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場主大叔

    位於西北的陝西和甘肅兩省,地理相鄰,風俗相近,人稱“陝甘一家親”。這種說法,其實是有歷史根據的,太遠了不說,只說清朝。在清朝,陝西和甘肅各自為省,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上級——陝甘總督。

    明朝的時候,只有陝西省和甘肅鎮(九邊之一)。清朝定鼎後,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廷在明朝的基礎上,設定了陝甘總督的前身——三邊總督。治所在西安的三邊總督管轄範圍,包括現在的陝西、甘肅、寧夏和青海東部。

    一年後,由於四川形勢不穩,清廷把四川納入三邊總督轄區。15年後,也就是順治最後一年,1661年,四川脫離川陝三邊總督轄區,恢復順治初年的轄區。

    之後的三邊轄區非常複雜,讓人眼花繚亂。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總督名稱如何變化,都是不包括“甘肅”的,只是“兼管”甘肅。

    從早期的陝西三邊總督,到後來的川陝三邊總督,再到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改稱陝西總督,都是如此。為什麼會這樣呢?在1668年之前,根本就不存在甘肅省。甘肅是在這一年,從龐大的陝西省脫離出來的。

    不過,之後並沒有立刻在總督名稱上加上“甘”。直到1680年,康熙十九年,總督名稱才正式加了“甘”,稱川陝甘總督,四川又回來了。

    38年後,也就是1718年,四川再次離開,可“甘”字卻消失了,只稱陝西總督。康熙駕崩那年,始終沒有出現“甘”字。《雍正王朝》康熙末年,雍正和十四阿哥做交易,由十四阿哥出任大將軍王,十四阿哥則保舉老四門人年羹堯為陝甘總督,實際上是穿越,當時並沒有“陝甘總督”這個職位。年羹堯當的是川陝總督。

    從雍正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一說是1760年),四川和陝西分分合合,特別熱鬧。一會來了,一會又走了,來回折騰。1759年,四川再次離開時,陝西和甘肅正式合為一體,總督的名稱也固定下來,稱陝甘總督。

    陝甘總督負責清廷西線的戰略安全,地位非常高。能當上陝甘總督的,都要掛都察院右都御史的銜。當過川陝(陝甘)總督的,都是官場厲害人物,比如年羹堯、嶽鍾琪、尹繼善、慶復、張廣泗、劉統勳(劉墉之父)、楊遇春、“乾隆私生子”福康安、鄧廷禎、林則徐、左宗棠,哪個也不是等閒之輩。

  • 2 # 歷史風物誌

    年羹堯沒用當過甘肅總督,但是當過四川、陝西的總督,據史籍《清史稿》記載,年羹堯(1679年-1726年1月13日),字亮工,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年羹堯己卯科順天鄉試舉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聯捷三甲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散館,授檢討。康熙四十四年,任四川鄉試正考官。康熙四十七年,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廣東鄉試正考官。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以禮部侍郎銜任內閣學士。同年,皇子胤禛晉封為雍親王,並充任鑲白旗旗主。年羹堯之妹年氏被選為雍親王(雍正)側福晉,因此成為胤禛親信。同年,年被抬入漢軍鑲黃旗並被任命為四川巡撫。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此受到康熙帝賞識,被任命為四川總督兼管巡撫事,辦理松潘軍務。康熙六十年,總督四川陝西。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帝命平逆將軍延信率兵自青海入西藏,授年羹堯定西將軍印,自拉里會師,並諮詢年羹堯誰可以擔署總督職位。年羹堯一時找不到這樣的人,於是請以將軍印畀護軍統領噶爾弼,轉移法喇軍駐箭爐,得到康熙帝批准。時巴塘、裡塘兩地為雲南麗江屬地,雲貴總督蔣陳錫平定後,請求仍隸麗江土知府木興;年羹堯則稱兩地為進入西藏的重要運糧要道,應隸屬於四川,康熙帝也同意。木興卻因此大怒,率兵佔領,在喇皮擊殺番酋巴桑,年羹堯上疏彈劾。康熙帝遂命令逮捕木興,囚禁於雲南省城。同年八月,噶爾弼、延信兩軍先後入西藏,策凌敦多卜敗走,西藏平定。康熙帝諭令年羹堯護凱旋諸軍入邊。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出現“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祥瑞,官員都上書向雍正表示祝賀,三月,年羹堯在章奏中將成語“朝乾夕惕”寫作“夕惕朝乾”,且字跡潦草,雍正以此為由,展開文字獄,以“年羹堯自恃己功,顯露其不敬之意,其謬誤之處斷非無心”。於該年四月將年羹堯革職,調任杭州將軍;由嶽鍾琪兼任川陝總督。雍正三年十二月(1726年1月),以九十二條大罪被賜死,年羹堯一直是川陝總督。

