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湘西自古多奇聞。

    在湘西,共有“三大邪”,其一為“趕屍”,其二為“放蠱”,三為“落花洞女”。也正是這三邪,讓湘西成為一片不折不扣的神秘之土。趕屍,則是其中最廣為人知,也是最駭人聽聞的,這些年不少影視和文學作品以趕屍為題材加以改編演繹,使趕屍這件事越來越玄乎了。

    晝伏夜行入住“死屍客棧”

    趕屍,顧名思義,就是活人趕著屍體走。用當地的行話,又叫移靈、走影、走腳,興起於清朝中葉,發源於沅江上游一帶。在中國,自古就有落葉歸根的觀念。雖說人死如燈滅,但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客死他鄉之人往往要運回家鄉安葬,便催生了趕屍這個特殊的行當。

    說到整個趕屍的經過,民間傳說甚廣,貫穿始終的是三個重要的名詞:走屍、趕屍匠、死屍客棧。

    解放前,若在湘西神秘的山村小客店投宿,便有可能看到死屍“走路”。屍體當然不會自己行走,這就需要一個特殊的人,透過特殊方式來引路,這個人便是趕屍先生,當地人稱之為“趕屍匠”。其實,說是“趕屍匠”不如說是“領屍匠”,因為他要一面敲打著手中的小陰鑼,一面領著這群屍體往前走,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絡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

    通常來說,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趕屍匠一人趕,有些趕屍匠也會帶著一兩個徒弟,一是怕天黑路滑,屍體翻倒,多個人也多個照應;二是有的屍體死相恐怖,多個人也能給自己壯壯膽。趕屍匠通常不打燈籠,手中拿著一個被稱為攝魂鈴的銅鈴,搖得叮噹直響,用當地人的說法,是讓他身後的這些他鄉之魂找到他的方向,不至於魂魄離體,成為孤魂野鬼。

    “走腳”的時間選擇也頗為講究,趕屍匠一般晝伏夜行,不會穿村過鎮,而是選擇荒山野嶺,或是山間小路徐徐而行。這也很好理解,要是大白天的帶著一隊屍體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還不嚇死人吶?其次是忌諱貓狗等畜生衝撞屍體,要是屍體殘缺不全,也沒法向僱主交代。

    圖片提供/俞鑫

    走訪湘西沅陵縣的楠木鋪鄉時,我曾遇到過一位名叫陶立栓的孤寡老人,老人牙齒差不多掉光了,啪嗒啪嗒抽了幾口遞給他的香菸,緩緩開啟話匣子。老人說,在他爺爺輩那個年代,村裡有一個瘸腿師傅,以前做木工,人稱“李瘸子”。李瘸子腿摔折後,幹不了活,便在附近山裡開了一家小店,小店只有兩間房,沒有名字,但據說賺了點小錢,後來還娶了個媳婦。雖然陶立栓老人沒有明說,但我知道,這就是常說的“死屍客棧”。據說死屍客棧通常房門大開,當被問及這樣會不會招賊時,老人咧開嘴笑了:“給死人住的,哪個敢進去喲!”

    趕屍途中的“死屍客棧”,只有趕屍匠和屍體入住,活人不住,由於價格不菲,這些客棧雖然看起來門庭冷落,倒也經營得不錯。趕屍匠趕著屍體,天亮前到達客棧,夜晚悄然離去。屍體都在門板後面整齊地倚牆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裡停上幾天幾夜。僱主事先會給趕屍匠交上一半的錢,等到了目的地,交接了屍體,再把剩餘的錢給補上,這一趟“走腳”便算是完成了。

    為什麼要趕屍?

    說了這麼多,問題來了,為什麼要趕屍呢?直接陸運豈不更方便?這還得結合湘西的地理環境來談。和北方的一馬平川不同,湖南是丘陵地貌,湘南和湘北還好,到了湘西,靠近貴州和重慶的地帶,更是縱橫交錯,五里一山,十里一丘,加上地處沅江上游,多險地,水流急。這樣的山地地區,車馬很難通行,而早些年馬路又沒有現今這麼發達,只有由人帶著屍體翻山越嶺才能運出去,所以才會有趕屍匠這種特殊的職業。

    有書面文字詳細記載的趕屍活動,主要出現在湘西的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趕屍的地域範圍,往北不能過洞庭湖,向東只到靖州,向西只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可到雲南和貴州。傳說,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國轄地,再遠就出了界,即使道司法術再高也趕不動那些屍體了。

    湘西少數民族眾多,有土家、苗、回、瑤、侗、白等30多個民族,當今不少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苗族是最早發明兵器、刑法、巫術的民族,因此趕屍匠在當時也被看做是“半人半巫”的存在,備受敬畏。巫是什麼?古人說,巫者,醫也。所謂“醫”,在古人眼裡,就是人生乃至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最高境界,《黃帝內經》就是證據。在以前科學不發達的年代,民間普遍認為“醫”和神靈相關,湖南在戰國時期是楚國,趕屍、蠱術等都屬於楚巫文化的一部分,而巫有黑巫術和白巫術之分,趕屍通常被認為是白巫術。

    為何只在湘西有趕屍習俗?

