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話戲說
-
2 # 靈魂流浪者D
中國的問題容易引起爭論,放下不說
西方的問題,洋人自己研究過,結論是,古代軍隊根本就沒有運輸補給的概念
近代歐洲軍事界有一個很有名的概念,是“五日行程”,也就是說運輸隊運的糧草,只能夠運輸隊自己吃5天的行程(這個算來回,實際是10天),考慮到古代軍隊本身行動速度就很低,這樣的行程根本無法支撐任何戰略運動。然而古代很多軍事行動都在遠長於5日行程的距離上進行,根本沒受到補給限制。後來有人仔細研究了史料,發現這個事情其實是18世紀某個軍事家自己瞎編的,後來克勞塞維茨寫書的時候抄襲了他,因此被大家當真了。
當你排除了一切不可能,那剩下的答案無論多麼不可思議,都必將是真相:
古代歐洲軍隊的補給方式是買+搶
真實的古代歐洲軍隊是這樣作戰的:
軍隊由隨軍的商人安排補給,商人事先安排從各地向途中的各個駐紮點運輸糧食,或者聯絡在當地的商業夥伴安排物資供應,軍隊只會花錢買糧,自己不插手任何後勤事務。這種方式要求軍隊運動有一定的計劃,而且供應量有限,而當時最主要的糧食供應方式,是搶劫周圍的老百姓。
奧地利於1783年建立了歷史上第一支專職補給部隊,它的任務就是搶劫。
所以古代軍隊最怕圍城戰,周圍的村莊搶兩次就沒糧食了,只能撤軍,所以你會發現歐洲P大點地居然能修起幾千個城堡。
千萬不要把現代軍隊的概念照搬到古代,古代軍隊的管理水平極其垃圾,軍隊提供給士兵的只有金錢,食物是要從隨軍商人那裡買的,武器的修理和更換都要付錢,受傷後沒有免費醫療,要付錢給隨隊的醫生。
當時也是有遠距離運糧的,方法就是水運。
三十年戰爭時期,由於軍隊數量過於龐大,遠遠超出當地市場的供應能力,因此當時的軍事家開始建立補給站制度。隔一定距離建一個物資點,提前儲備糧食。但是這個方法只能在國內使用,到了國外還是要靠搶和買。
三十年戰爭的大規模搶劫對歐洲社會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這場戰爭成為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水嶺,王權的地位一落千丈,民族國家開始萌芽。
到了拿破崙時期,由於大兵團跨國作戰涉及的人數太多,搶劫已經完全不可能,因此拿破崙開始把民政機構引入到軍隊裡,每佔領一地,就派民政官在當地徵繳臨時稅,一般會和當地原有的政府機構合作,徵繳出來的物資遠多於過去明搶的量。(歐洲只有法國是民族國家,各國都是貴族統治,無所謂侵略者,英國國王還是德國國王呢)
真正從後方運送物資到前方,已經是鐵路普及時代的事情了。
-
3 # 歷史檔案館
說說我大天朝秦軍統一戰爭中最艱難激烈一仗的後勤補給吧
關於秦朝統一最為艱難激烈的一戰,自然而然就是始皇帝於公元前219年發動的秦攻百越之戰了!秦統一六國後,集七國力量發兵五十萬為五軍,開始南征百越。
至於戰況有多艱難,劉安《淮南子·人間訓》
(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壇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持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人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謫戍以備之。
越人的頑強抵抗,迫使強大的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戰爭的久拖不決,也導致了秦軍後勤補給也出現了問題糧餉沒法供應。最終遭到了大敗,國尉屠睢也死於非命。
在當時,適用於山路的“木牛流馬”並沒有發明出來,秦軍的糧餉主要靠人力肩挑背運,即使用車載,嶺南山高水險,道路崎嶇,糧食的運量也會大打折扣。加上運送人員在長途搬運中自己的消耗,能運到前線的糧食就更少。在當地直接籌糧或者以戰養戰更不可能,由於當時的嶺南地區人煙稀少,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直接導致糧食的產量極低。而且百越人都躲在深山老林中,本來就糧食匱乏,秦軍更加無法深入。
一戰百越的失敗讓始皇帝明白了,要結束南方的戰爭,就必須解決軍糧運輸問題。
於是始皇帝採用了史祿巧妙的構思,“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靈渠也就此誕生了。
公元前214年靈渠鑿成通航,始皇帝讓任囂和趙佗的率領秦軍下攻擊嶺南,二戰百越使百越之地納入了秦的版圖。秦始皇也在嶺南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靈渠,使兩條水系、兩個區域連線起來。可以說是靈渠的水路運輸解除了秦始皇部隊行軍、補充糧餉的種種困難。使秦始皇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促進了各民族的交融。
回覆列表
補給的方式多種多樣,先來看一種。
讓我們看看這些僱傭兵是怎麼做的:
說好聽點叫“就地補給”“沿途補給”,說難聽點就叫搶劫平民……比較有操守的人還只會搶劫敵軍領地,沒節操的甚至可以去自己的領地上強徵補給,通常也沒人報復。
第二,如果是從友方領地透過,就可以相對和平地取得物資,但古代軍隊並不總是為自己取得的東西付錢……不過至少在友方領地,這種補給多少還算是雙方自願。
還有,很多古代軍隊都喜歡帶大馬車,明代軍隊和中世紀歐洲軍隊都會用車營、車陣,其實就是許多這種大馬車圍在一起,形成野戰防禦工事。這種大馬車的主要用途還是攜帶補給,車營只是附加功能。能圍住整個中央陣地的車,想想有多少、能裝多少東西吧。
值得一提的是,從後方往前方輸送的運輸隊,理論上也可以透過車營獲得一定的自衛能力。然而殘酷的現實是,運輸隊自身力量不足,人員戰鬥素質相對不佳,而且通常遇到的襲擊都比較突然,因此通常沒法組成車營禦敵,雖然他們有很多這種車。
如果人在海邊,那就更開心了。船的裝載能力比四輪馬車強多了。直接把船隊帶在身邊,人在海岸走,船在近海漂,有需要的時候直接給船隊一個訊號,讓船上的人送補給上岸。
大致就是這樣,總結一下就是:就地弄東西,自身攜帶,陸地補給線,海上船隊協助。一般的古代軍隊至少要在這四種方式中選兩種甚至三種結合。直到近代後勤才真正開始系統化運作,在那之前,就地補給、後方輸送和自身攜帶通常要兼用,才能好好為前線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