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作者龍應臺。借這本書龍應臺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視窗。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開啟天窗說亮話。龍應臺在這本書的序言裡,這樣談到他年滿18歲的孩子:“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 《親愛的安德烈》,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於是,36封橫跨上萬公里數個城市的家書,一來一往,就被寫作出來了。這些家書,不僅橫跨了新與舊,左派與右派,流行文化與人文關懷,更橫跨了母與子的世代價值觀,集結成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你可以看到龍應臺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長的南部小漁村,那個貧窮而缺乏養分的環境,是怎麼讓她學到對弱勢的同理心與悲憫;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麼捍衛自己喜歡搖滾樂,喜歡電影,並且怎麼從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種值得深思的價值;你可以看到這一對母子在面對該為 臺灣隊、中國隊、德國隊 加油時,拉扯出關於國族認同的辯證;更多的,你看到的,該是一種相濡以沫,對於理性,對於文明正義,對於教養的理直氣壯,超越母與子的輩分關係,很純粹地交流著。我擔任國小教職也有不短的時日了,有趣的是,每年帶的班上總會遇到一些視“分數為教育目的”的父母。除了時時刻刻盯緊孩子的學習表現,對分數錙銖必較,更甚者還會積極的排滿孩子的Schedule,舉凡英、數、作文補習只是基礎課程,樂器、繪畫是家常便飯,還要外加創意數學、古文觀止課、動腦式寫作,偶爾卡內基成功訓練營,另外還要定期定額每日遊泳慢跑跳繩,所為無他,為未來的競爭做準備。他們信仰的教育,不會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而是一套篩選未來社會階層的工具。所以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刻,就該放在有生產力,並且效率極佳的作為上。每一個行為指令都該有一個相對應的報酬,而父母與老師從事的,就是這份負責擠壓孩子大腦皮脂與未來成就的監工工作。他們相信,成功的人生,就該像製造罐頭一樣,被從生產線中生產出來。可人生,卻不是這樣一回事呀!人生還有這麼多有價值的事物該去嘗試。何時該背上揹包去周遊列國,受盡CultureShock也開了視野;何時該去山地原住民部落住上兩個月,體會臺灣島另一群人活著的方式有何不同;何時該去探險,該去叛逆,這些經驗會堆疊成人生的厚度,直到懂得去理解與感動,在探險中受傷,在受傷中反省,在反省中成長,最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關於成為完整的人,“親愛的安德烈”,講得還真不少呀!久違的龍應臺,熱情未減,在這本偽裝成動人家書的暢銷書裡,拉著兒子安德烈的手,透過文字,把我們帶到那個還有信仰,還有深刻人文關懷的地方。經典內容“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 安德烈和龍應臺八歲的人。”──MM“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路、我的世界呢?你為什麼不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麼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得不能動彈?” ──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作者龍應臺。借這本書龍應臺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視窗。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開啟天窗說亮話。龍應臺在這本書的序言裡,這樣談到他年滿18歲的孩子:“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 《親愛的安德烈》,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於是,36封橫跨上萬公里數個城市的家書,一來一往,就被寫作出來了。這些家書,不僅橫跨了新與舊,左派與右派,流行文化與人文關懷,更橫跨了母與子的世代價值觀,集結成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你可以看到龍應臺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長的南部小漁村,那個貧窮而缺乏養分的環境,是怎麼讓她學到對弱勢的同理心與悲憫;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麼捍衛自己喜歡搖滾樂,喜歡電影,並且怎麼從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種值得深思的價值;你可以看到這一對母子在面對該為 臺灣隊、中國隊、德國隊 加油時,拉扯出關於國族認同的辯證;更多的,你看到的,該是一種相濡以沫,對於理性,對於文明正義,對於教養的理直氣壯,超越母與子的輩分關係,很純粹地交流著。我擔任國小教職也有不短的時日了,有趣的是,每年帶的班上總會遇到一些視“分數為教育目的”的父母。除了時時刻刻盯緊孩子的學習表現,對分數錙銖必較,更甚者還會積極的排滿孩子的Schedule,舉凡英、數、作文補習只是基礎課程,樂器、繪畫是家常便飯,還要外加創意數學、古文觀止課、動腦式寫作,偶爾卡內基成功訓練營,另外還要定期定額每日遊泳慢跑跳繩,所為無他,為未來的競爭做準備。他們信仰的教育,不會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而是一套篩選未來社會階層的工具。所以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刻,就該放在有生產力,並且效率極佳的作為上。每一個行為指令都該有一個相對應的報酬,而父母與老師從事的,就是這份負責擠壓孩子大腦皮脂與未來成就的監工工作。他們相信,成功的人生,就該像製造罐頭一樣,被從生產線中生產出來。可人生,卻不是這樣一回事呀!人生還有這麼多有價值的事物該去嘗試。何時該背上揹包去周遊列國,受盡CultureShock也開了視野;何時該去山地原住民部落住上兩個月,體會臺灣島另一群人活著的方式有何不同;何時該去探險,該去叛逆,這些經驗會堆疊成人生的厚度,直到懂得去理解與感動,在探險中受傷,在受傷中反省,在反省中成長,最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關於成為完整的人,“親愛的安德烈”,講得還真不少呀!久違的龍應臺,熱情未減,在這本偽裝成動人家書的暢銷書裡,拉著兒子安德烈的手,透過文字,把我們帶到那個還有信仰,還有深刻人文關懷的地方。經典內容“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 安德烈和龍應臺八歲的人。”──MM“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路、我的世界呢?你為什麼不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麼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得不能動彈?” ──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