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勿忘與銘記
-
2 # 大明668
秦朝滅亡給後世流下來太多教訓,比如沒有早立太子,繼位的皇帝能力威望都不足,以及制度上的不完善等等,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滅亡的主要原因,劉邦看得很清楚,就是天下諸侯,只要這些手握重兵的諸侯一天還存在,天下就不可能真正太平,上臺之後,定都咸陽,改了名字叫長安,長安故咸陽也!等到騰出手來,就開始拿諸侯開刀了,首先最近的就是南韓,南韓的國王是韓王韓信,不是兵神韓信,兵神韓信此時被遷移到楚國任楚王了,南韓距離咸陽最近,所以高皇帝就拿南韓開刀,逼的韓王信投奔匈奴,然後把南韓吞併,用中央政府治理,接下來依次動刀,比如燕國,楚國等等,到高皇帝晚年親自討伐英布回到自己的家鄉沛縣之時,已經英雄遲暮了,留下了大風歌,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年之後,魂魄尤歸故鄉也!到平定英布之亂,中央政府打壓地方諸侯取得了初步的成績,把異姓諸侯王殺的殺,滅的滅,把諸侯國的諸侯王全部換成了劉姓自己人,當時的長沙王番君吳芮是一個例外,唯一的一個異性諸侯王,主要是他沒什麼野心,懂得自保,而且威望低,長沙地少民窮,對中央夠不成威脅,旁邊又有楚王劉交牽制他,稱為唯一善終的諸侯王。漢承秦制,高皇帝撥亂世反之正,功最高,故稱高皇帝
-
3 # 佰莉影視社群
第一個問題,長沙王吳丙封地在今天的湖南境內,遠離中央,人口稀少,對中央構不成威脅,再者也是中央與南越的緩衝地帶。所以殺了吳丙得不償失。
第二個:首先要糾正一下你這個問題,實際上並不是項羽逼迫劉邦議和的,而是項羽迫於形勢不得不與劉邦議和。當時的形勢項羽已經被逼的走投無路了,我看梳理一下當時的形勢:當時韓信已經攻下齊國並消滅前來增援的龍且。直接的威脅到彭城(齊國是今日的山東,彭城是今天的徐州,而項羽一直在河南一帶與劉邦拉鋸。從今天的地圖上可以看到山東離徐州近在咫尺。)而趙國燕國等黃河以北的諸侯皆被韓信攻滅。梁地彭越不斷地騷擾楚國後方,導致項羽大軍糧草時斷時續。九江王英布早已反叛項羽歸順劉邦一方。漢將灌嬰靳歙二人率領漢軍騎兵,在楚國腹地江淮一帶破楚將項聲、郯公,斬殺薛公,佔領彭城,俘虜楚柱國項佗。
綜上所述,鴻溝議和之前,項羽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都城都被灌嬰佔領了,(這也是為什麼項羽議和之後沒有往彭城方向撤退而是去往江東方向,因為當時只有江東還在項羽手裡)所以項羽不得不低頭議和。而劉邦之所以同意議和是因為還沒有說服韓信彭越等人共同出兵包圍項羽。
遙想戲下分封時項羽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地盤是當時中國最富饒的彭梁九郡。不過四年時間便已四面楚歌。
-
4 # 耳食記
漢五年(前203年),劉邦即皇帝位,此後他當即分封了吳芮、韓信、彭越、韓王信、英布、臧荼、張敖七個異姓王:
漢王三讓,不得已,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皇帝曰義帝無後,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趙王敖皆如故。後來燕王臧荼反叛,劉邦帶兵平定後,改立盧綰為燕王:
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將擊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盧綰為燕王。燕王盧綰,加上前面那七個,就是劉邦所分封的八個異姓王。此後,這八個異姓王有七個先後或被廢、或被誅、或逃往異族。
漢六年,有人告發楚王韓信意圖謀反,劉邦採用陳平之計,偽遊雲夢,擒抓了韓信,貶封為淮陰侯;
漢七年,匈奴進攻韓王信,韓王信上書求救,反遭朝廷責讓,韓王信害怕被誅,於是投降了匈奴;
漢九年,因趙國國相貫高意圖謀刺劉邦之事事發,趙王張敖被廢,貶封為宣平侯;
漢十一年春,呂后殺淮陰侯韓信,夷三族;夏,梁王彭越被告謀反,被擒,本來是判遷徙蜀地,但旋即被呂后所殺,夷三族。秋,淮南王英布反。
