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貴陽陳律師

    有人說,三歲以前都是碎片化記憶,等到三歲之後,大腦發育有了一個全面上升期,所以會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

  • 2 # 咕媽育兒百科

    在嬰幼兒階段,腦部的結構還沒有成型,關於長期記憶的海馬體和杏仁核還處在發育過程中。我們儲存長期記憶的載體(杏仁核、海馬體)還處在快速的變化,而且功能不夠完善。我們關於記憶機制的腦部各個區域之間的連線,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早期的連線可能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就被破壞了,記憶因此也喪失了。

    所以三歲前我們的記憶是消失的。

  • 3 # 辣眼睛的大腦斧

    為什麼我們失去了自己作為嬰兒時的記憶?為什麼連一個當時三歲的孩子都能銘記在心的事,在若干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也無法準確回憶起來?

    很久以來,諸如此類的疑問一直困擾著人們,這就是“嬰兒期失憶(Infantile Amnesia)”。《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也許能夠解釋這種奇特的記憶現象。

    這篇旨在研究齧齒動物的論文提出了一個假說,它認為嬰孩時期的年輕大腦中會不斷地形成全新的細胞,這擾亂了大腦中儲存記憶的區域的正常運作。

    大腦構造新生細胞這一機理貫穿了哺乳動物的一生,這一過程被稱為“神經生成(Neurogenesis)”。而包括人類在內的一些物種在嬰孩時期,神經元的生成速度非常快。這一現象在腦部海馬體(Hippocampus)中尤為明顯。而海馬體正是負責大腦的學習和記憶工作的區域。

    很多時候,神經生成的發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並提升記憶力。但這篇論文指出,在當大腦中神經生成的速率過高時,它的利即轉化為弊——以極快的速度產生新生神經元的後果就是“排擠”掉儲存著記憶的舊的神經元,最終增加了失去這些記憶的頻率,也致使了嬰兒期失憶的發生。

    在大腦的海馬體中的新生神經元 (白色部分)

    科學家們是這樣驗證這一發現的:首先,他們給不同的動物灌輸記憶,這種記憶將某一地點與一次輕微電擊關聯在一起。隨後他們調整了物件的神經生成速率,並觀察和記錄下這一調整對物件記憶力的影響。

    實驗人員連續數週給成年小鼠使用轉輪或藥物,這一行為可以促進神經生成的發生。該條件下的小鼠記憶力明顯衰退。而相比之下被延緩神經生成現象發生的小鼠能更好地儲存被預先灌輸的關聯記憶。這一實驗同時也向實驗人員提供了能夠有效控制並防止嬰兒期失憶發生的方法。

    實驗人員同時也對另外兩種齧齒動物進行了測試對比:豚鼠,和一種被稱為“八齒鼠(Degu)”的智利動物。這兩個物種都比成年小鼠更加成熟,且成年豚鼠和八齒鼠神經發生的頻率較低。事實證明,它們通常都不會經歷嬰兒期失憶。但當實驗人員強制增加神經發生的頻率後,他們同樣無法保持記憶。

    嬰兒期失憶其實也不是一件壞事

    多年來,心理文學文壇之上湧現了許多種關於嬰兒期失憶的猜想假設,例如將其歸結為對於語言技能和情感發展的缺乏。(弗洛伊德曾認為,嬰兒期失憶的發生是大腦為了幫助鎮壓關於童年創傷的記憶,但這種說法如今並非主流。)

    哥倫比亞大學細胞生成研究者 Mazen Kheirbek 說“這個新假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解釋和機理。”。但是 Kheirbek 指出,嬰兒期失憶不一定在於新生神經元本身,而可能是新神經元帶來的學習機制阻礙了舊了記憶。“或許遺忘是為了幫助我們去學習新的東西”。他這麼說道。“這麼看來,這裡得有一個折衷,即是保留舊記憶的代價是放棄新記憶。”

    記憶的缺失,無論是對於稚童還是成年人都不一定是個壞的事情。“對於記憶來說,遺忘算得上是件重要的事,”Paul Frankland 說。他是多倫多醫院的神經生物學家,同時也是這項研究的領導者。“只有擺脫大腦中堆積的垃圾,才能記住重要的畫面和事件。”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全部實驗都是對齧齒動物進行的,所以嚴格地說,上述論述和假說也是建立在齧齒動物的基礎之上的。但鑑於人與齧齒動物的哺乳動物大腦相似性,該現象和假說同樣適用於人類。

    等寶寶三歲之後就可以培養他學習的興趣啦,我兒子也是這個時候開始認的字,一開始用了各種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沒想到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不要擔心手機對眼睛不好,裡面能設定學習時間,培養用眼習慣。你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挺不錯的,我兒子用了1年多了,認字比其他小朋友多。他特別喜歡,還經常要給本寶媽講故事,暖心。

  • 4 # 小林子啦啦啦

    有人說,孩子在3歲的時候,記憶會發生一場大轉變,就像被按下了清除鍵一樣,失去之前的所有記憶。

    孩子遺忘3歲前的記憶

    去年正月的時候,王姐家的孩子剛熟悉走路,就在小區門口的轉彎處摔了一跤。當時正趕上冬天積雪,路上都是冰,小孩子走路本就不太穩,一個寸勁兒就滑倒了。

    可能是這一跤確實摔得挺疼,以後每次再路過小區大門,孩子走路的姿勢都格外小心翼翼。

    讓大家驚訝的是,直到春天冰雪消融,路上的積雪早都已經融化乾淨了,這孩子經過大門口的時候還是特別小心,那姿勢跟在冰面上走路一個樣。

    王姐開玩笑說:“我家大寶記性真好,上回在這摔了以後,每次走到這都可小心了。”

    一轉眼過去了大半年,又是深冬,今年的冬天比去年冷很多,路面上的冰結了一層又一層。

    關於路滑摔跤的記憶

    前天在電梯遇到王姐,說起孩子摔跤的事,王姐又好氣又好笑:“這臭小子,今年擱那兒又摔了!我問他去年摔跤的事,人家可好,全忘了!”

