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雖然現在的普魯士並不屬於德國,基本在波蘭境內。

    原先普魯士這塊土地並不是德華人的地盤,13世紀條頓騎士團佔領了普魯士,普魯士從此被條頓騎士團統治,經過數百年的時間,德意志民族逐漸同化了原先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古普魯士人。

    但是即便是這樣,當時在條頓騎士團統治下的普魯士依然還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雖然他名義上受教皇節制。

    普魯士經過數百年的風波,先是被波蘭和立陶宛揍得割地賠款,成為波蘭附庸。後來發奮圖強,先是切斷了與羅馬梵蒂岡的聯絡,後來改組條頓騎士團,建立普魯士公國。1660年波蘭和瑞典的戰爭失敗,波蘭從曾經的無賴強國變成任人宰割的國家,普魯士公爵腓特烈威廉,乘機把普魯士從波蘭脫離出來。正式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1701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

    普魯士建國後,曾經崛起了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普魯士轉型為軍事國家,擊敗奧地利,透過戰爭和購買的方法不斷拓展領土和強大自己。成為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

    但是好景不長,拿破崙的出現讓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體驗了一把法華人的恐怖,幾仗下來,普魯士割地16萬平方公里,賠款1.3億法郎。

    後來拿破崙由盛轉衰,普魯士乘機發展壯大,在和奧地利的爭奪中,取得了大部分德意志邦國的支援,後來威廉一世登基,俾斯麥擔任首長,這兩位聯合,普魯士不斷壯大,普奧戰爭中普魯士擊敗奧地利,使其退出德意志,後來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德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登基,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

  • 2 # 青年維也納

    普魯士和德國的關係要分階段看,

    從1226年到1466年之間,普魯士的騎士團國家是一個由直屬教皇和皇帝的騎士團統治的波蘭特殊領地。

    從1446年到1525年騎士團國家是波蘭王國的領土,騎士團是波蘭國王的封臣。

    1525年到1660年之間普魯士是一個由霍亨索倫家族統治的波蘭公國。

    1660年到1701年普魯士是一個由霍亨索倫家族統治的獨立的大公國。

    1701年到1918年之間普魯士是一個由霍亨索倫王朝統治的獨立的王國。

    1918年到1932年7月20日普魯士是魏瑪共和國之內的一個擁有獨立政府的共和國。

    1932年到1933年之間普魯士是一個由魏瑪共和國任命的特派員統治的共和國。

    1933年到1945年之間普魯士納粹德國統治的領土。

    1945年到1947年盟軍正式廢除普魯士國家、政府和機構之間是普魯士前途未卜的一年多。

    (1701年加冕宣告的是一個新國家的誕生而不是德意志國家的誕生,普魯士王國是一個全新的國家,它只是透過國王兼任勃蘭登堡選侯的方式和德意志帝國聯絡起來一起,如此而已)

    縱觀普魯士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普魯士和波蘭有關的歷史是從1226年騎士團來到普魯士到1660年波蘭國王解除普魯士對王室的封臣義務之間434年的歷史。而從1660年普魯士成為歐洲獨立國家到1867年普魯士王國加入北德意志聯邦之間的207年間,普魯士都是歐洲的一個主權國家,普魯士公爵也好普魯士國王也好它和德意志帝國之間的關係都是因為公爵或者國王兼任勃蘭登堡選帝侯帶來的。這和漢諾威選帝侯兼任英國國王實際上沒有兩樣。神聖羅馬帝國之內的國王自古以來只有一位那就是波希米亞國王,其他的國王都是以兼任帝國諸侯的形式成為帝國成員的。從1867年到1947盟軍廢除普魯士政府和國家之間的80年,普魯士和德意志在一定程度上結合在了一起。但是其中1867年到1918年之間,普魯士都保持著自己強大的獨立性,普魯士的制度並沒有因為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佈而作出任何修改,帝國宰相如果不兼任普魯士總理也不能對普魯士內政進行干預。普魯士之加入德意志國家實際上是分階段的。1867到1918年之間,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

