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若吻晴
-
2 # 南山桂花開
悟空真是神奇啊!讓我在正月二十的這天看到這個問題。雖夜涼如水,但抱忱難眠。因為是在1075年的那個正月二十,那時還是大宋,一個自號東坡的老男人,在那個夜晚做了一個夢。在夢裡他看見了別他十年的妻子,正坐在窗前精心梳妝。醒來明月夜,遠望亡妻斷墳處,無限淒涼。起筆一首江城子,用他真摯的情感,情真意切寫了他對亡妻無盡的哀思和思念。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詞作一經問世,便成悼亡詩絕唱,千古流傳。月還是那個月亮,在六百年後的1677年的仲夏夜,人已不是那個鬢如霜的宋朝大文豪,而是一個只有二十三歲,出身貴胄的世家子弟,他叫納蘭性德。他夜宿古寺,望著同一輪月亮為他心愛的妻子守靈。
看著妻子近在咫尺的卻永遠陰陽兩隔,想二人三年來曾朝夕相處,花好月圓,無限傷心。吟出了:憔悴去,此恨有誰知。天上人間俱悵望,經聲佛火兩悽迷。對愛妻的深沉濃郁的情與意,讓他在她的生日,祭日,及每一個幽窗冷月一燈孤的漫漫長夜,提筆寫下了一首首傷心欲絕,感人至深的悼亡詞。
晶簾一片傷心白,雲鬢香霧成遙隔。無語問添衣,桐陰月已西。
輕風吹倒膽瓶梅,心字已成灰。
幾回腸斷處,風動護花鈴。
夕陽何事近黃昏,不道人間猶有未招魂。
薄情轉是多情累,曲曲柔腸碎。
一宵燈下,連朝鏡裡,瘦盡十年花骨。
衰揚葉盡絲難盡,冷雨悽風打畫橋。
已是深秋兼獨夜,淒涼。月到西南更斷腸。
失去愛妻的歲月,在那個封建社會的上層,他完全可以另結新歡。但對亡妻用情至深的他寧願夢來雙棲,醒時獨擁。在一首首悼亡詞中,淺吟低唱。字字深情,句句血淚!記得在初曉情為何物時,讀他詞作中的生死相許,曾滄然淚下,數度哽咽。在詞人三百四十多首存世詞作中,因為這份感天動地的真情,多首悼亡詞堪稱經典,也代表了詞人最高的文學藝術才華。如果我們把古代悼亡詩詞中,西晉藩嶽為其妻所作的《悼亡詩三首》,唐元稹的《離思》其四,宋蘇東坡的那首《江城子》和他同時期賀鑄的《鷓鴣天》,看成中國詩詞世界裡悼亡詩詞的四座高峰,那麼納蘭的數十首為亡妻而作的悼亡詞,可以說就是那連綿不絕的一座座群山。
在他眾多優秀的悼亡詞中,我最喜歡他的那首《青衫溼遍、悼亡》。喜歡宋詞的朋友,一定知道《青衫溼》這個詞牌名。它取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名句。也許是因詞牌中仄律要求,太限制了他對亡妻刻骨銘心思念的抒發,他自創了《青衫溼遍》調。青衫溼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在銀釭。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如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淒涼。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
咫尺玉鉤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斜陽。判把長眠滴醒,和清淚,攪入椒漿。怕幽泉,還為我神傷。道書生薄命宜將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圓密誓,難禁寸裂柔腸。
想她半月前,還拖著病體,倚在床頭裁剪衣裳。然而現實是多麼殘酷,那剪刀聲猶在耳邊。想愛妻生性膽小,在世時一個人守空房就十分害怕,如今卻獨下淒冷黃泉。而自己的身影也只有梨花作伴,止不住熱淚流下。願愛妻魂歸夢裡,讓我再看你一眼。可是如今你屍骨深埋地下,日後的蔓草殘陽間,縱使我用摻滿淚水的酒漿來奠典你,也永遠不能讓你起死回生。今天你看到我為你傷心淚流的樣子,要是在生前,一定會勸我好好珍重。每想起你的溫柔與待我深情,都讓我生出求死之心,希望在地府與你團聚。但願我死後我們能重新相逢,到那時真不知彼此是如何柔腸寸斷!就是在對亡妻的長年累月的聲聲呼喚中,正如他在一首悼亡詞中寫的一樣:清淚盡,紙灰起。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在1685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那天正好是他亡妻盧氏八週年的祭日,一代詞人在病榻上結束了他年僅三十一歲的生命,永遠的與愛妻相會去了。
行文至此,百感交集。面對他留給後人如此悽美的愛情故事,看著他雲霞滿紙寫離愁,筆底春風捲別恨。又讓我想起和他一樣痴情的蘇東坡,歷史是如此巧合,當他在詞作開頭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時候,一定沒想到六百多年後,會有一位比他更為痴情的男兒,在一首悼亡詞的最後一句,寫上十一年前夢一場。今夜無眠,我望月而願,願天下有情人共白頭,世上再無悼亡詞。
-
3 # 西風濁酒
當時第一次看到蘇軾的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心中萬千觸動,無法言語,久久不能平靜。
印象中那個豪邁、樂觀,那個雨中大笑著吟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那個中秋之夜留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祝願的蘇軾,那個醉後酒話“以手推松曰,去”的蘇軾,那個與友賞景“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蘇軾,那個被貶嶺南南仍能淡然處之“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蘇軾.......
