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跑步的漏斗

    學術下移的第一階段,只是由周王室下移諸侯公室,尚未徹底擺脫官守學術的格局,還沒有引起當時學術文化和教育的突變。春秋後期到戰國時期,學術下移進入突破性的第二階段,“禮下於庶人”,學術文化從王室公侯徹底解放出來,為士階層所掌握、推廣和發展。在春秋戰國時期波瀾壯闊的文化變遷中,士階層既充當“學術下移”的先鋒,又是百家之學興盛繁榮的社會基礎。“士”原是西周奴隸主貴族中最低的等級,他們沒有豐厚的家產,但卻受過“六藝”的良好教育,他們有的依靠武藝充當軍隊的下級軍官,有的依靠知識作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之際,由於奴隸制度的逐步瓦解,士原來的地位也被動搖,他們失去了“食田”和原來的職守。《論語·微子》記載當時魯國一批宮廷樂官流散四方的情況說:“大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罄襄入於海。”這些喪失世襲特權、流入平民階層計程車,不得不重新尋找自己的社會位置,有的參加政治活動,投靠新的主人,謀得一官半職;有的憑藉六藝知識興辦學校,成為私學的教師。在齊國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管仲,便是由貴族沒落為土,在“貧困”的情況下投靠齊桓公的。齊國在春秋時期最早選士用士,齊桓公採用“三選”之法,主張“匹夫有善,可得而舉之”,他養“遊士八十人”(《國語·齊語》),充分利用士的智慧和才謀,成為春秋的第一個霸主。參政從政,這是春秋時期士階層謀求出路的一條途徑。另一方面,一些經過“六藝”薰陶計程車,則利用自己的知識,聚眾講學,成為一代名師,他們直接推動了官府學術下移和私家學術的興起。孔子就是這批人物中的傑出代表。他生活於春秋後期,祖先本是宋國貴族,曾祖父因避難,從宋國逃到魯國定居,至孔子的父親孔紇,已沒落為士階層,孔子自稱“吾少也賤”(《論語·子罕》)。他雖然沒有資格進入官學,卻到處尋師求教,通曉了詩、書、禮、樂等一整套文化知識,在私學——包括私家學術和私人教育這兩個方面作出了非凡的貢獻。他三十歲左右開始講學,中途雖然也尋找機會參加政治活動,但卻不甚得志,六十多歲以後專力從事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成為春秋時期偉大的學者和教育家。春秋後期,士階層中興辦私學的人不止孔子一個,例如當時鄭國的鄧析,據說他“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非十二子》),他寫了一本叫《竹刑》的法律書,專門教人“學訟”。還有魯國的少正卯,他和孔子一樣在魯國辦學,由於博學善辯,曾多次把孔子的學生吸引過去,以至於“孔子之門,三盈三虛”。進入戰國時期以後,中國奴隸制逐步向封建制過渡,隨著社會生產關係的變革,士階層獲得了新的發展。在列強紛爭的形勢下,各國諸侯從鞏固自己政治權力的需要出發,紛紛“招賢納士”,養士之風形成高潮。當時的秦穆公、魏文侯、齊威王、齊宣王、梁惠王、燕昭王等國君,都曾廣招天下之士;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秦國的呂不韋等卿相,養士皆以千計。所謂“得士者昌,失士者亡”,說明當時社會輿論已經以“士”的聚散來衡量一國政治的得失興衰。特殊的歷史條件,為士階層的崛起開闢了廣闊的天地,他們思想解放,少有顧忌,敢於“說大人,則藐之”(《孟子·盡心下》),敢於公開表示“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畏彼哉!”(《孟子·公孫丑下》)養士用士制度,給士階層的智慧和才能提供了馳騁的機遇。於是“處士橫議”,學派蜂起,諸子之學驟興,他們代表不同階級和階層的思想傾向,闡發各派學說,既互相辯論,又互相補充,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大大推進了戰國時期學術文化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血壓低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