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古悟今
-
2 # 時光隧道2019
公元220年,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退至麥城。等援兵不到,關羽便選擇突圍,在從麥城逃往益州路上,被東吳部將馬忠伏擊,一代名將結束了輝煌一生。
作為三國名將,關羽在民間有著崇高的個人形象。有人認為,關羽是忠勇、仁義的化身,佛、道兩教對關羽也十分推崇。民間稱關羽為“武聖”,和“文聖”孔子並列。關羽甚至被人稱為“關帝”、“關帝君”,直接被神話。
到唐朝貞元十八年,杜甫的好友、詩人董侹寫了一篇碑文,名叫《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這篇碑文的大意是:關羽死後,因為殺業太重,魂魄落入鬼道。被一位叫普靜的僧人搭救。後來劉備為了感激普靜,特地在玉泉寺上給普靜修了一座普淨庵,後來這裡成了關羽的遺廟,沒想到關羽時常在這座普淨庵內“顯靈”,他自稱親眼目睹關羽顯聖。
首先,碑文是真實存在的,但碑文中的故事是虛構的,而且記錄了許多鬼怪等迷信的思想。其次,到了唐德宗時期,唐朝已經繁華落盡,百姓顛沛流離,缺少精神寄託,董侹此時推出關羽“顯靈”,百姓紛紛趨之若鶩,對關羽的崇拜由此而生。佛寺中紛紛供奉關羽雕像。
到了宋朝,道教也開始供奉關羽,道教稱關羽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因為宋徽宗信奉道教,關羽在道家中的形象在宋徽宗時期得到了很大提高。宋徽宗曾先後五次給關羽追封尊號,分別封關羽為“忠惠公”、“崇寧真君”、“武安王”等稱號。
關羽作為蜀漢時期的一位名將,因為唐朝詩人的一篇碑文,從而形象大震。關羽先後被佛、道、朝廷、民間紛紛信奉,從一個凡人,變成了“忠、勇、仁、義”的“神”,被譽為“武聖”。關羽的形象之所以能被“神話”,這篇碑文功不可沒。
關公“武聖”的形象,多年來是民間“忠義”的化身,在推動民間“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教化方面,起了正面的作用,但人們讚賞關羽、崇拜關羽的同時,也要清楚真實的關羽和歷史上的區別。圖騰可以有,歷史的認知也不可缺。
-
3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關羽生前並不是那個時代一流的武將,論統御不如周瑜、陸遜和曹操、司馬懿,論武勇其實不如呂布、文鴦,他一生的戰績,因為是先勝後敗,很難用完美來定義。所以在《三國志》裡,他的傳記不滿一千字,不到諸葛亮的四分之一。
但問題是,完美者總是讓人敬而遠之,真正能走進大眾視線的,往往是一些有缺陷的英雄。
第一波關羽熱,就發生在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時期,五胡之一的鮮卑慕容家,有一個慕容德,在山東建立了南燕,他就曾拿關羽來比自己,說關羽當年得到曹操的優待,卻始終不忘劉備的恩情,表示自己要學關羽。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江南,南朝名人陶弘景寫了一本《古今刀劍錄》,他說關羽曾有一把寶刀叫做“萬人刀”,是他親自採集都山的優質鐵礦打造而成,後來戰敗之際,他就把這刀拋入水中。
而到了第二波關羽熱興起之際,已經是唐朝,關羽的喪命之地當陽,曾流傳他如何陰魂不散的故事。而恰好這個時候佛教興盛,於是最終便捏合起來,形成了《三國演義》裡關羽與玉泉寺方丈的故事。