全都消失不見,剩下的只有一個痴情之人,一個對亡妻深深悼念的人,所有的樂觀豪邁都化作了無限深情,入夜更思量。納蘭的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已無語凝噎,淚千行。那首《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中的“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臺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無限苦楚,心中自知,失去心中至愛之人,人間便覺了無生氣,不值得留戀,冷清、埋愁更添難過。“我自宵中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輾轉反側、淚溼枕巾,悲慟難忍。“清淚盡,紙灰起”場景回到眼前,不忍卒讀。《山花子.風絮飄殘已化萍》中“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
“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
4 # 俠女畫
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
關於納蘭容若這個富貴多情公子,更多的是一種惋惜。有人說他是曹公筆下的寶玉的原型,但我認為較之寶玉,他更多了一些男兒氣概。歷史上的納蘭容若,實際上還算順風順水,只可惜英年早逝,徒留給後世一些嘆息。
說真的,容若這樣的一個翩翩公子、多情才子,放在今天就是活脫脫一個大眾情人的形象。就算不寫傷感的詞句,依然能夠憑著自己的才華贏得佳人的芳心。
第一次讀容若的詞,是他那一首《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看似借古喻今,實際上卻寫出了那種遭遇愛情變故的傷心和無奈。既不堆砌華麗詞藻,又能夠抓住人內心最柔軟的那部分。愛上容若,就從這首詞開始。
後來透過一些史料和書籍,又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再讀他寫的悼亡詞,心中竟然有些隱隱作痛:
誰翻樂府淒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該是怎樣的情深意重,才會寫出這樣令人潸然淚下的句子?雖然那個時代的富貴人家,大多數都是三妻四妾,容若這一生也不止是愛過一人。但我想:多情的人,終究是用心來愛的,因此所愛之人故去以後,才會痛徹心扉,難以釋懷。所謂情深不壽,大抵就是如此。
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哭紅了多少麗人的雙眼,容若的“一生一代一雙人”惹得多少有情人為之傾倒。這兩位最會寫悼亡詞的靈魂作者,何嘗不是後世人眼中最驚豔的傑作呢?
-
5 # 博雅塔上清風吹
納蘭容若的詞清新雋秀,哀婉惆悵,王國維曾經評價其“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乃李主後一人”。其詩詞還是很有意境和情懷的。悼亡詞印象中應該有20首,多是觸景生情之作。容若17歲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婚後伉儷情深,感情甚篤,不料盧氏三年後不幸亡故,容若把對妻子的思念和哀悼寄託在詩詞上,寫下了多篇悼亡詞,比較欣賞的有兩句“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對生活場景的再現和惆悵,體現的淋漓盡致。讀之落淚,也不為過。
回覆列表
看花開花落,愛納蘭容若。
對於悼亡詞的骨灰級人物,蘇軾和納蘭容若的作品都是很感人的。結合詩詞背後的故事來看,這兩位深情的丈夫,對於愛妻的離去,都有一種不同程度的執念。撇開當時的社會環境不說,我們只看他們字裡行間的沉痛與追憶,就已經足夠打動人心了。
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
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簷夜雨鈴。
這是納蘭容若寫的《南鄉子·為亡婦題照》,是一種徹骨錐心的疼痛。曾經那麼恩愛美好的時光,如今卻只能獨自垂淚空嘆息。原本想要透過畫筆來追憶,可誰知傷心難過,竟什麼也畫不出來。以為深情可以在夢中聊敘別後相思,可誰知夢裡的你那麼決絕地要離開,不顧我的挽留,任我從夢中哭醒,無法釋懷的心情,無法言說的疼痛。
曾經和朋友一起討論過納蘭容若這個人,從正史上看,他這一生還算是順心如意的,沒有什麼大的挫折。細品他的詞作,再結合一些史料,真真覺得他就是一個多情公子,比較矛盾。“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這樣一個翩翩才子,生命極短,卻用了大半部分的時間在扼腕嘆息和傷感,對那些在他生命中走過,給他留下無數思念的女子,他有的是愧,是愛,還有一首首催人淚下的詞作。這樣的納蘭容若,這樣的深情,怎能不讓人動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