進士中,有久在名場,才沾科級,年齒已高者,不拘常例,各授一官。於是禮部侍郎杜德祥奏:揀到新及第進士陳光問年六十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羽年七十三,劉象年七十,柯崇年六十四,鄭希顏年五十九。詔光問、松、希羽可秘書省正字;象、崇、希顏可太子校書。按登科記,是年進士二十六人,光問第四,松第八,希羽第十二,崇、象、希顏居末級。昭宗當斯時離亂極矣,尚能眷眷於寒儒,其可書也。

    五老確實老,但並沒有都年過七十,真正過了古稀的只有王希羽和劉象兩人。

    8這個數字挺吉利的,就到這吧。

  • 2 # 範閒不是我

    此句出自晏殊的《浣溪紗》春恨詞: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譯文:我邊聽著小曲邊飲酒,十分愜意悵然的自我派遣著心中的愁緒.不自覺得由眼前的舊亭臺引起今昔的聯想,產生了時光與年華易去難留的淡淡愁思,於是面對西下的夕陽發出幾是才能回來的感嘆 我面對花殘燕歸的景象,傷春嘆老之情更為濃烈.既為花的凋落而無可奈何,又傷感燕子的歸來.只有一個人在小園落花飄香的小路上獨自徘徊流連,感到惆悵不安孤獨寂寞,無法排解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絡,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然而此詞之所以流傳千古,精華還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

    這一聯基本上用虛字構成。人們都知道,用實字作成對子比較容易,而運用虛字就不那麼容易了。所以卓人月在《詞統》中論及此聯時,說“實處易工,虛處難工,對法之妙無兩”。錢鍾書在《談藝錄》中也說,所謂“律之對仗,乃撮合語言,配成眷屬。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

       它雖然用虛字構成,卻具有充實的、耐人尋味和啟人聯想的內容,這就更使人覺得難能可貴了。這一聯寫出了人們心中所有但為筆底所無的細膩感受,道出了自然界的規律。成功之處就在於作者善於捕捉剎那間的感受,並把這種感受提到具有某種哲理意味的高度上來加以描寫。

       “無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覺、感受和感嘆,“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面對落花,聯想到春天的消失,聯想到人生的變易,止不住產生一種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對此無能為力,只有徒喚“無可奈何”了。這裡的“花”,既是指春天一開一落的花,又使人聯想到其他許多一興一亡的事情。“似曾相識”也是作者的感覺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來北歸,不違時節。它們差池雙翦,貼地爭飛,呢喃對語,由於體態相同,誰也難以分辨出其是否是舊巢雙燕,故在“相識”之前冠以“似曾”二字。“燕歸來”,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燕子的北來南去,象徵著季節的變換和年華的交替。“燕”,既是指春來秋去的燕子,又使人聯想到象燕子那樣翩然歸來,重尋故舊的人或物。“花”和“燕”變成一種象徵,讓人們想得很開,想得很遠……。“花落去”與“燕歸來”每交替一次,便過了一年,而人生在這無窮的交替之中逐漸衰老直至消失。“花落去”、“燕歸來”,本屬司空見慣的尋常小事,但當作者在這兩個短句之前加上帶有感嘆色彩的片語“無可奈何”與“似曾相識”以 後,於是便把這極其普通的自然現象納入人生有限而時間永恆這一哲學範疇中來,創造出一種“情中有思”的意境。  

       關於此聯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

       一次,晏殊來到維楊,住在大明寺中。他轉來看去,忽然發現牆上有一首詩寫得很好,可惜沒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進跑出,問個不停,終於打聽到這首詩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於晏殊從詩句中發現王琪文學修養較高,很會寫詩,所以,他立即決定要把王琪請來,一同探討詩文。

       王琪來了以後,發現晏殊善於賞詩論文,態度還很謙虛;晏殊見王琪性格開朗,言談投機,又請王琪入席用餐。二人邊吃邊談,心情特別舒暢。飯後,又一同到池邊遊玩。晏殊望著晚春落花,隨口說道:“我想了個詩句寫在牆上,已經想了一年,還是對不出來。”那個句子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一對句不但在詞面上對得切合時宜,很有特點,而且在含義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摯友重逢,一見如故。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興?因此,晏殊一聽,急忙稱好!

       這既是傳說,當然未必可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膝蓋月小板損傷怎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