所以在這個時候,關羽又成了佛教的代言人,稍後甚至成為佛教的伽藍神之一。(後來北京雍和宮裡的藏傳佛教寺院,都有關羽的供奉存在。)
這是民間,而在唐朝的官方層面,因為安史之亂,唐朝皇帝深感國力疲敝,於是挖掘民間崇拜物件,升格為國家認可的精神形象,進而提升士氣。關羽則在公元782年,以漢壽亭侯的身份,和周瑜、張飛、呂蒙、陸遜、陸抗等人作為武成廟的從祀物件。
但整體而言,關羽在唐朝,還是一個普通的熱門人物,真正成為大拿,一直要到宋元時期,由於國家面臨外敵的威脅,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把關羽當作一個忠義典型,甚至作為抵禦外來侵略的象徵人物。原本地位相似的劉備、諸葛亮和張飛,反而不如關羽那樣突出。民間此時興起的評話,即後世小說的初期狀態,更是把很多原本不屬於他的事蹟歸於他一人,譬如說溫酒斬華雄和千里走單騎,就是這一時期的創造。宋真宗甚至專門拿錢出來修繕了玉泉寺中的顯烈廟,那是專門用於祭祀關羽的場所。
而宋朝在軍事上的軟弱,更是給了關羽機會。最典型的便是宋徽宗,1102年時封關羽為忠惠公,六年後又加封關羽為武安王。到了1123年,更加封義勇武安王稱號。到了南宋,宋高宗在1128年封關羽為壯繆義勇王,在死前的1187年又加封其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宋朝軍事上的兵敗如山倒,由於宋朝的弱勢,越來越偏向拿蜀漢比自己,拿曹魏比遼金元。
也就是這個時候,以前拿馬矟作兵器的關羽,在宋朝開始耍起了偃月刀,因為當時宋軍,就是拿長柄偃月刀在混戰中突襲對方重灌騎兵。
而隨著元朝滅宋,這種南方的民間三國文化又與北方相交融,關漢卿編寫的雜劇《單刀會》,就是其中的代表。而關羽的影響力,也伴隨著這種文化交融越來越大,不僅是佛教伽藍神,也成了道教神靈。而因為關羽又是山西人,到了明朝,山西的晉商也拿他當保護神,最終慢慢演變成財神。
又因為晉商與滿清的密切關係,財神關羽最終走出山海關,成為了滿洲人最崇拜的“關聖大帝”。滿人又喜歡看戲,於是關羽再登上京劇舞臺,如果說在別的事情上,滿人漢人會有極大差異,商人、官員、讀書人與普羅大眾也有極大差異,但看戲,尤其是看關公戲,幾乎沒有反對者。各個地區建關廟,都會得到國家資助。而隨著漢人的海外擴充套件, 明清時期的關公信仰,又傳播至東南亞以及美洲。
這麼說吧,那個時代,只要是華人,談別的都可能出問題,但談關羽,都OK!
-
4 # 戈渣
忠君愛國,儒家思想,封建思想,總得有個榜樣,宣傳,而關羽恰恰符合當朝統治者的思想,忠義是封建皇帝套在被統治者身上的枷鎖,因為在古代,包括在現在,不忠不義之人也是被世人所唾棄,我是山西人,我不會去詆譭故土的一代武聖,然而這是統治者的伎倆,裡面涉及太多不能說的,不能從單方面去評論一個人。
-
5 # vss射手步槍
據我所知。關羽是在宋之後漸漸走上神壇,而不是唐。
唐時武聖姜太公
說起武聖,就要從他的出處說起,唐代設立武成王廟,供奉古代文臣武將,當時設有武聖,亞聖,十哲之位,都有大型塑像,像蜀漢丞相諸葛亮,唐代軍神李靖,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都位列十哲之間,然而,我們耳熟能詳的關羽關雲長卻在十哲之下的六十四將之間,夾在魏國名將張遼和吳國大都督陸遜之間,因此,當時的人乃至唐朝以前的人,雖說都認為關羽是萬人敵,可是排名卻是與武聖差了十萬八千里,那麼,武聖到底是誰呢?他遍是姜太公姜子牙!
