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子遲到了

    唐朝愛國主義大詩人、有“詩聖”美譽的杜甫杜子美,前前後後一共寫了至少十幾首關於三國蜀國丞相、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文學家、有“智聖”“前朝軍師”美譽的諸葛亮孔明的詩歌,比如《八陣圖》、《諸葛廟》、《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詠懷古蹟五首》、《古柏行》、《武侯廟(廟在白帝西郊)》、《夔州歌十絕句》、《蜀相》、《閣夜》等。

    這其中多數是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名作。 特別是五言絕句《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七言律詩《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可以說,杜甫一生中寫諸葛亮的詩是最多的,他連寫李白的詩都沒幾首;而且,後世給諸葛亮寫詩最多的人,也算是杜甫了。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特別是文學史上,一位詩人紀念過去的一位本民族傑出人物,竟然寫了這麼多作品,是罕見的,甚至是空前的。這個獨特的現象,是值得關注、研究的。

    杜甫為什麼寫這麼多關於諸葛亮的詩歌,他作為“詩聖”、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為什麼這麼推崇諸葛亮,竟然用了“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這麼高的評價?

    原來,杜甫晚年主要是生活在成都市與四川省境內,而諸葛亮是蜀國皇帝劉備的軍師(立朝前)與丞相(立朝後)、百官之首、後主劉禪的輔佐大臣(有些像後來的“攝政王”),他一生的主要活動範圍也是在成都與四川全省內,他們倆在空間上有很多交集,而諸葛亮又是四川人民都最為推崇、名氣最大的歷史人物,甚至可以說是巴蜀大地的“保護神”,使得川地得到幾百年平安併成為“天府之國”、“魚米之鄉”,他功不可沒,杜甫自然就有很多歌頌他的篇章了。

    杜甫推崇諸葛亮,我覺得具體有三大原因,一是這兩位中華民族的偉人,一個“詩聖”一個“智聖”之間的惺惺相惜、非常欣賞,隔著幾百年遙相呼應、實現“對話”;

    二則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位“完人”之一,他是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其才學、人品、成就都是十全十美的,為了蜀國,為了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來,所以要回報劉備,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大公無私光明磊落,值得所有人推崇、敬重;

    三則諸葛亮一生成就卓著、叱吒風雲,幹了很多轟轟烈烈的大事,功成名就、萬眾擁戴;而杜甫晚年在成都卻窮困潦倒、一事無成,兀兀窮年、晚景淒涼,他難免不向往、仰慕諸葛亮的人生。

  • 2 # 集賢院居士

    古往今來,寫詩稱頌諸葛亮最多最好的詩人,他說第二沒人敢第一!

    自三國以後,一千八百年間,歷朝歷代的無數詩人留下了數不清的稱頌諸葛亮的詩篇。其中,詩聖杜甫現存詩集中,至少有二十多首是關於孔明的,堪稱詩人感懷諸葛亮之最。下面就挑選最著名的幾首和大家共賞。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頻煩 一作:頻繁)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詩一出,其他寫諸葛亮的所有詩篇都甘拜下風,相形見絀。頓時成為丞相贊詩的不二之選,千古傳頌,流行程度甚至趕超丞相自己的《出師表》。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詩聖在夔州(今重慶奉節)住過好幾年,正是三國時期劉備託孤的白帝城,靠近夷陵之戰的戰場。杜甫在諸葛亮八陣圖遺址憑弔後,寫下這首替諸葛亮無限惋惜的名篇。

    詠懷古蹟五首·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詩聖得有多崇拜丞相啊,孔明僅僅自比管仲樂毅而已,杜甫直接把諸葛亮和伊尹,呂尚相提並論,超越蕭何,曹參了。這個評價之高前所未有,已經無與倫比,空前絕後了。

    古柏行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崔嵬枝幹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

    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

    大廈如傾要樑棟,萬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翦伐誰能送?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宿鸞鳳。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古來材大難為用”一句,已經淋漓盡致了寫出了諸葛亮的遺憾根源,同時杜甫也暗示自己的命運和孔明同病相憐。