    (對腓特烈大帝來說德意志只是一片有利可圖的領土,但他更喜歡波蘭,因為風險小收益高)

    之間是平行的關係。1918-1932年之間普魯士共和國和魏瑪的德意志國家之間的交集就多多了,而且普魯士共和國承認了魏瑪德意志國家的中央政府身份,在德意志帝國時期是不承認的。普魯士共和國承認了魏瑪德意志國家有權對普魯士的領土、制度進行調整的權利。也正因為如此才給了1932年7月20日巴本發動取消普魯士政府的政變的機會。而普魯士政府既沒有用手中的八萬名警察進行抵抗,也沒有組織反對德意志國家的抗議活動,僅僅滿足於向聯邦法院提出控告。此後是普魯士消亡的歷史,前部分它因為納粹的統一運動而消亡於德意志國家,比如赫赫有名的蓋世太保本來是普魯士國家秘密警察,但是隨著納粹的統一運動,蓋世太保被“帝國內政部”接管。普魯士和德意志各邦一樣被納粹併入德意志國家。最後階段是1945年到1947年之間盟軍徹底廢除了普魯士國家的政府和機構,普魯士歸於消亡。

    (1932年7月20日的總統特別法已經取消了獨立的普魯士政府)

    綜上所述,在普魯士從1226年到1947年之間721年的歷史上,它作為波蘭的組成部分的歷史長達434年,作為獨立國家的歷史長達207年,不同程度的加入德意志國家的歷史只從1867年到1947年之間的81年,之所以是81年不是因為我不會算數,而是因為1848年到1849年之間普魯士王國整體加入了德意志邦聯。很多人並不清楚這一點,1815年的德意志邦聯並沒有具體宣佈成員國的哪一部分屬於德意志邦聯而哪一部分不算,但是之後頒佈的《邦聯戰爭法》把奧地利帝國的非德意志部分,普魯士王國的波蘭部分都劃在了德意志邦聯之外,所以普魯士王國的普魯士領土都沒有加入德意志邦聯。1848年革命期間腓特烈-威廉四世國王宣佈成立新的德意志聯邦,這時候普魯士是以整體加入聯邦的。但是對此奧地利的施瓦岑貝格首相宣佈在法蘭克福重新召開舊邦聯會議,而普魯士無力抗拒只能重新參加。所以普魯士加入德意志邦聯的歷史只有短短的一年。

    (今天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建立在1848年的黑紅金三色旗所象徵的民主和多元文化基礎上的和野蠻的普魯士毫不相干,喜歡普魯士可以去俄羅斯找嘛,俄羅斯繼承了柯尼斯堡和普魯士的專制主義傳統)

    所以普魯士在他的絕大部分歷史上是作為波蘭國家的一部分存在的,只在短短的81年裡是德國的一部分,雖然它和德意志帝國保持著緊密的聯絡,但事實上從法理上說普魯士並不是德國的一部分。現代德國也不是從普魯士王國發展而來的,這一點從國旗上就可以看的很清楚,德意志帝國是黑白紅三色旗,就是普魯士的黑白色國旗與漢薩同盟的紅色相結合。但1918年的魏瑪共和國和二戰後建立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都沒有選擇黑白紅三色旗,而是選擇了1848年德意志國民會議的黑紅金三色旗。今天民主多元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建立在1848年德意志國民會議的自由主義基礎上的文明國家。跟野蠻愚昧的普魯士國家毫不相干,說什麼普魯士是德國的前身完全是一廂情願自欺欺人。

  • 3 # 貞觀防務

    普魯士,通常指的是1525-1701年之間的普魯士公國。普魯士在短短兩百年內崛起,並統一了周邊很多小國建立起了近代德國。併成為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現在你拿一張歐洲地圖去找普魯士這個地方那麼很明顯是找不到了。因為普魯士在二戰結束之後就遭到了同盟國的徹底清算,連毛都不剩一根了。

    普魯士最初的建立很有傳奇色彩。公元1187年,聖城耶路撒冷被薩拉丁攻克,顏面無存的教皇不得不組織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去收復聖地。英,法,神聖羅馬帝國三國組成的聯軍浩浩蕩蕩奔著耶路撒冷去了。

