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漢字見大歷史

    從字形比較方折來看,應該是甲骨文,但其實是「甲骨文、金文、簡牘文字」的大混雜。

    上面每個字都認識,但不知道這個寫字作者,裝神弄鬼,到底想寫什麼。我想他是用「字形相近、意義相近」或者「同音字」代替古文字中沒有的字。

    但是「通假」要約定俗成,如果隨便「通假」,神仙都不認得。

    為了避免讀者說:別人沒寫錯,只是我不認得,我每一個字都與出土文獻上的字對照,看我又沒有說錯。

    --------------------------------

    上聯

    宋·葉夢得·《應天長》

    但是他的上聯寫的是:取好是,千點雲夆,半高星色

    「最」字出現很晚,始見於篆文:

    所以作者用字形相近的甲骨文「取」代替,甲骨文「取」字從「耳」從「又」,同時他也寫成左「又」右「耳」,古文字本來位置不固定,這樣寫也可以。

    但是,我就是不明白,怎麼能用「取」來代替「最」?實在搞不懂!

    所以,從這個字來看,要搞懂作者的腦回路,確實是很難的。

    ----------------------------------------------------

    「好」字從古至今都沒有什麼變化,從「女」從「子」:

    --------------------------------------------------------------

    甲骨文沒有「是」,「是」始見於金文,從「早」從「止」,作者用的金文的「是」:

    -----------------------------------------------------

    「千點雲」比較簡單好認,我就不多說了。

    --------------------------------------------------------

    「峰」用的是初文「夆」,與甲骨文字形對照:

    -----------------------------------------------------------------------

    「半高」也比較好認,「高」通「篙」,說得過去:

    「半」字小學生都能認出來,就不說了,與「高」的甲骨文字形對照:

    ------------------------------------------------------------------------------

    最後兩個字按道理是「澄綠」,如果寫成甲骨文,可以寫成初文「登入」,是毫無問題的,「古無捲舌音」,「登入」和「澄綠」上古音是一樣。

    這裡我就實在看不懂,為什麼他寫成「星色」兩個字,我只能解釋成「生色」,因為「生色」為「綠」:

    與甲骨文的「星」對照:

    作者可能是將「星」和「生」高混淆了,還是用「星」通「生」?

    但是甲骨文有「生」字,為什麼不直接用?

    古文字中「色」跟「印」字幾乎同形,從「爪」從「卩」:

    引自《字源》,頁799

    這裡我認為是個「色」字,與一些古文字「色」對照:

    聯絡上下文,我只能釋讀成「生色」也即「綠色」,其他的可能性是:

    「星印」通「晶瑩」?因為古文中「星」可以通「晶」,「印」通「瑩」?

    這兩個字還可以釋讀成「星色」。

    下聯

    下聯是:曼要得?一䘳寺思?十里每化?

    (不知道怎麼斷句,所以用問號代替)

    第一個字是甲骨文「曼」的寫法,與甲骨文對照:

    古文字的「曼」可以通「邁」「勉」「蔑」「慢」等等,我猜測這裡通「快慢」之「慢」。

    --------------------------------------------

    第二個字,唯一不怎麼確定的一個字。

    聯絡上下文我只能釋成「要」字,我把我的思路說一下:

    這個字唯一確定的部件是「女」部:

    上面的部件可以是「㠯」部或「亡」部或「臺」部:

    兩邊的部件可以表示動物的「足」部件,楷書一般寫作「匕」形,古文字「非」也寫成這樣:

    比如:「熊」的初文「能」從「匕」,就有這個部件:

    其實,在傳世的古文字「燕」中,也有這個「匕」形符號,但是是表示翅膀:

    引自:傳抄古文字編(綫裝書局),冊頁.行:下1167.5

    古文字的「非」:

    我用以上的部件反覆組合,想了很久,完全不能組成一個有意義的字。

    我只能猜測他把表示「人手」的「爪」部寫反了,這其實是一個「要」字,

    傳抄古文字中的「要」:

    引自:傳抄古文字編(綫裝書局),冊頁.行:上265.2

    -----------------------------------------

    這個字是甲骨文的「得」,一種沒有「雙人旁」的簡體,這是非常確定的,從「貝」從「又(手)」,今文字從「寸」:

    另一些字形:

    --------------------------------------------------------

    「一」字就不說了,再來說這個「䘳」字,這個字在金文中「裡外結構」,

    《說文》有收錄這個字:

    《說文》:䘳,交衽也。從衣,金聲。

    《康熙字典》釋為「衿」的異體:

    《故訓彙纂》收錄的一些古文用法,與「青青子衿」的「衿」完全相同:

    所以,這個字其實就是「衿」的異體,是毫無疑問的。

    --------------------------------------------------------------

    這是一個「寺」字,古文字從「止」從「又」,今文字從「寸」:

    「寺」在古文字中的用法很多,可以通假「恃」、「邿」、「詩」、「時」、「待」、「侍」、「」等等,如引用古文字通假字典一些例句:

    引自:《古文字通假字典》,頁17、24、28、29、30、528 

    我搞不清作者寫一個「寺」字,在這裡想表達什麼意義,想通假什麼字,我實在搞不懂他的腦回路。

    -------------------------------------

    這是一個「思想」的「思」,很容易認:

    金文和篆文字形:

    -----------------------------------------------------

    「十里」兩字,很容易認:

    --------------------------------

    甲骨文的「每」,甲骨文中「每、母」本一字,可以通用,用作虛詞,如「每個、每人」是假借用法:

    「每」在古文中的通假意義也很多,這裡搞不懂他想用「每」通假什麼字。

    --------------------------

    最後一個字是「化」字,全字像「一正一反」的兩個「人」,會意「顛倒變化」:

    「化」的甲骨文和金文

    ----------------------------------------

    很多古文字專業的博士、古玩界的人,都經常請教我。一般來說,只要是行家寫得標準,我看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跟看今天的文字是一樣。

    以上除了一個「要」字不確定以外,其他每個字都非常確定,還是那句話,我搞不懂寫這副對聯的人的腦回路,這副對聯讀不通.

    只有去問這個所謂的【坤艮堂】的書法家【曉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在公共場合容易變得非常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