漢十二年,英布兵敗被殺;是年,燕王盧綰被人告發謀反,劉邦派遣樊噲、周勃帶兵討伐,盧綰與部下逃往塞外,本欲向劉邦謝罪,聽聞劉邦病逝,遁入匈奴。
這樣,八去其七,只剩一個沒有威脅且身兼南方蠻夷首領身份的長沙王吳芮。
這八個異姓王裡面,臧荼、英布、張耳(張敖之父)、吳芮都是項羽早前已然分封的,漢朝建立後或原封不動,或加以改封,不過是對既定事實的一種承認;韓信、韓王信、彭越這三人則是因為在楚漢戰爭時立下了很大的軍功,早已被劉邦許諾封王或者事實上已經為王。只有盧綰是漢朝建立後新封的諸侯王。
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劉邦誅殺異姓王,其實不過是楚漢戰爭的一個延續。而我們知道,楚漢戰爭其實可以看作是戰國時代的一個延續。
從始皇滅六國、建郡縣,到天下大亂,不過十多年時間。如此短的時間,就想完全把一個延續了千年的舊的社會秩序(分封制)加以改變,這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項羽身為六國舊貴族,在滅秦後決不會變成另一個秦始皇。看看他所建立的政治秩序:以懷王為義帝,比之為“周天子”,主持分封十八位諸侯,不在關中稱王,而是在自己家鄉、也是原來項氏封地的彭城稱王,稱“西楚”,自號“霸王”,這個“霸”字正是“春秋五霸”的“霸”,為諸侯之長。所以項羽要做的其實是齊桓公、晉文公,想要恢復的還是春秋戰國時代那種舊秩序。
隨後的楚漢爭雄,也並非單單楚國與漢國的兩國相爭,而是把當時所有諸侯國捲入的另一個“戰國”。
隨著最後劉邦的勝出,他作為平民出身,身上沒有歷史包袱,很自然也很合理地選擇了“漢承秦制”,成為“皇帝”。既然做了“皇帝”,選擇了中央集權,那天下那些擁有獨立的軍政財政的諸侯國,自然天然地站在了“皇帝”的對立面。那對這些諸侯王的或廢或殺,也是中央政權一個必然的選擇。
當然,鑑於秦朝崩潰之速,劉邦也不敢再次照搬始皇那麼激進的政策,把天下全部改為郡縣,而是折中了一下,採用“郡國並行”。至於這些新立的“國”,對於要求集權的中央政權來說,當然還是封給皇帝的自家子弟更安全一點。(即便如此,後來還是有“七國之亂”,可見分封與郡縣之間存在著那種天然的對立性。)
後一個問題,項羽逼迫劉邦議和,說的大約是“鴻溝約定”?
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議定後項羽把俘獲的劉邦父母、妻子和孩子還給了劉邦:
項王歸漢王父母妻子。題中的“逼迫”所指的是這個嗎?
這時是漢四年(前202年),已是楚漢戰爭後期了。當時項羽被圍困滎陽孤城,糧道、後路都被切斷,大將龍且被殺,老家西楚國被漢軍南北包抄,已是強弩之末。面對這種不利局面,項羽只好向劉邦求和,用劉邦的家人換取了這份兩邊都當成廢紙的鴻溝約定,以得緩衝時間。
立約後,雙方都沒當回事,項羽沒有照著約定東歸彭城,而是趁機帶著殘兵南逃陽夏;劉邦假惺惺地“欲西歸”,在張良、陳平“養虎遺患”的勸說下,隨即帶兵追擊項羽,最後在垓下一戰功成,終得江山定鼎。
-
5 # 趣觀歷史
謝邀。這個問題所指的八大異姓王乃是齊王(後改封楚王)韓信、韓王信、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分封這些異姓王的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聯合各方勢力共同對付項羽,而在項羽被解決之後,這些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劉邦為鞏固權勢,才決定剷除這些手握兵權的異姓王。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劉邦並非殺了七個異姓王,只殺了六個,趙王張耳早逝,其子也只是被降為列侯,沒有被處死。
▲漢高祖劉邦劇照具體說來,楚王韓信先是被貶為淮陰侯,接著被設計殺害;韓王信遭到猜忌,投降匈奴,後來被漢將柴武斬殺;彭越、英布、臧荼因謀反被殺掉;趙王張耳早逝,其子張敖承襲趙王爵位後卻受牽連入獄,被降為列侯;盧綰叛亂,身死匈奴。可以說,整整八位異姓王中只有長沙王吳芮一人得以倖免。那麼,吳芮究竟為何沒有被劉邦剷除呢?
