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sir讀書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好學的狀態是什麼?孔子的解釋就是如此:對物質的訴求很低,吃不飽,沒關係;住不舒服,沒關係。而且做事情要勤快,說話要很小心;會主動接近正道並以此來修正自己的行為。這樣的人才算是好學的人。

    因此判斷是不是好學,或者養成好學的習慣,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這三方面是層進的。

    首先是對物質需求的寡淡。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對物質需求態度的白描手法。

    食與居,是人類必不可少的基本的物質需求,這樣的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對於好學的君子來說,態度就是有口吃就行了,有地兒住就可以了,不追求吃喝要達到滿足的程度,不追求居所達到舒適的程度。

    活在世間的人,慾望多樣,有些慾望需要引導和培養,有些慾望是自發的。所謂物慾橫流,慾望如流水,你不把更低的地方堵嚴實,水就不會漲到較高的地方去。和學習上的慾望相比,對物質的慾望層次相對較低,它更容易引發人們對物質的奢求。

    因此,只有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物質上的寡淡,才能將慾望轉而向學習。

    其實,當一個人從學習中真正得到樂趣時,對物質的慾望也會逐步降低。因為透過學習得到的滿足感要比物質提高得到的滿足,更高階、更持久。這是因為:物質被滿足,帶來的是強烈和廣泛的物質慾望,並由此帶來更大的不滿足。如今的淘寶購物根本停不下來,就是類似心態。而學習後得到知識,也會有對知識不足的感受,和逐漸強烈的求知慾望,而這種慾望,就是學習的進步動力。

    其實,在言行在有所控制。做事要“敏”,講話要“慎”。

    做事情敏,指的是對需要做的事要敏銳,這樣才會有意識主動去做;還指做事情要敏捷,動作要快,做事不要拖拉,乾淨利落。講話則要慎重,能不講的就不講,能少講的就少講,講前要想明白再講。

    順便說一下做與說的關係,不做就不要說,《論語》裡曾說: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這就描述了說和做的關係。做不到的不要說;還沒有做的不要說;就是想做還沒有做或者還沒有做成的,也不要說。

    最後,要說的是明辨是非。

    好學,自然所學業的物件也應當是能學好、學對、學正確的事情。怎麼才能學好學對呢呢?我想起俗話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就有道”,就是要儘量接近、靠近有道人和有道事,接近就能對照自己,做到修正自己不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而學壞,個人再努力和勤奮,也不能算是好學。

    總之,無論是判斷好學與否,還是培養學生的好學精神,都要從這三個維度去考量:即好學的動力、好學的方法和好學的目標。

  • 2 # 水煮周易

    《論語》認為,好學是怎樣一種狀態?

    這個問題確實值得研究一下。

    在《論語》中有多個章節講到好學。那麼,“好學”是怎樣一種狀態呢?

    比如:

    《學而》章中說: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這一段話的意思很多解釋都是沒說清楚的。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它說:

    君子假如遇到不應該吃的情況,就算很餓也不會吃飽;遇到不應該安居停留的地方,就不會去享受那種安定。君子會對環境和遇到的情況(包括事情),敏銳地做出是否符合“道”的要求的判斷,而小心謹慎地說話,以最接近“道”的要求做出正確的選擇、採取正確的行動。這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對這一段話的理解,一定要抓住“就有道而正焉”。該該食、該不該行、該不該說,惟一判斷或選擇的標準就是是否符合道的要求。孔子把於此做出正確判斷的過程,視為學習;如果堅持這樣的學習,又能做出判斷,就是“好學”。

    可見,孔子所言好學,是把握標準、審時度勢、正確言行;是一種在具體的情境中的鍛鍊或實踐。

    《雍也》章中說: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這一章,孔子透過評價顏回的學習品質,間接指出什麼樣的狀態是好學。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哪一個最為好學呢?

    孔子說:顏回是很好學的。他不對別人發火,犯過的錯誤從來不會再犯,可惜的是他早死了。他死之後,我就沒聽說有誰好學了。

    不遷怒,不二過,即為好學。遷怒,是指把自己的怒氣或對某人的怒氣發洩到另一個人身上。不遷怒,確實是一種比較好的個修養。怒氣的產生或源於自身有錯,或源於環境因素的不當,但顏回都不對遷怒他人,說明他善於尋找自己的過失,善於反躬自省。這個過程當然也可算是一種學習。至於“不二過”,這確實是有很強的自律能力的。

    《子張》章中說: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每天都知道他還有哪些東西沒學到,從而努力去學;每月都不會有忘掉了已經學得的知識能力。這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小結:孔子所謂好,一是看重學習的目的或目標,就是要“有道而正”;二是要在具體的環境或情境中去學習,在不同的狀態下去應變,去鍛鍊成長;三是要強化自身修養,反躬自省為上;第四就是善於發現自已不足並加經彌補,保持學習成果。

    這裡,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朝聞道夕死可也,這些講學習方法和態度,其實在其中了。

  • 3 # 大夢16

    《論語》認為,學習應該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則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習之前,應該守“孝”“悌”,交往時“謹”,“信”“親仁”“愛眾”

    即在交往之時誠實守信而又寡言少語,親近仁人,愛護眾人。這家庭生活中與社交生活中的規範做到之後,有餘力再學習。

    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認為,好學者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並不高,而是敏言慎行,不斷的接近有道之士以匡正自己,就可說是好學了。

    3.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學習好像追逐什麼,生怕趕不上,趕上還怕丟失了。

    這三句,講述了好學的態度,學習應該以德為先,在自己的德行足夠之後再進行學習。好學之士應該是不注重物質的,而是不斷的匡正自己。學習沒有盡頭,若不學習就如同失去什麼。如此,方可稱為好學。

  • 4 # 是我非我

    我不滿意下面的幾個回答,片面的見字解表意。

    論語中的好學,好念四聲,不能只簡單的理解努力,勤奮怎麼簡單。

    孔子思想中好學的好,不只是種態度和行為,更是所謂君子的本質,對道理對事物對知識的本能渴求,好 的字意,就是君子這顆大樹的根,不停的去扎深去吸取營養來讓自己不斷的提高成長,好比嬰兒出生就知道吸吮母乳,這樣的自發的主動的學習,才是好學。它不是為了達到什麼,是君子的本能。

  • 5 # 山堅海闊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與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己。

    孔子的好學很顯然是指對書的學習,儒家六藝,射和御吃不飽是不行的。是一種安貧樂道的精神。這種精神好不好,我認為不好。因為孔子的理想是學而優則仕,以後是要管理天下的。如果你對經濟不懂,如何富民?民沒吃的了是要造反的。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孔子對炎黃文化的理解是有問題的。修身是修的本事,包括學書,也包括實踐。孔子的修身完全是脫離實踐的背書,那麼你如何治理大夫的家諸侯的國,周天子的天下?

  • 6 # 黎平的口語化短文

    所謂的學習就是發現和探索事物的真相,【論語】關於“好學”的意思是說:不要把學習當做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得不完成,而應該把學習當做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而然的事情去做。【論語】強調學習的自覺性和學習的那種享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主角叫蕭逸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