關羽北宋始逆襲
在宋朝時候,道教逐漸興盛,相比於佛教,道教更講究修心養生,對於當時的大宋王朝來說佛教的那一套理論早已完全落後了,而因為道教被列為國教後,這些道士們為了香火鼎盛,則是在關羽的家鄉演了一出請關老爺上身斬蛟龍的好戲!當時不但是百姓,就連皇帝也震驚了,合不攏嘴的讚歎關羽是天人,哦不,應該是天神,所以封了關羽一個崇寧真君的神位,這一封神可不要緊,從這兒起就是關羽起飛逆襲成為武聖的開始。
明清定鼎關帝君
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下令廢除武廟,改建立各朝各代的帝王廟,而縱觀整個三國之中也只有諸葛亮在帝王廟中以一個賢臣的形象供人敬仰,到了明朝中期,由於道教越來越興盛,民間呼聲太高,故而皇帝為了安撫人心又不得不重新排列武廟名單然後重新建立武廟,而關羽的人氣最高,被封為帝君,而岳飛因其精忠報國也位居第二,這也就是最初的關聖帝君,到明朝萬曆年間關羽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而岳飛也不例外被封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嶽聖帝君,至於姜子牙?完全因為年代久遠被人遺忘了。
關羽備受歷代推崇的最重要原因是忠,形象更符合統治者的要求而已。
-
6 # 碼字的蝸牛
中土古代名將千千萬,迄今為止作為武將,唯有關羽是儒釋道三界封神。與文聖“孔子”並立,道家“武財神”,釋家的“伽藍”菩薩。接受各地百姓及不同信仰的供奉。
可是在宋朝之前的關羽,其實只是歷史中的一員武將而已,很少有人去供奉,就算有也是被政權列入“淫祠”之中,並不被主流社會的認可。
如宋代人陳淵《默堂集》中就描繪了荊州一帶的百姓,將關羽列為厲鬼惡煞,恐怖的鬼神,而不是神靈。
臣嘗遊荊州,見荊人所以事關羽者,家置一祠,雖父子兄弟室中之語,度非羽之所欲,則必戒以勿言,唯恐關羽知之。
根據陳淵的說法,這是荊人因關羽勇猛蓋世,又橫死非命,怨力非同小可,害怕他像後世《三國演義》中描繪的,問人索要頭顱。因此百姓害怕,才去供奉的他。
那麼關羽是從何時起封神的?是從隋唐時期開始是浮屠氏之教(佛教)列入“伽藍”護法,到唐朝時期才開始從武將,被抬高為武神,然後到宋元時期,尤其是元朝時期,全真教及其他道教將其抬為“聖”,且因這段時間,反抗元朝需求,“尊劉貶曹”流行,因此民間也快速接受,到了明清時期,關羽從武聖轉變成為關帝,開啟了他與文聖孔子並立的時代。
為什麼唐朝時期才開始接受關羽的英雄形象呢?一、其主要原因是:蜀漢政權給予他的諡號。
關羽死後,給予他“忠義候”的諡號其實是孫權。而蜀漢劉禪給予關羽的諡號是“壯繆侯”,
在古代諡號就是給一個名人蓋棺定論、評價其一生的表現的,其中”壯“的意思是“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這裡可以看出來“壯”字對於武將來說是一個偏中性美的,比“武”字低上好幾個級別。
最為表現是最後一個“繆”,何謂繆,即:“名與實爽曰繆;傷人蔽賢曰繆,蔽仁傷善曰繆”。合起來就是“武而不遂,名與實爽”,屬於惡諡。
這就表明了蜀漢政權時,對於關羽的定論是,表彰他的勇武,但是對於他因大意失去荊州,是要擔負主要責任的,是給予了蜀漢政權很大的麻煩。
同時,蜀漢政權給予的是“候”而非追諡為“王”,這說明了當時蜀漢政權認為關羽只是個武將,而非是與劉備結拜的異性兄弟(雖然桃園結義是杜撰的,可劉關張確實結拜)。
二、在南宋之前,主流認知中魏晉才是正統
三、關羽的性格,使得早期的文人並不喜歡這個量小、胸無城府、自負、且不善用於人的”莽夫武將“(正史《三國志》寫的,不是我說的,別打了客官……以後會補上《三國志》中描述的關羽形象的)
關羽在唐朝時期是怎麼開始封神的?一、封神最早的是浮屠氏之教(佛教)。
