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心理
-
2 # bigbig111
正是因為沒有堅持下去而放棄的人多了,才有了「半途而廢」這個詞。
首先,沒什麼不好意思的,是人就會半途而廢。不要因為這個而全盤否定自己。
其次,不要覺得人「只有提高自制力才能堅持下去」這一條路,實際上大多數時候我們還需要外在的一些條件來幫助我們堅持。
比如,降低你的目標難度。想堅持每天都練俯臥撐。一開始別定「每天做100個」這種高目標。否則,第一天也許你勉強做到了,可是第二天你就會退縮。因為你感到「很難做到」,於是就放棄了。
想減肥,可是朋友間聚餐時怎麼辦?很容易吃超量。
參加聚餐前,提前吃一些低熱量的食物,把胃填滿,聚餐時就沒那麼餓以至於多吃了。
最後,不要因為自己沒堅持住,進而否定自己這個人的全部,「我果然是很沒用」「我太沒毅力了」「我可能天生就是這樣」。
你要認識到,人都會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這是寫在我們基因裡的。別總想著為什麼沒堅持下去,而是多想想怎麼才能讓自己堅持下去。
-
3 # 將身兒來至在
把我的文章複製來:
因為那不是你真正想做的事,舉個那個啥的例子:和夢中情人敦倫的時候,我相信大家(無論男女)都絕對不會半途而廢,除非是生理問題。咳咳。
其他人能夠很有定力不愛半途而廢,多半是養成了好習慣。我原來認識一個人,別的地方都很正常,看似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是很有自制力和定力,計劃好的事情絕對不會拖延,幹什麼都不是三分鐘熱度,甚至上廁所都是高效率完成。問他怎麼做到的,他說家裡都是這樣的,一直保持這樣習慣了。這就是家裡教得好,從小養成的好習慣。
所以養成做事堅持的習慣是很有必要的(愛半途而廢的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把半途而廢、做事不堅定給養成了習慣),但是作為愛半途而廢的人,想不半途而廢地養成習慣是很難的,所以還需要自我疏理,端正態度。
上面說了,愛半途而廢的原因是因為那些事情並不是自己想幹的,然後把半途而廢養成了習慣。如果是類似敦倫(非常文化人的名詞)這樣的事,就不會半途而廢,但是要做的事不可能都是同房這樣的。
所以要調節和梳理一下,先找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目標(大到理想,小到今晚的飯菜),無論什麼領域,只要不違法且讓你有興趣,就去做這種事。
比如:我想吃飯(目標),外面買的不喜歡,害怕不衛生。想吃就要自己做,要跑去買菜、挑菜、補充調味料,來回跑很麻煩,還要摘菜洗菜切菜炒菜放鹽放醋放糖放醬油放十三香熗鍋下菜翻菜翻鍋等收汁刷鍋刷碗刷盤子,好麻煩。
但是我必須得幹,調節情緒梳理邏輯,因為不做這些就不能吃上飯,我做這些雖然看似是我不想做的,但是它們其實都是為了我實現目標(吃到飯)而服務的,這樣想就有動力做下去了。
同理,別的事也用這樣的套路來梳理,就有動力堅持下去了。想想,這件事一放棄,目標就實現不了,明明再堅持一下就能做到了,現在半途而廢任誰都會覺得可惜。知道這是為了想做的事情而服務的,就會堅持下來。然後一直做這樣的事就會養成做事堅持下來的習慣了,也會對做別的事情有好處。
-
4 # 冬日暖陽124086398
做事總是半途而廢的人是什麼心態?其實我真的見到過這種型別的人,並且與其共過事。
做事總是半途而廢,這種人,事無定式,思維混亂,大腦中沒有明確的目標,有時把某件事情做到一半或快成功之時,突然覺得有件事情比這個更重要,於是立馬改弦易轍,重打鑼鼓另開張,幹起別的事情。
這種人吃不得半點虧,總怕別人把好處佔了,於是疑心重重,當看到別人在幹什麼時,自己也去試著幹,擔心別人乾的說不定就是什麼有利益的事,自己若是不幹豈不吃虧?當幹到一定時候,發現不是他原來想的那樣,於是,採取放棄的辦法,另謀他路。這樣一來二往,時間賠進去了,精力也賠進去了,甚至經濟也賠了進去。到頭來什麼事情也沒有幹成,反而是越虧越多。這種人,既不能正視自己,也不能正視他人。惶惶不可終日,經常盯著別人,生怕有什麼好事因一時疏忽而失去了機會,有時夜晚睡不著覺。所以這種人最終是一事無成,總是半途而廢。
回覆列表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欲有大成,必有其夢;欲登高峰,必忍其痛。一個人若是做事總是半途而廢,在我看來似乎是不去承其重,不能有其夢,無法忍其痛。
何為承其重?我以為就是要意識到責任。意識到責任等同於意識到自己是自我、命運、生命中的困阻和感受的創造者。個體構建了自己和自己的世界,也因此為此負責,這個認識是令人驚恐的洞察。在薩特看來,個體本身是創造者,這就是他說“人就是要成為上帝存在的意義”。當個體覺查到自己做的事情是要面對作決定、孤獨、自主的活動,就會產生無根感焦慮,這焦慮讓個體避之唯恐不及。那麼,當我們無法面對我們所擔負的這種責任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只有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