    諸葛廟

    久遊巴子國,屢入武侯祠。竹日斜虛寢,溪風滿薄帷。

    君臣當共濟,賢聖亦同時。翊戴歸先主,併吞更出師。

    蟲蛇穿畫壁,巫覡醉蛛絲。欻憶吟梁父,躬耕也未遲。

    杜甫在成都居住的時候,多次去武侯祠感懷諸葛亮。詩中表達了諸葛亮幸遇劉備,君聖臣賢堪稱萬世楷模的羨慕之情。

    武侯廟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寫出了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之情,將一生獻給蜀漢事業的偉大功業和奮鬥精神;也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讚歎之情和無法功成身退返故鄉的惋惜之情。

    詠懷古蹟五首·其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詩人稱頌了三國時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一體的親密關係,抒發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負難展的悲怨之情。

    夔州歌十絕句(其九)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

    干戈滿地客愁破,雲日如火炎天涼。

    詩聖反反覆覆的告訴世人,諸葛亮一代名相不可忘記啊。

  • 3 # 中孚鑑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杜甫是諸葛亮的終極粉絲。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很受後人推崇,更是忠臣的代表,可是最忠還是沒有統一天下,還是在天下動盪的時候死去。而諸葛亮所處的時代就是一個動盪的時代。

    杜甫生活在唐代,親眼看到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同時杜甫又是一個憂國憂民的人,可是他自己本身又不能左右天下。

    所以杜甫被稱為詩聖,和詩仙李白的詩不同,杜甫的詩大多多愁善感,想到當時天下,就會想到他的偶像諸葛亮來,寫的詩關於諸葛亮的就多了。

  • 4 # 大悔憶智周

    愚以為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杜甫在詩歌方面有著優良基因和家學淵源,他祖父杜審言是唐代近體詩奠基人之一,他認為“詩是吾家事”,杜甫家世代奉儒守官,以兼濟天下為己任,所以杜甫畢生苦吟憂國憂民與家族傳統分不開。杜甫尤其崇拜他的十三世的祖先——那個“杜預巴山見大旗”,率兵徵吳,最後完成三國統一併有著很多文化著作的文武雙全的杜預,他人生的抱負並非僅僅成為詩人,他有著很大的政治理想,他要像杜預一樣,為國為民立功,“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這樣,他當然對鞠躬盡瘁為國為民的諸葛亮充滿敬意,對諸葛亮“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遭際充滿同情,同時希望像諸葛亮一樣有機會一展胸中抱負和才華。

    杜甫寫有一些詩文,對當局的戰略戰術提出建議,後來證明他是很有軍事眼光的。他還寫詩歌頌五位中興名將,可見他關心時局,並非僅為了自我實現,最重要的是關心國家前途、人民的命運,他對於那些能夠讓百姓安居樂業的人充滿敬意。在這首詩的結尾,他高喊:“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什麼叫“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杜甫的志向,不是透過戰爭建功立業,而是希望用自己的才幹消滅戰爭!

    杜甫對歷史和戰爭的認識是非常高遠而深刻的,立足人本,繫心文明進步,這是多麼先鋒前衛的思想!到中晚唐,到宋朝,白居易、蘇東坡等詩人們才認識到杜甫的偉大,到今天,杜甫仍舊是解讀不盡。

    另外,杜甫並非腐儒,並非不食人間煙火,他以五十六歲多病之軀,還能不提韁繩,縱馬飛奔,並回憶起當年騎馬射箭,萬人驚駭的豪壯。在常常三餐不繼甚至最後全家五六天粒米未進的窮困人生中,他曾和窮人一道去官倉買陳米,他曾勞動人民一樣,在滿山積雪的冬天,穿著夏天的短衣,冒著嚴寒,去山裡撿橡實、挖黃獨(一種中藥)供家人充飢,他還會開荒種地,精耕細作。他到任何一個地方,和那些平民百姓、那些窮人關係親密融洽,他歡迎一個“無食無兒”的老婦到他堂前打棗,他搬走後還寫詩叮嚀入住的親戚不要妨礙這老婦前來打棗。他到手幾十畝果園可以轉手送給剛結識的朋友。

    人中龍鳳,惺惺相惜,諸葛亮的品質和才幹和遭際,讓杜甫引為同道,他怎麼不熱情歌頌同時感慨萬端?

