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我們來簡單聊兩句。
首先: “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躺地上哭”
對於一個兩歲半的孩子而言,這實在再正常不過的事兒。試想一下,做為成年人的我們,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兒,會怎麼樣呢?雖然不至於躺地上哭,但鬱悶、煩燥,甚至氣憤、悲傷,都可能有。只是成年人不能像小孩子那樣表達情緒罷了。其實如果能痛快兒地表達出來,可能反到好了。
這裡有兩層意思:
1、小屁孩兒眼裡的不順心的事兒,在成年人眼裡,根本不叫事兒。所以成年人會本能的去忽視孩子的情緒。當然,如果僅僅是忽視到還好了,更多的是去打擊、否定孩子的情緒,並強行要求孩子停止當下的情緒,甚至是立馬兒轉換成快樂的情緒。其實靜下心來想想,成年人都未必做得到,更何況是孩子呢?可我們就是天天這樣要求孩子的。 試想:你正鬱悶著了,別人告訴你:介有嘛大不了的!介都不叫事兒!鬱悶是不對的,是不好的情緒,你得高興! 你是不是特別想罵街?!
2、其實往深了想,為什麼我們不能允許孩子表達情緒呢?當然這裡的情緒是指“負面”情緒,不是活潑可愛積極外向不哭不鬧樂觀開朗這些情緒。因為咱們就沒有被允許過表達情緒呀!一有“負面”情緒就被鎮壓了,所以咱也不知道該如何讓孩子表達,甚至是幫助孩子表達,順利地讓情緒“流動”過身體。我們的經驗只有:被否定,被轉移! 所以當父母,是有很多功課需要學的。孩子,是來幫助父母成長的。
其次: “要東西不給也是一樣”
我很納悶這個“東西”是什麼。如果是刀,那毫無疑問,不能給。我們可以“溫柔又堅定”地告訴孩子:這不是玩具,所以不能給你,至少它現在跟你的年齡和能力是不匹配的。然後,如果孩子哭鬧,是應該被允許的。他提的要求已經被拒絕了,難道還不能傷心一下下麼?難道就因為他提的要求在當下是不合理的,傷心的權利就被剝奪了麼?就沒資格傷心了麼?
如果這個“東西”完全是可以給孩子的,那麼,為什麼不給呢?!等孩子哭了,再怪孩子哭?!或者等孩子哭了,再給?為什麼這個時候又可以給了呢?!
再次:” 有試過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讓她自己哭,可沒效果,她自己能哭一個小時也不停“
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敏銳的,越小的孩子,越是能洞察到大人的心靈深處。孩子沒有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了,而是被家長放任不管了:“你愛哭哭7,看你哭到什麼時候,哭累了自然就停了”。如果家長沒有限制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是出於這個原因,那麼孩子是完全可以感知到的!相反,如果家長這個時候抱著孩子,告訴TA:“你現在很難過是吧?看你哭得這麼傷心,媽媽理解你,媽媽陪著你”。又或者,只是抱著孩子,什麼都不說,只是抱著TA。
如果換做你,你想被父母以哪種方式對待?
最後:“ 不知道該如何糾正寶寶的壞習慣。事後有去和寶寶溝通,可她不接話,總是轉移話題”
如果你看了以上的文字,那麼現在我們知道了,這根本不是“寶寶的壞習慣”,寶寶是無辜的。寶寶只需要家長明確地、溫柔又堅定地跟孩子講話,寶寶需要被理解和接納。
至於事後溝通,其實吧,這麼小的孩子,都是活在“當下”的。當下的情緒沒有處理好,事後再溝通,對孩子而言,是理解不了的。TA還不是成年人,TA只是一個兩歲半的孩子啊!
其實,我看到了一個敢於表達自己情緒,又有主見,並積極地想獲得父母關注的孩子。祝好。
以上。
親,我們來簡單聊兩句。
首先: “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躺地上哭”
對於一個兩歲半的孩子而言,這實在再正常不過的事兒。試想一下,做為成年人的我們,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兒,會怎麼樣呢?雖然不至於躺地上哭,但鬱悶、煩燥,甚至氣憤、悲傷,都可能有。只是成年人不能像小孩子那樣表達情緒罷了。其實如果能痛快兒地表達出來,可能反到好了。
這裡有兩層意思:
1、小屁孩兒眼裡的不順心的事兒,在成年人眼裡,根本不叫事兒。所以成年人會本能的去忽視孩子的情緒。當然,如果僅僅是忽視到還好了,更多的是去打擊、否定孩子的情緒,並強行要求孩子停止當下的情緒,甚至是立馬兒轉換成快樂的情緒。其實靜下心來想想,成年人都未必做得到,更何況是孩子呢?可我們就是天天這樣要求孩子的。 試想:你正鬱悶著了,別人告訴你:介有嘛大不了的!介都不叫事兒!鬱悶是不對的,是不好的情緒,你得高興! 你是不是特別想罵街?!
2、其實往深了想,為什麼我們不能允許孩子表達情緒呢?當然這裡的情緒是指“負面”情緒,不是活潑可愛積極外向不哭不鬧樂觀開朗這些情緒。因為咱們就沒有被允許過表達情緒呀!一有“負面”情緒就被鎮壓了,所以咱也不知道該如何讓孩子表達,甚至是幫助孩子表達,順利地讓情緒“流動”過身體。我們的經驗只有:被否定,被轉移! 所以當父母,是有很多功課需要學的。孩子,是來幫助父母成長的。
其次: “要東西不給也是一樣”
我很納悶這個“東西”是什麼。如果是刀,那毫無疑問,不能給。我們可以“溫柔又堅定”地告訴孩子:這不是玩具,所以不能給你,至少它現在跟你的年齡和能力是不匹配的。然後,如果孩子哭鬧,是應該被允許的。他提的要求已經被拒絕了,難道還不能傷心一下下麼?難道就因為他提的要求在當下是不合理的,傷心的權利就被剝奪了麼?就沒資格傷心了麼?
如果這個“東西”完全是可以給孩子的,那麼,為什麼不給呢?!等孩子哭了,再怪孩子哭?!或者等孩子哭了,再給?為什麼這個時候又可以給了呢?!
再次:” 有試過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讓她自己哭,可沒效果,她自己能哭一個小時也不停“
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敏銳的,越小的孩子,越是能洞察到大人的心靈深處。孩子沒有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了,而是被家長放任不管了:“你愛哭哭7,看你哭到什麼時候,哭累了自然就停了”。如果家長沒有限制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是出於這個原因,那麼孩子是完全可以感知到的!相反,如果家長這個時候抱著孩子,告訴TA:“你現在很難過是吧?看你哭得這麼傷心,媽媽理解你,媽媽陪著你”。又或者,只是抱著孩子,什麼都不說,只是抱著TA。
如果換做你,你想被父母以哪種方式對待?
最後:“ 不知道該如何糾正寶寶的壞習慣。事後有去和寶寶溝通,可她不接話,總是轉移話題”
如果你看了以上的文字,那麼現在我們知道了,這根本不是“寶寶的壞習慣”,寶寶是無辜的。寶寶只需要家長明確地、溫柔又堅定地跟孩子講話,寶寶需要被理解和接納。
至於事後溝通,其實吧,這麼小的孩子,都是活在“當下”的。當下的情緒沒有處理好,事後再溝通,對孩子而言,是理解不了的。TA還不是成年人,TA只是一個兩歲半的孩子啊!
其實,我看到了一個敢於表達自己情緒,又有主見,並積極地想獲得父母關注的孩子。祝好。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