    趕屍這一奇風異俗之所以會在湘西流行,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文化因素。華人的濃厚的鄉土情結。所謂狐死首丘,落葉歸根,客死他鄉之人,哪怕山高路遠,其家屬也要想方設法將屍體運回故里安葬,在戰亂或是瘟疫流行的年頭,趕屍的生意尤為火爆。

    其次,地理因素。湘西崇山峻嶺,車馬難行。湘西屬偏遠山區,經濟和文化相對閉塞,早些年更是不通公路馬路,只能走一些蜿蜒曲折的山道,用交通工具長途運屍體是行不通的,這也讓機動靈活的趕屍行業成為可能。

    最後,成本考慮。趕屍成本低,價格平民化,屬於“經濟適用型”。湘西經濟發展滯後,貧瘠,當地普通百姓多以種田、打獵、採藥為生,更多的是靠天吃飯,要是遇到天災人禍,客死異鄉,請趕屍匠運屍要相對便宜,因為趕屍匠是很多屍體一起趕,並不是專門為某一家走這一趟,可以理解成湊單的形式,分攤下來的成本就很便宜了。當然,有錢任性的富戶大可不必如此麻煩,多花點錢,找幾個壯漢,把棺材扛回來就得了。

    但在全國,和湘西地質地貌相似的地區不在少數,例如四川,山城重慶等,為何單單隻有湘西才有趕屍的習俗呢?這與民俗、民風有關係。苗族歷來信奉巫蠱文化,而趕屍中的一些理念和技法,結合了巫術,可以看做是巫文化的一個擴充套件。對於巫文化,湖南吉首大學《苗族通史》副總主編吳曙光認為:巫起源很早,和中國的傳統道教很接近,道教中的玄學奇門遁甲,就受巫的影響很大,道和巫同宗不同源,都是以南方楚國為核心,道家的著作《莊子》當時就將楚巫文化記錄了下來。

    神秘的趕屍真相和他們一起故去

    很多人都是透過一些影視作品知道湘西趕屍的,比如八十年代林正英的殭屍片,讓“趕屍”這一原本地域性的奇風異俗幾乎變得家喻戶曉,只要一提到湘西,就會聯想到趕屍。的確,這種風俗解放前在湘西很流行,但解放後,隨著政府大力進行科普教育和破除封建迷信,趕屍活動就幾乎絕跡了。除了受政策影響,一種地域文化的消逝是多重因素導致的結果。

    首先是文化的斷層,趕屍人手藝的傳承,青黃不接。現在是資訊化時代,文化也變得多元,原本閉塞的湘西也漸漸開放了起來。幾十年過去,曾經的趕屍匠大都已故去,塵歸塵,土歸土,和他們一起埋葬的,還有那些神秘的趕屍真相。

    其次是被科技取代。以前的山區通車了,隧道也開挖了,交通越來越便捷,在運輸屍體方面,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比傳統的趕屍效率提高了不止一個量級,也大大的節約了時間,趕屍這個職業也就慢慢沒落,直至淘汰,徹底淪為一段記憶了。

  • 2 # 邵陽的那點事

    湘西苗族說到特別的文化傳統,都可以從苗族的服飾說起了。俗話說,一個人的穿著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特色。眾所周知,苗族服飾,以絢麗多彩,濃郁的民族特色。但是在古代的時候,男孩和女孩的穿著都是以“色彩斑紋布”為主。搭配的原則都是上身穿花衣,然後下身是穿著百褶裙。反過來,我們討論一下苗族女孩子的頭髮,都是用赫色頭帕包好的,鞋都是船形的雙鼻繡花鞋,這個是她們自己親手秀的,並且佩戴銀飾,而且是增長一歲所帶銀飾增加一件。

    苗族同胞在四月八這天,每家每戶都可以在這一天不差遣牛幹活;參加送親的隊伍中的每一個人,都要一路小心行走,千萬不能將腿腳扭傷,如果這種事情的發生,會被老一輩的人會認為不吉利;而且當人過世的時候,入葬後一個月內,家裡人不能進行婚嫁活動,而且更不能載歌載舞,唱歌和吹蘆笙是絕對不行的;由於信仰的有所不同,他們不能吃狗肉,以至於有的地方過年過節都不許殺狗。

  • 3 # 湘西冬寶

    開年節

    開年節也相當於苗族的“春節”,像過年一樣,家家殺豬宰羊,打餈粑,擺長龍宴!

    趕苗場

    趕苗場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十三和七月三日!

    四月八

    四月八是苗族的傳統節日,現在不過只有部分地區在過這個節日。節日當天,苗族人會身穿傳統服飾,載歌載舞!

    龍船節

    龍船節主要流傳於湘西北和黔東南的苗族地區,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大家會穿著傳統服飾競逐龍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街機《戰國之刃》巫女小夜和其他人通關之後的結局分別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