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的意義和作用?
一、三線建設詮釋了民族憂患意識的深刻內涵。
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憂患的民族,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孕育了及其深刻的憂患意識和文化信仰。正是因為歷代有識之士從民族利益出發,將國家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中華民族才在一次次內憂外患中轉危為安,數千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由於沿海城市和地區工業佈局過於集中,戰略後方缺失,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不僅涉及工業、交通的重點企業要及時搬遷,而且與此相關的科研院所都應向內陸腹地轉移。基於“備戰備荒”的戰略指導,黨中央迅速統一意見,形成共識,果斷作出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一場涉及全國13個省區,上千萬人力投入的大會戰得到了全華人民的積極響應和鼎立支援。
二、三線建設加速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廣泛傳播
出於鞏固新生政權和改變不合理經濟現狀,黨和國家在集中建設東北工業基地的同時,給予內地建設較多的關注。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明確提出:“要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為三線建設的提出埋下伏筆。
三線建設開展後,中國將部分工業生產力移至西南、西北內陸地區。在此過程中,冶金、交通、國防工業等核心工程得到快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三線建設全面鋪開,一大批事關國計民生的骨幹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西部地區拔地而起,形成了以攀鋼、酒泉鋼鐵集團為代表的鋼鐵企業;以酒泉、西昌為代表的航天中心;以六盤水、渭北為中心的煤炭基地;以重慶、湘西為代表的常規兵工基地;以江漢、長慶、中原為代表的煤氣田。投資建成了總長近8000公里聯接西南地區的川黔、成昆、貴昆、襄渝、湘黔等10條鐵路幹線,修建了25萬公里公路,形成了45個重大產品專業、2000多個科研基地、大型骨幹企業和科研單位。
與此同時,資金、技術、人才和機器裝置等生產要素迅速向西部地區聚集。一大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也隨之遷移到三線地區。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他們把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也傳輸到了西部,為西部地區的工業文明注入了強大活力。特別是透過傳、幫、帶等方式,除舊佈新,為西部建設和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促進了西部觀念的更新,初步改變了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帶動了中國內地和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
三、三線建設推動了移民文化的產生與交融
從1964年開始,到80年代初結束,三線建設經歷了長達17年的移民浪潮,橫跨13個省區,400多萬專家學者、熟練工人、技術人員、黨政幹部從上海、瀋陽、哈爾濱、吉林、北京、青島等工業重鎮遷徒內地、紮根邊疆。
大量移民的湧入對當地人民的生存狀態和區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根據當時中央制定的“靠山、隱蔽、分散”等原則,三線建設專案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和國防工廠的建設選址,大多佈局在山谷之間,除了生產設施,還建有醫院、託兒所、學校等一整套生活保障體系,為移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援,也為移民文化的產生與交融搭建了平臺。
來自不同地域的建設者們拖家帶口、背井離鄉,不僅帶來了家鄉的情感,也帶來了家鄉的風俗和習慣,為當地文化也注入了新鮮血液,從日常起居、服飾打扮到風俗習慣都融入全新元素。
內遷工廠到來後,各地的內遷職工,遠離故土,除了普遍懷有故鄉情結,還有一種“同為異鄉人”的文化心理,一些內遷工廠特別是大中型的內遷工廠,一般都有各自的生產、生活體系,形成一個狀似“小社會”的特殊社群,從而形成了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新的機制,培養了嚴密的組織紀律,形成了艱苦奮鬥、不怕困難、勤儉樸實、團結奉獻的集體主義作風,造就了廣大三線建設者們豐富多彩的精神風貌和文化特質。寬鬆的文化氛圍,輕鬆的文化心理,開闊的文化視野,多樣的文化生活,促進了移民觀念的碰撞,思想的新解放,形成了熱情好客、開放趨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生活品質,實現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有機融合,為今天西部地區開放、開拓、和諧、和睦多元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四、三線建設孕育了革命創業品格的時代精神
由於自然和歷史等原因,三線地區交通閉塞,物質匱乏,生產生活條件異常艱苦,與革命戰爭年代遙相呼應。然而,憑著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與擔當,廣大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人民群眾,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浩浩蕩蕩從條件優越的東部、中部城市和大專院院校奔赴偏僻、荒涼、落後的大西北、大西南,形成一隻不可戰勝的鐵軍。
三線建設的意義和作用?