    第二個原因就很明顯了,杜甫草堂在成都西郊,武侯祠在成都南郊,與諸葛亮心靈距離那麼近的杜甫,這點物理距離,等同於無。

    杜甫遭遇巨大的災患與痛苦,他的詩歌,卻歌詠的是友誼、親情、善良、忠誠、正直、堅毅、勇敢、創造、和平、仁愛這些人類精神文明的永恆價值。就像飽嘗窮苦之痛卻四十畝果園隨手送人,用行動而不是用詩句寫出“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爽一樣,杜甫是用行動而不是用詩句寫出“富貴於我如浮雲”的,他到人世來,不是來追求榮華富貴的,所以他把倒黴的諸葛亮引為同道——諸葛亮的獨子諸葛瞻,也如諸葛亮那般忠誠,在魏國大兵壓境的時候,竟然抱著必死的決心“埋足而戰”,死在戰場,諸葛亮時年19的孫子諸葛尚也衝入敵陣,英勇獻身!

    這是什麼榮華富貴!

    高傲到幾乎目空一切的橫眉冷對的魯迅說:“杜甫好像不是古人,好像還生活在我們堆裡似的。”

    魯迅還說:“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開啟百度學術,你會看到這樣的語句:

    “作為一個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有沒有第二個像杜甫這樣得到後代文學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一致的推崇和愛戴的呢?應該說,沒有。”

    是的,杜甫崇拜的先賢,不止於文學家,後代崇拜杜甫的,也不止於文學家。

    中華民族的聖人,杜甫和諸葛亮,可不是那麼好當的!

  • 5 # 長在北極的向日葵

    杜甫生活在盛唐轉衰的時期,早年為官鬱郁不得志,後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作為一個胸懷天下的愛國詩人,入川后當目睹了當年諸葛亮生活等遺蹟時不禁睹物思人,所以著名的蜀相誕生了。全詩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所以其他寫諸葛亮的詩也就應運而生了!

  • 6 # 聖學4

    這和杜甫個人理想及成長有關,杜甫出身中下級官員家庭從小受濃厚的儒家思想文化影響,諸葛亮恰恰是一個"標杆",也就是說諸葛亮是杜甫在政治上一生追求崇拜的偶像,和其在文化上追求崇拜的偶像李白一樣。

  • 7 # 李子遲到了

    唐朝愛國主義大詩人、有“詩聖”美譽的杜甫杜子美,前前後後一共寫了至少十幾首關於三國蜀國丞相、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文學家、有“智聖”“前朝軍師”美譽的諸葛亮孔明的詩歌,比如《八陣圖》、《諸葛廟》、《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詠懷古蹟五首》、《古柏行》、《武侯廟(廟在白帝西郊)》、《夔州歌十絕句》、《蜀相》、《閣夜》等。

    這其中多數是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名作。 特別是五言絕句《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七言律詩《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可以說,杜甫一生中寫諸葛亮的詩是最多的,他連寫李白的詩都沒幾首;而且,後世給諸葛亮寫詩最多的人,也算是杜甫了。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特別是文學史上,一位詩人紀念過去的一位本民族傑出人物,竟然寫了這麼多作品,是罕見的,甚至是空前的。這個獨特的現象,是值得關注、研究的。

    杜甫為什麼寫這麼多關於諸葛亮的詩歌,他作為“詩聖”、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為什麼這麼推崇諸葛亮,竟然用了“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這麼高的評價?

    原來,杜甫晚年主要是生活在成都市與四川省境內,而諸葛亮是蜀國皇帝劉備的軍師(立朝前)與丞相(立朝後)、百官之首、後主劉禪的輔佐大臣(有些像後來的“攝政王”),他一生的主要活動範圍也是在成都與四川全省內,他們倆在空間上有很多交集,而諸葛亮又是四川人民都最為推崇、名氣最大的歷史人物,甚至可以說是巴蜀大地的“保護神”,使得川地得到幾百年平安併成為“天府之國”、“魚米之鄉”,他功不可沒,杜甫自然就有很多歌頌他的篇章了。

    杜甫推崇諸葛亮,我覺得具體有三大原因,一是這兩位中華民族的偉人,一個“詩聖”一個“智聖”之間的惺惺相惜、非常欣賞,隔著幾百年遙相呼應、實現“對話”;

    二則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位“完人”之一,他是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其才學、人品、成就都是十全十美的,為了蜀國,為了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來,所以要回報劉備,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大公無私光明磊落,值得所有人推崇、敬重;

    三則諸葛亮一生成就卓著、叱吒風雲,幹了很多轟轟烈烈的大事,功成名就、萬眾擁戴;而杜甫晚年在成都卻窮困潦倒、一事無成,兀兀窮年、晚景淒涼,他難免不向往、仰慕諸葛亮的人生。

  • 8 # 集賢院居士

    古往今來,寫詩稱頌諸葛亮最多最好的詩人,他說第二沒人敢第一!