    紅鬍子腓特烈,也就是巴巴羅薩也在其統治的今天的德國境內招募了一批貴族騎士參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還沒和阿拉伯人打起來,巴巴羅薩就在一次游泳的時候給淹死了。主帥出師未捷身先死,還沒見死的如此窩囊之人。這批德國騎士也不好意思回國,就在中東地區飄著,待了幾十年。於是他們成立了條頓騎士團,成員被要求既有修士的虔誠和犧牲精神,又要繼承騎士職業的砍人技術和軍事修養。

    在大多數軍事力量還是有組織無紀律的中世紀,這樣一支力量自然不容小覷,沒多久就有人請他們當僱傭軍。公元13世紀中葉,條頓騎士團受僱於波蘭的康拉德公爵,去征服普魯士地區,然後條頓騎士團乾淨利索的完成了任務,流浪許久的騎士們深感此處水草豐美離德國老家又近,就在普魯士地區定居了。原本屬於東歐的普魯士地區就在條頓騎士團的影響下德意志化了。

    也就是說普魯士實際上是先有軍,後有國,是一支國家的軍隊。這也就為後來希特勒鼓吹:“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找到了歷史依據。

    在第二任普魯士國王弗雷德里希二世在位時期,普魯士軍隊人數20萬人,佔總人口的9.4%。

  • 4 # 歷史有知社

    德國也即德意志,而在德國統一之前,德國大文豪--歌德,曾痛苦地說道:我們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可以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德意志),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就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這樣問,答案是:這裡是普魯士!

    同時代的德國詩人席勒,也從心底發出吶喊:德意志?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說得更為直接:有一個德意志民族的說法,“純系是一個神話”,而“德意志”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而已。

    那麼,德意志這稱謂又是從何而來呢?在古德語中,德意志(diot)是指“人民”的意思。最早見於公元8世紀,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日耳曼部落。公元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查理,查爾斯),在羅馬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曼也獲得了一個響亮的名號--“查理曼大帝”。

    843年,查理曼的三位孫子,將帝國一分為三,即東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而“皇帝”的稱號由查理曼大帝的長孫--中法蘭克國王洛泰爾一世承襲。而洛泰爾一世去世之後,中法蘭克王國又一分為三,即義大利王國、洛泰爾王國、勃艮第王國,勢力大為削弱。

    900年前後,東法蘭克王國的地方勢力崛起。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奧托大帝),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而成為天主教世界的世俗最高統治者。東法蘭克王國改名為羅馬帝國。此即,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的開端,13世紀後改稱為“神聖羅馬帝國”,15世紀以後又定名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因而,德意志的地理疆域,基本上就是以日耳曼人為主體的神聖羅馬帝國疆域。其疆域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德國、奧地利、捷克、瑞士、義大利北部及荷蘭、比利時等地、

    而德國的普魯士起源,則要追溯到以德意志人為主體的條頓騎士團(歐洲中世紀的三大騎士團之一)。早期的普魯士人,並不屬於日耳曼人,更不在德意志境內。普魯士位於波蘭的東北方(今天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附近,即歷史上的東普魯士),其民族與現今波羅的海三國更為接近,同屬波羅的語族。

    13世紀初,波蘭的康拉德公爵企圖向北方擴張,結果幾番被當地的普魯士人打敗。波蘭不但沒能擴張領地,反而被普魯士人攻佔了一部分。康拉德公爵極為惱怒,最終與條頓騎士團簽訂條約,承諾只要條頓騎士團征服庫爾蘭地區(即東普魯士),即將該片地區永遠相贈。

    最終,條頓騎士團不負眾望,征服了庫爾蘭地區的普魯士人。自此,條頓騎士團便在波羅的海地區紮下了根,又經五十多年的血腥征服,成為了波羅的海地區的一個強大政權--騎士團國。隨著德意志人的日益增多,當地的普魯士人,也被迫漸漸地日耳曼化。而騎士團國,在法律上仍屬波蘭,並不屬於德意志。