    關於陝西、甘肅、四川的行政區劃分

    康熙五年(1666年(改名山陝總督,轄晉、陝、甘三省,繼駐西安府。

    康熙十一年(1672年)停轄山西,復改陝西總督,仍兼轄甘肅。

    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兼輜四川,改名川陝甘總督,仍駐西安府。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川另置,復改陝西總督,兼轄甘肅。

    康熙六十年(1721年),川陝再次合併,改名為川陝總督,繼續兼轄甘肅。

    雍正元年,授陝甘(川陝)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銜。

    雍正三年,授予兵部尚書嶽鍾琪陜甘總督,是為啟用漢人擔任此職之始。

    雍正九年(1731年),四川又另置,再次改名為陝西總督,兼轄甘肅不變。

    所以年羹堯雖然沒做過陝甘總督,但是一直管著甘肅。

  • 3 # 嗔痴歷史觀

    年羹堯擔任過川陝總督,但是沒有擔任過陝甘總督,因為他在世時陝甘總督還沒有發明出來,為何這樣說呢?我繼續為你深入分析。

    一、年羹堯生平

    年羹堯其父年遐齡曾擔任過湖廣總督,得益於父親的關係以及自身努力,年羹堯於康熙三十九年中進士,當時年僅二十歲。從此正式步入仕途,並且擔任過四川、廣東鄉試考官,累遷內閣學士。

    康熙四十八年,三十歲的年羹堯成為封疆大吏,擔任四川巡撫一職。後來年羹堯的妹妹嫁給雍正成為雍正側福晉,年羹堯與雍正交往逐漸密切。

    康熙五十六年,西藏爆發叛亂,康熙欽定年羹堯為定西大將軍,率領大軍前往西藏平叛,經過三年的戰爭,於康熙五十九年宣告勝利。次年,雍正推薦年羹堯成為川陝總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雍正登基稱帝之後,繼續對年羹堯獎勵升職,把他封為撫遠大將軍,賞賜一等公爵,自此,年羹堯的仕途達到頂峰。雍正對年羹堯十分看重,連說話都帶著一些肉麻,比如:

    朕不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賞爾之待朕;爾不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應朕之知遇。

    可惜年羹堯身居要職之後自己過於驕縱,導致最終不僅得罪雍正,還把自己的官職以及小命給弄丟。雍正二年,年羹堯進京覲見雍正,他快到京城的時候,專門叫京城高官跪地迎接自己,引起雍正不滿,他對雍正不進行跪拜之禮,讓雍正更加氣憤。

    最後雍正叫人揭發年羹堯,羅列罪狀九十二條,可以判處死刑的就有三十條左右,按理來說年羹堯死罪難逃,可是雍正看在年羹堯功勞顯赫,就沒有直接斬首,而是將其囚禁起來,結果不久年羹堯就在囚禁之處自盡而亡。

    二、陝甘總督與川陝總督的區別

    1645年,順治皇帝在明朝的基礎上設定三邊總督,管轄山西、甘肅、寧夏以及青海東部,這就是陝甘總督的最原始雛形。

    1646年,將四川首次加入,成為川陝三邊總督,1661年,四川脫離,後來過了幾年,青海除去,1666年三邊總督改名為山陝總督,管轄範圍包括山西、陝西、甘肅三省,1672年,將山西劃分出去,只剩下陝西、甘肅,改名為陝西總督。

    1680年,將四川也加進去,管轄範圍包括四川、陝西、甘肅,名稱是川陝甘總督,1721年,改名為川陝總督,也就是年羹堯擔任過的職位,管轄範圍還是包括四川、陝西、甘肅。

    1760年,四川再次脫離,只剩下陝西、甘肅地區,職位改為陝甘總督,根據時間來看,1760年已經是乾隆二十五年,距離年羹堯去世已經好幾十年,所以年羹堯斷然不可能擔任過陝甘總督這種職位。

    但是就管轄範圍而言,當初年羹堯擔任的川陝總督,包含著陝西、四川、甘肅三省,而後來的陝甘總督只有陝西與甘肅兩省,也就是說其實年羹堯擔任的川陝總督比後來的陝甘總督權利還要大一些。

    結語

    年羹堯的一生,也可以說是浮浮沉沉,可是最後他自己落得那樣的下場,也算咎由自取,要是他懂得明哲保身,也就不會落得那樣的下場!