▲後燕王盧綰劇照吳芮乃是吳王夫差後裔,也是秦漢交替時期的百越部落領袖。當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的訊息傳遍大江南北時,吳芮率先響應,起兵反秦。秦朝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大分諸侯,吳芮被封為衡山王,建都於邾(今湖北黃岡縣西北),其女婿英布則被封為九江王。接受冊封后,吳芮前往封地居住,就藩不久便在洞庭湖一帶巡視時,偶然結識了劉邦的謀臣張良併成為好友。在其勸導下,吳芮改為擁護劉邦。楚漢爭霸時,為爭取吳芮的支援,劉邦將其改封為長沙王。
▲留侯張良畫像雖然長沙比吳芮之前的封地面積大,但更為偏遠,遠離中原,吳芮的很多部下都在抱怨,卻不知這恰恰是吳芮的幸運之處。其他異姓王所封領土,多為天下要地,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已經稱帝的劉邦自然不會允許這些異姓王存在,在將其逐一剷除後,漢廷便將封地收回進行直接管轄,而吳芮的封地過於偏遠,加之人口稀少,不僅對中原朝廷構不成任何威脅,反而能夠幫助漢朝守衛南疆,防禦南越的入侵,這比起朝廷直接管轄能減少許多成本。
其次則是吳芮幾乎無兵權可言。相比於其他手握重兵的異姓王,長沙王吳芮所擁有的少量兵力對大漢根本不構成任何威脅。況且在劉邦陸續剷除其他異姓王之後,吳芮就識時務地將手中為數不多的兵力上交一半給劉邦,以表忠心。失去兵權後,吳芮雖然號稱長沙王,看起來位高權重,但其實就是一個虛職,實際管轄的地區極小。此外,長沙王吳芮體弱多病,常年臥床不起,參加起義前便時常生病。在沙場廝殺幾年後,吳芮的病情加重,就藩長沙後更是一日不如一日,幾近油盡燈枯。在劉邦看來,吳芮這個病秧子既然活不了多久,而且長沙國的兵力又對朝廷構不成威脅,索性讓其善終,給自己博個好名聲。
▲長沙王吳芮塑像當然,劉邦之所以能夠容忍吳芮,還在於他原則性強、立場堅定,時刻同朝廷保持一致。在其女婿英布造反之時,吳芮並沒有響應其號召,也沒有出兵支援。平定英布叛亂後,劉邦評價吳芮道:“長沙王忠,其定著令。”在其他異姓王身死後,長沙王吳芮以“白馬之盟”為名,主動將大部分領地讓與劉邦子嗣,並將手中僅剩的精銳部隊悉數送給劉邦堂兄——荊王劉賈。為求自保,吳芮甚至上書請求收回自己的領地與封號,讓自己告老還鄉,當個平民百姓。如此識時務的諸侯,沒有哪個皇帝不喜歡,因此劉邦從此便不再懷疑吳芮,還賞賜了他大量金銀財寶,讓其得以善終,長沙王的爵位傳承五代後,才因吳氏無嗣而被漢文帝收回。
參考文獻:
《漢書·吳芮傳》
回覆列表
才用分封制其實也是漢高祖的無奈之舉七位異姓王為漢帝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了維護漢帝國前期的政權穩定但分封的土地過於龐大異性王有封地軍政權威脅到了最高統治者對國家的統治 有了非劉姓王天下共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