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雲野鶴23754147

    地球上的動物植物從來就沒有進化過。

    所謂的進化是指,原有的生物經過長期生長或者環境變化,改變了原有的基因程式,演化成另外一種生物屬性。

    提起生物多樣性,好多人認為,一種生物滅絕了,就會是這種生物又進化成了其他生物,抑或是一種生物進化成為多種生物,真的會是這樣嗎?

    記得上中學時老師跟我們講,大熊貓距今已有260萬年的歷史了(當然是科學家們研究的成果),在我們的西南省份都有分佈。因為其它原因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頑強的活了下來,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因而被譽為活化石。

    之所以被譽為活化石,是說現在的大熊貓狀態跟過去260萬年的生長結構並沒有什麼改變,真如果改變了,你也不可能認為此化石就是熊貓的化石了。生物進化,應該是所有的生物都能進化,不可能選擇性的其他生物進化,而大熊貓不進化。

    再舉一個例子,還是西南省份生長的一種植物——梭羅樹,這個生存的歷史更長,專家學者說是距今有3萬年的歷史了,屬八種一級重點保護植物之一。梭羅樹還是遠古草食性恐龍的主要食物,也是研究古生物、古地理、古氣候難得的"活化石"。

    都是活化石,不論是熊貓還是梭羅樹,進化應該是比原來的基因更強大,更能適應環境氣候,真要是這樣的話,260萬年的時間不短了,熊貓應該進化到比現在的老虎獅子還要強大才是。可現實狀況是,熊貓的生存能力都成問題,不得不用人工飼養保持它的繁殖率。梭羅樹因為生長在天坑裡邊,估計天坑適宜梭羅樹的生長環境,才不致被滅絕。

    化石裡的梭羅樹與現在的梭羅樹屬同一個物種,它之所以能被科學家發現,它要不是保持化石中原有模樣,估計也沒人會認得出。

    地球上的生物,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會按一定的基因程式生長,不會改變。科學家們曾用光普記錄儀拍攝到,植物後期的生長變化狀況,說明植物的生長有其自然的生長規律。它所能改變的只有適應環境的能力,但不是改變基因。就像一棵樹種在好的土壤會長成大樹,落在巖縫裡生出的樹,因為環境惡劣只能是瘦小,但它的基因沒有改變,更不可能演變成其他生物,即便再下去幾千年上萬年也不會改變。

    現在的轉基因技術,就是把一種植物的基因轉嫁到不同屬性的植物身上,這樣做的後果以後的時間會顯現出來。首先你要知道,轉基因糧食是不能留種的,原因是兩者的屬性不一樣,兩者的基因融合在一起,破壞了種子的胚胎構造。我們也知道騾子是由馬和驢雜交而生,雜交其實還不是轉基因,它們還屬同個屬性,都為馬科,可即使這樣也不行,我們都知道,騾子是沒有生育能力的。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看似無序,實則都有它的固有程式,強行改變就會出問題。達爾文的進化論被證明是錯誤的,歐美國家現已從教科書剔除,我們就不要再固守這樣的觀念。

  • 2 # 蛐蛐兒

    生物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進化,“靠進化來生存”也是不存在的,進化不具有目的性,生物不會為了某種目的而進化,例如鳥不是因為想要飛而進化出翅膀,鯨魚不是為了生活在海里進化出尾鰭。進化,或者更確切的說是“演化”,歸根結底是生物體的基因突變,之後環境加以選擇。

    基因突變源於細胞分裂過程中的遺傳物質複製錯誤。生物的遺傳資訊存在於DNA或RNA中,其中我們熟悉的生物,基本都是由DNA作為遺傳物質。在細胞分裂複製的過程中,雙螺旋結構的DNA的雙鏈首先要開啟,之後鹼基配對,形成新的雙鏈。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出現錯誤,一個鹼基被另一個鹼基取代。有時候,還會出現更大的錯誤,例如基因排列發生變化。這些突變,有的會影響到生物體形態或者功能的變化,稱為引起表現型,也就是外觀,生理功能等的變化。突變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更多的是中性的突變,也就是目前看起來沒有什麼影響的突變。不好的突變,可能個體很快就會死亡,或者是生存極其艱難,在繁殖中處於劣勢等等,逐漸被自然選擇淘汰。而有益的變化,中性的變化,則流傳下去,逐漸積累,導致了幾十代幾百代之後,它們已經和它們的後代不大一樣了,這時我們往往稱之為“進化”。

    有性繁殖又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很多物種(所有二倍體物種,植物中可以見到三倍體,四倍體的)的染色體上會帶有一套單倍體父本和一套單倍體母本的基因,也就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加適應環境,或是不適應環境,然後死去。

    因此,動植物不是依賴進化而生存,而是變化時時刻刻在產生,運氣不好的,直接死掉了,被自然淘汰了,運氣好的,逐漸積累新的性狀,變成了新的物種。進化不是生物“要”的,而是生存下來的必然途徑。

    四種顏色的色塊代表四種鹼基,它們之間有固定的搭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幻西遊龍宮和五莊哪個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