  • 4 # 聊坐南書房

    無論是康熙還是雍正時期,年羹堯都沒有當過陝甘總督,因為那個時候並沒有陝甘總督這個職位。

    清政府在順治二年的時候,設定了陝西三邊總督一職,管轄陝西、甘肅和寧夏以及青海西寧等地。後來幾經分合,多次改置叫川陝總督或者陝西總督。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改名川陝甘總督。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川另置,陝甘合併,才真正更名為陝甘總督。

    我們看看年羹堯擔任過哪些職務,他主要擔任過:四川巡撫、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等職務。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皇帝升年羹堯為川陝總督,實際上,這時的川陝總督已經管轄有甘肅了,而且比後來的陝甘總督轄地還多了個四川。

    既然說到了年羹堯,那我們就再好好聊聊年羹堯吧。年羹堯文中過進士,武做過撫遠大將軍,應該說是康熙、雍正時期非常出色的一位虎將,他多次率兵出征,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在擔任四川巡撫時,為平叛軍隊提供後勤保障,為西藏平叛立下了大功,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堯在川陝總督任上,又平定了青海郭羅克地方叛亂。雍正繼位後,年羹堯更加受到重用,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發生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命年羹堯接任撫遠大將軍,總督各軍,駐西寧坐鎮指揮平叛,年羹堯果然不負眾望,率軍大敗羅卜藏丹津部,僅羅卜藏丹津率百餘人逃走。

    縱觀年羹堯的一生,他是個能臣,也是個干將。年羹堯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生於在漢軍鑲白旗一個軍官家庭,他的父親年遐齡曾任職都統。年羹堯小時候就很聰明,在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堯考中進士,時年二十一歲,隨後,他擔任過四川、廣東等地鄉試的考官,後來升做翰林院檢討等職務,這與我們平時對年羹堯的印象不一樣,一直以為他就是一介武夫,實際上年羹堯仕途之初一直擔任的是文官。康熙四十九年(1709年)年羹堯的仕途迎來了轉折點,年羹堯開始給剛晉升為雍親王的胤禛搞服務,擔任了一名武官,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年羹堯的妹妹成了胤禛的側福晉,這也讓年羹堯與胤禛的關係更加密切。年羹堯不但做過文官,他還做過外交官,他曾奉命出使北韓,回國後不久,就升任四川巡撫,這一年,年羹堯剛剛三十歲,也開始了他封疆大吏的仕途生涯。

    雍正繼位後,年羹堯這種王府舊人,又是親戚關係,理所應當的會受到重用,年羹堯擔任了撫遠大將軍之職,手握重兵的年羹堯,為雍正在平息與其他皇子爭鬥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隨著年羹堯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再加上年羹堯多次平息叛亂的功勞,雍正對其封賞也越來越高,連其家屬,甚至奴僕都得到較高的封賞,其父年遐齡先後被加封尚書銜、太傅銜,封一等公爵;其子寸功未立,也一樣得到封賞。雍正對年羹堯的寬容和厚待,朝中已無人可比,這也逐漸助長了年羹堯的傲氣,養成了妄自尊大、目中無人的毛病,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其自恃有功,言行不知檢點,有史料記載,年羹堯也仿照皇帝,吃飯稱“用膳”,專為其廚房搞後勤服務的就達到近千人;而且,他最後發展到,不透過朝廷同意,自己就直接對官員進行任免;甚至與他同級的官員見到他,他竟然要求別人下跪,就連蒙古的王爺見他時也必須下跪,長期的驕橫,讓雍正也越來越不放心他了,還有一種說法是他曾經有謀反的意圖,《清代軼聞》記載年羹堯被剝奪兵權後,“其幕客有勸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觀天象,浩然長嘆:不諧矣,始改就臣節。”說明其確曾有謀反想法,但因天象不利,才作罷的,當然這只是個故事,當不得真的。

    雍正三年(1725年),年羹堯被多次貶官後,被逮捕進京,朝廷給其定了九十二條大罪,雍正說其九十二條罪中,應該判斬立決的就有三十多條。最後念其青海戰功,賜年羹堯獄中自盡。歷史就是如此捉弄人,一代名將,位高權重,轉眼間落得如此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納蘭明珠是如何一步步在官場上高升的?有什麼不為人道的關係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