    自三國以後,一千八百年間,歷朝歷代的無數詩人留下了數不清的稱頌諸葛亮的詩篇。其中,詩聖杜甫現存詩集中,至少有二十多首是關於孔明的,堪稱詩人感懷諸葛亮之最。下面就挑選最著名的幾首和大家共賞。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頻煩 一作:頻繁)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詩一出,其他寫諸葛亮的所有詩篇都甘拜下風,相形見絀。頓時成為丞相贊詩的不二之選,千古傳頌,流行程度甚至趕超丞相自己的《出師表》。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詩聖在夔州(今重慶奉節)住過好幾年,正是三國時期劉備託孤的白帝城,靠近夷陵之戰的戰場。杜甫在諸葛亮八陣圖遺址憑弔後,寫下這首替諸葛亮無限惋惜的名篇。

    詠懷古蹟五首·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詩聖得有多崇拜丞相啊,孔明僅僅自比管仲樂毅而已,杜甫直接把諸葛亮和伊尹,呂尚相提並論,超越蕭何,曹參了。這個評價之高前所未有,已經無與倫比,空前絕後了。

    古柏行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崔嵬枝幹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

    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

    大廈如傾要樑棟,萬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翦伐誰能送?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宿鸞鳳。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古來材大難為用”一句,已經淋漓盡致了寫出了諸葛亮的遺憾根源,同時杜甫也暗示自己的命運和孔明同病相憐。

    諸葛廟

    久遊巴子國,屢入武侯祠。竹日斜虛寢,溪風滿薄帷。

    君臣當共濟,賢聖亦同時。翊戴歸先主,併吞更出師。

    蟲蛇穿畫壁,巫覡醉蛛絲。欻憶吟梁父,躬耕也未遲。

    杜甫在成都居住的時候,多次去武侯祠感懷諸葛亮。詩中表達了諸葛亮幸遇劉備,君聖臣賢堪稱萬世楷模的羨慕之情。

    武侯廟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寫出了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之情,將一生獻給蜀漢事業的偉大功業和奮鬥精神;也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讚歎之情和無法功成身退返故鄉的惋惜之情。

    詠懷古蹟五首·其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詩人稱頌了三國時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一體的親密關係,抒發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負難展的悲怨之情。

    夔州歌十絕句(其九)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

    干戈滿地客愁破,雲日如火炎天涼。

    詩聖反反覆覆的告訴世人,諸葛亮一代名相不可忘記啊。

  • 9 # 中孚鑑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杜甫是諸葛亮的終極粉絲。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很受後人推崇,更是忠臣的代表,可是最忠還是沒有統一天下,還是在天下動盪的時候死去。而諸葛亮所處的時代就是一個動盪的時代。

    杜甫生活在唐代,親眼看到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同時杜甫又是一個憂國憂民的人,可是他自己本身又不能左右天下。

    所以杜甫被稱為詩聖,和詩仙李白的詩不同,杜甫的詩大多多愁善感,想到當時天下,就會想到他的偶像諸葛亮來,寫的詩關於諸葛亮的就多了。

  • 10 # 大悔憶智周

    愚以為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杜甫在詩歌方面有著優良基因和家學淵源,他祖父杜審言是唐代近體詩奠基人之一,他認為“詩是吾家事”,杜甫家世代奉儒守官,以兼濟天下為己任,所以杜甫畢生苦吟憂國憂民與家族傳統分不開。杜甫尤其崇拜他的十三世的祖先——那個“杜預巴山見大旗”,率兵徵吳,最後完成三國統一併有著很多文化著作的文武雙全的杜預,他人生的抱負並非僅僅成為詩人,他有著很大的政治理想,他要像杜預一樣,為國為民立功,“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這樣,他當然對鞠躬盡瘁為國為民的諸葛亮充滿敬意,對諸葛亮“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遭際充滿同情,同時希望像諸葛亮一樣有機會一展胸中抱負和才華。

    杜甫寫有一些詩文,對當局的戰略戰術提出建議,後來證明他是很有軍事眼光的。他還寫詩歌頌五位中興名將,可見他關心時局,並非僅為了自我實現,最重要的是關心國家前途、人民的命運,他對於那些能夠讓百姓安居樂業的人充滿敬意。在這首詩的結尾,他高喊:“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什麼叫“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杜甫的志向,不是透過戰爭建功立業,而是希望用自己的才幹消滅戰爭!

