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審之於己 譭譽聽之於人 得失安之於數 陟嶽麓峰頭 朗月清風 太極悠然可會
君親恩何以酬 民物命何以立 聖賢道何以傳 登赫曦臺上 衡雲湘水 斯文定有攸歸
講堂裡的對聯有很多,而這幅對聯吸引眾多遊客駐足的原因有三,其一,這副對聯是書院為數眾多的對聯裡最長的一副對聯,書院大部分的對聯都是因其名句和典故化用經典而出名,而這副對聯卻因為它自身的字數而吸引遊客。全聯總共六十六字,遠遠超過書院其他對聯的字數。
除了字數尤其多之外,另外這副對聯出自誰人之手更是驚人不已,透過《嶽麓書院志》我們瞭解到,這幅對聯是書院請戴時期的山長曠敏本先生所撰,雖然現今的這副對聯並非是其本人的真跡,但是 1983年由 顏家龍教授補書重刻的這副對聯還是猶見當年其獨特的意義。
對於一副對聯的價值的判斷,並非僅僅是它的出處和字數多少,更重要的是對聯自身所包含的意義和對後人的啟發。這幅最長的對聯無疑是對對聯價值判斷標準的最好詮釋。其實,經過個人的人生經歷,我們可以看出這副對聯是對每個人人生的寫照和鞭策。
這是一副頗具教育意義的對聯,上聯講的是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包括對大是大非的判斷準則﹑對旁人之言的處理方法﹑對生命中的得失的態度,所以上聯可以理解為:大是大非要靠自己來判斷,不能為人所左右;別人的抵毀和讚譽之言就由別人去說吧,不必過於放在心上;生命中的得與失﹑幸運或不幸都不得不聽任命運的安排,不可強求;當你為這些問題所困擾時,不妨登上嶽麓山,去感受一下浩浩朗月和絲絲清風,那麼天地萬物之的道理就會悠然可知了,因而個人榮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這是一種多麼曠達的心胸和坦然的心態,也許只有古人才會做到如此。
下聯講的是處世方面的一些方法準則,包括如何報答國家的培育之恩﹑父母的養育之恩;如何使自己統治的一方老百姓生活的更好;如何繼承和傳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和傳統。所以下聯我們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得意官場的時候,該想想國家的培育之恩﹑父母的養育之恩如何來報答;所統治的一方老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該如何把握;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和傳統該如何繼承和傳播,當這些問題沒有解決的時候,可以登上赫曦臺,感受那衡雲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這幅對聯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倫理道德準則,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清代教育者培養人才方面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們對於人生問題的反省和探究。
另外,這副對聯也可以理解為個人在仕途中得意和失意之時的為人處世態度,它教導書院的子弟以及後人該如何正確的走好傳統的讀書人仕途中遇到的順境和逆境。所以,至今我們在這幅對聯面前依然那麼虔誠,它歷經歷史的風雨變幻和事實的論證,依然為人所欣賞和嚮往。
是非審之於己 譭譽聽之於人 得失安之於數 陟嶽麓峰頭 朗月清風 太極悠然可會
君親恩何以酬 民物命何以立 聖賢道何以傳 登赫曦臺上 衡雲湘水 斯文定有攸歸
講堂裡的對聯有很多,而這幅對聯吸引眾多遊客駐足的原因有三,其一,這副對聯是書院為數眾多的對聯裡最長的一副對聯,書院大部分的對聯都是因其名句和典故化用經典而出名,而這副對聯卻因為它自身的字數而吸引遊客。全聯總共六十六字,遠遠超過書院其他對聯的字數。
除了字數尤其多之外,另外這副對聯出自誰人之手更是驚人不已,透過《嶽麓書院志》我們瞭解到,這幅對聯是書院請戴時期的山長曠敏本先生所撰,雖然現今的這副對聯並非是其本人的真跡,但是 1983年由 顏家龍教授補書重刻的這副對聯還是猶見當年其獨特的意義。
對於一副對聯的價值的判斷,並非僅僅是它的出處和字數多少,更重要的是對聯自身所包含的意義和對後人的啟發。這幅最長的對聯無疑是對對聯價值判斷標準的最好詮釋。其實,經過個人的人生經歷,我們可以看出這副對聯是對每個人人生的寫照和鞭策。
這是一副頗具教育意義的對聯,上聯講的是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包括對大是大非的判斷準則﹑對旁人之言的處理方法﹑對生命中的得失的態度,所以上聯可以理解為:大是大非要靠自己來判斷,不能為人所左右;別人的抵毀和讚譽之言就由別人去說吧,不必過於放在心上;生命中的得與失﹑幸運或不幸都不得不聽任命運的安排,不可強求;當你為這些問題所困擾時,不妨登上嶽麓山,去感受一下浩浩朗月和絲絲清風,那麼天地萬物之的道理就會悠然可知了,因而個人榮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這是一種多麼曠達的心胸和坦然的心態,也許只有古人才會做到如此。
下聯講的是處世方面的一些方法準則,包括如何報答國家的培育之恩﹑父母的養育之恩;如何使自己統治的一方老百姓生活的更好;如何繼承和傳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和傳統。所以下聯我們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得意官場的時候,該想想國家的培育之恩﹑父母的養育之恩如何來報答;所統治的一方老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該如何把握;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和傳統該如何繼承和傳播,當這些問題沒有解決的時候,可以登上赫曦臺,感受那衡雲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這幅對聯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倫理道德準則,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清代教育者培養人才方面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們對於人生問題的反省和探究。
另外,這副對聯也可以理解為個人在仕途中得意和失意之時的為人處世態度,它教導書院的子弟以及後人該如何正確的走好傳統的讀書人仕途中遇到的順境和逆境。所以,至今我們在這幅對聯面前依然那麼虔誠,它歷經歷史的風雨變幻和事實的論證,依然為人所欣賞和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