一、三線建設詮釋了民族憂患意識的深刻內涵。
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憂患的民族,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孕育了及其深刻的憂患意識和文化信仰。正是因為歷代有識之士從民族利益出發,將國家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中華民族才在一次次內憂外患中轉危為安,數千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由於沿海城市和地區工業佈局過於集中,戰略後方缺失,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不僅涉及工業、交通的重點企業要及時搬遷,而且與此相關的科研院所都應向內陸腹地轉移。基於“備戰備荒”的戰略指導,黨中央迅速統一意見,形成共識,果斷作出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一場涉及全國13個省區,上千萬人力投入的大會戰得到了全華人民的積極響應和鼎立支援。
二、三線建設加速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廣泛傳播
出於鞏固新生政權和改變不合理經濟現狀,黨和國家在集中建設東北工業基地的同時,給予內地建設較多的關注。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明確提出:“要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為三線建設的提出埋下伏筆。
三線建設開展後,中國將部分工業生產力移至西南、西北內陸地區。在此過程中,冶金、交通、國防工業等核心工程得到快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三線建設全面鋪開,一大批事關國計民生的骨幹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西部地區拔地而起,形成了以攀鋼、酒泉鋼鐵集團為代表的鋼鐵企業;以酒泉、西昌為代表的航天中心;以六盤水、渭北為中心的煤炭基地;以重慶、湘西為代表的常規兵工基地;以江漢、長慶、中原為代表的煤氣田。投資建成了總長近8000公里聯接西南地區的川黔、成昆、貴昆、襄渝、湘黔等10條鐵路幹線,修建了25萬公里公路,形成了45個重大產品專業、2000多個科研基地、大型骨幹企業和科研單位。
與此同時,資金、技術、人才和機器裝置等生產要素迅速向西部地區聚集。一大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也隨之遷移到三線地區。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他們把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也傳輸到了西部,為西部地區的工業文明注入了強大活力。特別是透過傳、幫、帶等方式,除舊佈新,為西部建設和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促進了西部觀念的更新,初步改變了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帶動了中國內地和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
三、三線建設推動了移民文化的產生與交融
從1964年開始,到80年代初結束,三線建設經歷了長達17年的移民浪潮,橫跨13個省區,400多萬專家學者、熟練工人、技術人員、黨政幹部從上海、瀋陽、哈爾濱、吉林、北京、青島等工業重鎮遷徒內地、紮根邊疆。
大量移民的湧入對當地人民的生存狀態和區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根據當時中央制定的“靠山、隱蔽、分散”等原則,三線建設專案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和國防工廠的建設選址,大多佈局在山谷之間,除了生產設施,還建有醫院、託兒所、學校等一整套生活保障體系,為移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援,也為移民文化的產生與交融搭建了平臺。
來自不同地域的建設者們拖家帶口、背井離鄉,不僅帶來了家鄉的情感,也帶來了家鄉的風俗和習慣,為當地文化也注入了新鮮血液,從日常起居、服飾打扮到風俗習慣都融入全新元素。
內遷工廠到來後,各地的內遷職工,遠離故土,除了普遍懷有故鄉情結,還有一種“同為異鄉人”的文化心理,一些內遷工廠特別是大中型的內遷工廠,一般都有各自的生產、生活體系,形成一個狀似“小社會”的特殊社群,從而形成了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新的機制,培養了嚴密的組織紀律,形成了艱苦奮鬥、不怕困難、勤儉樸實、團結奉獻的集體主義作風,造就了廣大三線建設者們豐富多彩的精神風貌和文化特質。寬鬆的文化氛圍,輕鬆的文化心理,開闊的文化視野,多樣的文化生活,促進了移民觀念的碰撞,思想的新解放,形成了熱情好客、開放趨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生活品質,實現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有機融合,為今天西部地區開放、開拓、和諧、和睦多元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四、三線建設孕育了革命創業品格的時代精神
由於自然和歷史等原因,三線地區交通閉塞,物質匱乏,生產生活條件異常艱苦,與革命戰爭年代遙相呼應。然而,憑著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與擔當,廣大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人民群眾,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浩浩蕩蕩從條件優越的東部、中部城市和大專院院校奔赴偏僻、荒涼、落後的大西北、大西南,形成一隻不可戰勝的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