    而條頓騎士團的第37任大團長(掌權者)阿爾布雷希特,為德意志的勃蘭登堡藩侯--腓特烈二世(霍亨索倫家族)第三子。阿爾布雷希特想使條頓騎士團擺脫波蘭的控制,而將條頓騎士團變成自己家族的世襲公國(騎士團名義上直屬羅馬教廷,但事實上又為波蘭附庸。而依天主教的教規,騎士團成員不得成婚)。最終,阿爾布雷希特在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的幫助之下,使條頓騎士團該為路德宗新教,成立了普魯士公國,而阿爾布雷希特自立為公爵。

    1618年,普魯士公國因無子嗣繼承,改由霍亨索倫家族的長支--勃蘭登堡公國兼任,而成立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共主聯邦,如英格蘭與蘇格蘭)。此後,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又在大選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的一系列武力征服下,擴大了公國的實力與版圖,並迫使波蘭放棄對普魯士公國的宗主權。

    1688年,大選侯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嗣位,致力於謀取國王的頭銜。最終,透過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利益交換,而獲准可以國王的頭銜,但不能在德意志境內(根據神聖羅馬帝國的法律,在帝國內除了由皇帝兼任的德意志國王及波希米亞國王外,不能有別的國王)。因而,腓特烈三世只得在不屬於德意志的普魯士公國稱王。1701年,腓特烈三世在普魯士的首都--柯尼斯堡,加冕為王,並改稱為腓特烈一世。自此,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也便改為了普魯士王國。

    最終,普魯士透過三次統一戰爭,先後分別擊敗了丹麥、奧地利與法國。於1871年,實現了德國的統一(小德意志)。普魯士國王也加冕稱帝,改稱德意志帝國,而該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

  • 5 # 成都地產逍遙君

    普魯士這個名詞最初是一支波羅的海異教徒民族的稱呼,在條頓騎士團的基督化征服後,征服者採用了被征服服者的名字。

    他們居住的地區也開始用起普魯士的稱呼,以魏克塞爾河為界分為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

    1226年,在《裡米尼金璽詔書》得授權下,條頓騎士團從神羅皇帝腓特烈二世手裡獲得了對普魯士的合法統治權。

    1466年,戰敗的條頓騎士團和波蘭簽訂了《第二次託倫條約》,國家喪失了獨立性,承認波蘭為宗主國,西普魯士地區被割給了波蘭,而東普魯士地區也淪為了波蘭分封的采邑。

    1525年,最後一任大團長利用宗教改革的機會,解散騎士團國家並且自立為世俗化的普魯士公爵。而這位公爵——阿爾布雷希特·馮·勃蘭登堡·安斯巴赫,他正是來自於霍恩佐倫家族。

    而我們通常作為國家所認識的那個普魯士,和霍恩佐倫家族密切相關的普魯士,則是得益於上面提到的那位首任普魯士公爵,在他之後,普魯士領地和勃蘭登堡領地的兩個霍恩佐倫家族的不同支系開始合併,並最終在1618年,這兩塊領地落入了同一位霍恩佐倫家族統治者的手上,勃蘭登堡選侯約翰·西吉斯蒙德同時被承認為普魯士公爵。

    在有著“大選侯”美譽的腓特烈威廉的努力下,普魯士於1660年擺脫波蘭的宗主權,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1701年,獨立自主的普魯士公國升級為王國,勃蘭登堡選侯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給自己戴上了王冠,從此成為了普魯士國王。

    後來的歷史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在經歷了腓特烈大帝時代,拿破崙時代之後,普魯士最終在1871年統一了德意志各邦國。從此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普魯士不過是德國的一部分,它代表不了整個德國。

    而在這之前,一直到1806年還有個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所以德國也不是光指普魯士。

    而在普魯士最終建立現代的德國後,普魯士的一些精神文化遺留了下來,但其本身的領導地位和獨立性質卻正在慢慢地被德意志民族國家吞噬。1918年,普魯士的君主政體被廢除,1920年普魯士的陸軍被併入魏瑪共和國的國防軍,1932年,普魯士邦的政府被共和國中央政府廢除。