    杜甫對歷史和戰爭的認識是非常高遠而深刻的,立足人本,繫心文明進步,這是多麼先鋒前衛的思想!到中晚唐,到宋朝,白居易、蘇東坡等詩人們才認識到杜甫的偉大,到今天,杜甫仍舊是解讀不盡。

    另外,杜甫並非腐儒,並非不食人間煙火,他以五十六歲多病之軀,還能不提韁繩,縱馬飛奔,並回憶起當年騎馬射箭,萬人驚駭的豪壯。在常常三餐不繼甚至最後全家五六天粒米未進的窮困人生中,他曾和窮人一道去官倉買陳米,他曾勞動人民一樣,在滿山積雪的冬天,穿著夏天的短衣,冒著嚴寒,去山裡撿橡實、挖黃獨(一種中藥)供家人充飢,他還會開荒種地,精耕細作。他到任何一個地方,和那些平民百姓、那些窮人關係親密融洽,他歡迎一個“無食無兒”的老婦到他堂前打棗,他搬走後還寫詩叮嚀入住的親戚不要妨礙這老婦前來打棗。他到手幾十畝果園可以轉手送給剛結識的朋友。

    人中龍鳳,惺惺相惜,諸葛亮的品質和才幹和遭際,讓杜甫引為同道,他怎麼不熱情歌頌同時感慨萬端?

    第二個原因就很明顯了,杜甫草堂在成都西郊,武侯祠在成都南郊,與諸葛亮心靈距離那麼近的杜甫,這點物理距離,等同於無。

    杜甫遭遇巨大的災患與痛苦,他的詩歌,卻歌詠的是友誼、親情、善良、忠誠、正直、堅毅、勇敢、創造、和平、仁愛這些人類精神文明的永恆價值。就像飽嘗窮苦之痛卻四十畝果園隨手送人,用行動而不是用詩句寫出“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爽一樣,杜甫是用行動而不是用詩句寫出“富貴於我如浮雲”的,他到人世來,不是來追求榮華富貴的,所以他把倒黴的諸葛亮引為同道——諸葛亮的獨子諸葛瞻,也如諸葛亮那般忠誠,在魏國大兵壓境的時候,竟然抱著必死的決心“埋足而戰”,死在戰場,諸葛亮時年19的孫子諸葛尚也衝入敵陣,英勇獻身!

    這是什麼榮華富貴!

    高傲到幾乎目空一切的橫眉冷對的魯迅說:“杜甫好像不是古人,好像還生活在我們堆裡似的。”

    魯迅還說:“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開啟百度學術,你會看到這樣的語句:

    “作為一個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有沒有第二個像杜甫這樣得到後代文學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一致的推崇和愛戴的呢?應該說,沒有。”

    是的,杜甫崇拜的先賢,不止於文學家,後代崇拜杜甫的,也不止於文學家。

    中華民族的聖人,杜甫和諸葛亮,可不是那麼好當的!

  • 11 # 長在北極的向日葵

    杜甫生活在盛唐轉衰的時期,早年為官鬱郁不得志,後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作為一個胸懷天下的愛國詩人,入川后當目睹了當年諸葛亮生活等遺蹟時不禁睹物思人,所以著名的蜀相誕生了。全詩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所以其他寫諸葛亮的詩也就應運而生了!

  • 12 # 聖學4

    這和杜甫個人理想及成長有關,杜甫出身中下級官員家庭從小受濃厚的儒家思想文化影響,諸葛亮恰恰是一個"標杆",也就是說諸葛亮是杜甫在政治上一生追求崇拜的偶像,和其在文化上追求崇拜的偶像李白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之猴王出世觀後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