    小區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孩子小時候一直記憶深刻的某件事,突然有一天發現,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

    記憶的區分

    人們會忘記某一個特定年齡之前所發生過的事情,這種現象被叫做嬰兒期遺忘。要搞清楚為什麼會遺忘,得先從不同的記憶形式說起。

    根據長短不同的記憶儲存時間,我們可以把記憶劃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感覺記憶的記憶時長只有1秒鐘,短時記憶最長可以達到幾分鐘,而長時記憶,是可以長達幾月、甚至很多年的。

    記憶的遺忘

    我們會遺忘一件事情,主要有以下三種可能:

    壓根就沒記住記住了,但沒過多久就遺忘了牢牢記住了,但是埋藏在大腦裡,回憶不起來小嬰兒可能會忘記了曾經在大門口摔了一跤,但是他不會突然忘記,本來已經學會的走路和說話。

    學會了走路就再也不會忘

    “在大門口摔了一跤”是一件已經發生的事情,在寶寶的記憶中屬於外顯記憶,是可以被提取,可以透過回憶描述出來的,摔跤後長達幾個月,寶寶都能夠清楚描繪這件事。

    “走路和說話”是循序漸進的,是屬於學習型的長期事情,會深深刻在寶寶的頭腦中,被叫做內隱記憶。雖然無法具體描述,無法提取出來,但是不會被輕易遺忘。

    我們能夠遺忘的事情,一般都儲存在外顯記憶裡面,是一件具體的事或物,也可能是一個人。

    為什麼嬰兒時期全忘了?

    關於人們為什麼會遺忘嬰兒期的事情,有很多可能的猜測。有一種假說認為嬰兒和我們有不同的語言系統,聽起來也是非常可愛了。

    ◆ 嬰兒語

    有這樣一種可能,據說小嬰兒是有自己的語言的,在學習母語之前,一直是在用嬰兒語來定義周邊的事物,儲存成記憶。

    而3歲左右剛好是寶寶能夠熟練掌握母語的分水嶺,過了3歲以後就不再使用自己的嬰兒語,轉用母語來記錄和分析,之前的記憶就無法被提取了。

    摔倒的兩種記憶方式

    在寶寶剛學習母語的時候,嬰兒語和母語兩種語言都有在使用,還可以依稀記得之前用嬰兒語儲存過的事情。

    等到完全使用母語之後,嬰兒語儲存的記憶就無法提取了。就好比儲存了“cat”,但是沒有翻譯器,也就無法提取出“貓咪”的意思。

    ◆ 神經元的更替

    從神經發育的角度來說,在寶寶處於嬰兒時期的時候,神經系統的發育速度非常快。

    而神經元中新長出的突觸會不斷替代之前的突觸,漸漸以壓倒性優勢佔領記憶神經,實現一個新老更替的過程,也就忘記了以前的記憶。

    內隱記憶

    有研究發現,滿3個月的嬰兒,就具備了和成人相同的內隱記憶,內隱記憶在3個月齡以後,就不再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水漲船高了。這個內隱記憶的發育分界線,是3月齡,並不是3歲齡。

    寶寶在嬰兒時期所經歷的事情,雖然會被幾乎全部忘記,無法提取,但是它們依然隱藏在寶寶的記憶當中,潛移默化影響著寶寶未來的性格和認知。

    在愛與呵護下成長

    爸媽也許會感到難過,原來與寶寶一同度過的前3年,每一件有趣的、感動的、幸福的小事,寶寶未來都會全部忘記,就像記憶被切了一刀一樣,拋棄了之前的經歷。

    但是我們發現,在人生的初期得到爸爸媽媽細心照顧的寶寶們,在後來的性格形成當中,會更加體貼、善良。這是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內隱記憶)裡,這個世界是溫暖、充滿愛的。

    而那些在嬰兒時期沒有被好好照顧的,被冷落、不被尊重的寶寶,後期所形成的人格也傾向於負面的性格。他們可能是自卑的,是暴躁的,會對周圍的事物有一定的牴觸心理。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5 # 始鐘潤澤

    記憶存於何處?

    我想至少得有個物理結構。

    而我們身體在7歲的時候基本會把剛出生時的身體細胞全部更換一遍。這樣幼時不怎麼重複經歷的事就會被代謝掉。

    這樣說來,如果不是帶孩子做題有癮,真的沒有必要從3歲就開始死記硬背小學知識。

    到頭來知識沒記住,對學習的厭煩情緒、對自己學習能力的懷疑缺完好地儲存了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士階層是怎樣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