    很多人過分解讀了普魯士的“軍國主義”,甚至將納粹德國的惡行一股腦全歸結到了普魯士頭上。

    實際上,普魯士鍛煉出的強大陸軍只是一柄利劍,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利劍。只不過這柄利劍是被希特勒使用了而已。

    結合當時普魯士作為歐洲五強末席,和領土支離破碎,被眾多強權包圍的地理劣勢,擴充軍隊其實也無可厚非,況且18,19世紀的歐洲強權,大家心裡是什麼東西彼此都清楚。

    普魯士的軍事傳統是以加入政黨為恥的,軍隊也無法決定政治的走向,軍隊是隻能聽命於政府的決策的。而事實上,在二戰前軍方還設法極力勸阻發動戰爭。

    普魯士的精神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都是寬容大度的,和希特勒截然相反,普魯士是一個現代氣息十分濃厚的法治國家,提倡理性與獨立思考,不然哪來康德和黑格爾這樣的大哲學家呢。而希特勒卻是盲目讓民眾服從元首,讓民眾的思考能力被狂熱的民族情緒矇蔽。

    分析德國建國後的外交特點,俾斯麥為代表的普魯士利益看重者是極力維護和平的局勢,避免發動戰爭的,而最終卻因為德國飛速上升的國力和民族情緒而不得不讓步,變成一個咄咄逼人要求重新分配殖民地利益的帝國。

    兩次世界大戰,與其說是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傑作,倒不如說是被扭曲狂熱化的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傑作更確切一些。

    而到了今天,普魯士精神中好的一面——嚴謹,忠誠,服從,自律得到了繼承,壞的一面——好戰和反動也得到了反思。所以,普魯士,正如其國旗一樣,不是隻有黑的一面。

  • 6 # 羅西小南多

    德意志在當時是一朵奇葩,是散的不能再散的碎沙,其實你是可以感覺到的,德國的《格林童話》裡為何有那麼多王子、公主?背景就是多時幾百個,少時也幾十個的德意志諸邦。而普魯士是其中比較大的一個邦,其實普魯士最初並不屬於德意志,是由條頓騎士團統治逐漸將普魯士日耳曼化,進而加入德意志諸邦大家庭中,至於普魯士怎麼在德意志諸邦中地位變的顯要,則至少追溯到腓特烈大帝的爺爺輩或更早,那時普魯士已有大選帝侯的資格,即可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入場券。這個是很難得的哦!後來,普魯士成為公國,到腓特烈大帝的父親時,經過他的徵兵制和普魯士軍事化,普魯士的人口雖在歐洲排10名開外,但軍事實力已排名第四,但在德意志還是屈居老二的位置,老大自然是奧地利,就是那個哈布斯堡王朝的大本營,常年把持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位置。

    普魯士到了具有非凡能力的腓特烈大帝時進一步實力增強,經過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和七年戰爭,普魯士已於英、法、奧、俄處於同等地位。在德意志諸邦裡地位非常顯耀,被認為是統一德意志的種子選手。

  • 7 # 使用者4182730882190

    日爾曼人是很優秀的普魯士是日爾曼人分出來的德意志是普魯士國王分裂岀來三種人三代裂變岀來的國王,祖宗祖宗的祖宗。歐洲人種也特別多

  • 8 # 我沒忘記home

    普魯士指的是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從中世紀一直延續到一戰結束前,是德意志統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從法理上來說,普魯士並不屬於德意志,因為其本身不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疆界範圍內,只是因為勃蘭登堡選侯與普魯士公國合併而成為普魯士王國,而普魯士王國主導實現了小德意志地區的統一。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自己為“羅馬人皇帝”時,常稱“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通訊中稱“德意志”,而在帝國內高等貴族也稱為“德意志諸侯”,其他歐洲大多數國家則叫他們為“日耳曼”。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統領著崛起之前(800年)便已經存在的東法蘭克獨立君主制小國,在拿破崙的霸權之下,日耳曼民族主義開始在這一地區盛行,將“德意志”稱作一個國家的說法也開始浮現。

    附圖,普魯士王國(深紅色)領土最大範圍

    普魯士——條頓騎士團時期

    中世紀早期的普魯士是蠻荒之地,居民為古普魯士人,使用波羅的語族的普魯士語,與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屬於同一種族。12世紀時,德意志人開始進入波羅的海東岸地區。從13世紀開始,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地區發動為時近200年的東征運動,普魯士成為條頓騎士團的地盤,這一時期普魯士人逐漸同化於德意志人,普魯士語也逐漸消失。

    條頓騎士團統治下的普魯士地區名義上屬於教皇領地,但教皇只有名義上的宗主權。15世紀時,條頓騎士團和波蘭-立陶宛聯邦因為歷史、領土與經濟問題發生戰爭,騎士團最終戰敗併成為波蘭的附庸國。

    附圖,條頓騎士團於1300年極盛時的勢力範圍

    勃蘭登堡時期

    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族的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在這期間騎士團完成世俗化並建立普魯士公國,阿爾布雷希特自任普魯士公爵,是臣服於波蘭之下的世俗君主。1618年,後繼無人的普魯士公國由勃蘭登堡選帝侯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霍亨索倫家族)繼承,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由此建立。這也為霍亨索倫王朝日後發展奠定基礎。

    1655年的第二次北方戰爭(瑞典-波蘭戰爭)後,波蘭失去了對普魯士的宗主權,勃蘭登堡完全擁有東普魯士。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神聖羅馬帝國為了換取普魯士的支援,於1701年將普魯士公國升為普魯士王國,腓特烈一世稱為普魯士國王。此處的普魯士也正是在狹義的普魯士地區的含義上形成的普魯士王國這一廣義上的含義。自此,普魯士作為一個王國才正式存在,並從此展開普魯士王國兩百多年的擴張史。

    由於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專制傳統,普魯士的軍隊向來以紀律嚴明、教育質素高而聞名於世,因此普魯士王國在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中逐步強大。在三次瓜分波蘭以及拿破崙戰爭後,普魯士被國際社會正式承認為歐洲列強之一(雖然是敬陪末座),它在德意志的領導權也和奧地利相差無幾(去除奧地利的傳統權威、實際上普魯士的影響力已經超過奧地利)。

    普魯士統一德國

    1834年,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建立德意志關稅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的全部德意志邦國加入該同盟,普魯士與奧地利的爭奪越發激烈。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使得維持了將近五十年的俄奧聯盟瓦解,而拿破崙三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也特別敵視奧地利,於是普魯士有了一個可以自由揮灑的國際空間。

    俾斯麥擔任首相後立即著手策劃德意志統一大業,他主張建立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魯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後在普丹戰爭中擊敗丹麥和在普奧戰爭中擊敗奧地利,並在1870年領導德意志諸邦擊敗法國,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週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登基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以普魯士王國為基礎的德意志帝國正式成立。

    附圖,俾斯麥

    普魯士的消失

    德意志帝國是放大了的普魯士,普魯士國王兼任德意志帝國皇帝,普魯士首相兼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同時各邦國享有內政和財政的自治,但將外交、軍事(巴伐利亞除外)、海關等權力交給德意志帝國中央政府。普魯士歷史從此併入德意志帝國曆史。

    一戰結束後,德皇和普魯士貴族勢力遭受重創,但普魯士仍然是德國境內第一大邦,普魯士貴族仍有巨大的影響力以及資產。近代以來普魯士的精神習慣和傳統影響了整個德意志,所以二戰中同盟國達成共識:普魯士是德國軍國主義的發源地、德國軍官團和容克貴族的大本營,是德國專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須予以消滅。

    附圖,現在德國在普魯士王國舊邊界內的邦(綠色表示)

    1947年2月25日,同盟國對德軍事管制最高委員會頒佈法案第46號,宣佈以普魯士為名的國家正式滅亡並不獲承認。原普魯士邦領土則分別被併入波蘭和蘇聯,以及英、法、美、蘇四國佔領區,地理意義上成建制的普魯士不復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嶽麓書院最長的對聯及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