據說當時是佛教在長江一帶傳播時,並不受到民間的接受,於是乎和尚們就選擇了當地的一個神靈作為切入點。就如宋代陸淵所描繪的那樣,當時的荊州一帶家家戶戶都有關羽的小祠,因此佛教徒們就將關羽列為了”伽藍“護法。被視作關公信仰的發端,後來又從護法升級成為菩薩,也就是”伽藍“菩薩。(再後來到了清朝,又成為藏傳佛教的格薩爾汗,也就是佛教守護神)
禪宗北派六祖神秀曾夢見關公「提刀躍馬,於雲霧之中往來馳驟」,此後不少佛教徒具言遇到了關公顯聖,不少佛教寺院設立了關羽祠。
且在後世的《三國演義》中就有提到,玉泉山上和普淨禪師將關羽的魂魄勸入寺院。
二、唐朝時建立新的武帝廟系統
題外話:西漢時期並沒有武帝系統,而是戰神廟,比如劉邦在出徵前就曾經祭拜的是蚩尤戰神。
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建建武廟。唐代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姜尚),以張良等名將十人為配享(稱為十哲),祭祀的規格同孔廟等。十哲名單----右邊依次是: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左邊依次: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勳。
”安史之亂“後,為了重整盛唐武力,唐肅宗將太公望提高為武成王,與孔子並立。但是孔子有72個徒弟(也就是站在文廟兩側的)。而這時的武廟武成王兩側依舊只有十哲。
因此到了唐德宗的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就是那位大書法家了)上了一道奏摺,武廟內的十哲獲得了擴充,好與文廟72哲相對應。而關羽也是這個時候被列入官方祭祀的神將系列之中。
只是這個時候的關羽地位並不是很高,因為根據《後唐史》記載,曾有官員提議給予武廟中的64位(也就是後來擴編的)神將設一豆一爵把享。
也就是說,此前的擴編的64位神將中,只能看著姜太公和其他十人能享受酒菜祭祀,而他們是沒有的。
另外有個題外話:
唐朝建立的武帝廟系統中,白起的站位比關羽他們高得多。是後來到了宋朝趙匡胤時期,趙匡胤在一次祭祀後,發現了白起神像後,就說了一句”屠夫也能位列神位?“,從此白起作為戰神的形象就淪為成為了人屠形象。
回覆列表
從東晉開始,漢文化被異族破壞得相當嚴重,忠義思想也受到了打擊。胡人把實力作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沒有實力更不必談忠誠。由於東漢到隋唐這段時間人們對關羽形象的忽視,導致關羽形象逐漸被人們忘記。
而隋唐時期被重拾起來的關羽形象也與之前出現了很大變化。隋唐之前的關羽形象並沒有被統治者與士大夫重視,在民間的影響力也不高。在社會環境趨於穩定時,人們開始忽視武將,與關羽相關的文藝作品寥寥無幾。從隋朝開始,統治者推崇漢文化,重視儒家思想,忠義品質也被統治者加以鼓勵。尤其是唐末之後,經歷了晚唐、五代十國的諸多叛變,統治者需要樹立一個英雄形象。而魏晉以來,志怪小說盛行,三國故事受到了社會風氣的影響,在人物塑造上增加了傳奇色彩。因此,關羽的形象特徵恰好與統治者的需求不謀而合。
隋唐歷史典籍中關羽形象的神化傾向隋唐時期,英雄人物眾多,蜀漢英雄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裡,史書上的記載較少。但這一時期經濟發達、社會穩定,人們更追求精神文化建設,統治者開始在民間樹立典型,用以教化百姓。而關羽完全符合封建統治的需要,於是在社會上漸漸形成了關羽的宗教形態,民間出現了神化關羽的傾向。這裡的“神化”強調隋唐時期關羽死後人們對其形象的崇拜,是後代人神化關羽形象的萌芽,主要有兩種:
1.護佑百姓的善神
隋唐時期逐漸出現了與關羽相關的傳說。傳說關羽是一名神力無邊、幫助百姓排憂解難的善神。一方面,智顗 (yǐ )禪師對關羽文化的推廣,使更多人瞭解關羽作為神的職能,將祭祀關羽作為實現美好祝願的精神寄託。另一方面,關羽形象中自帶的忠義、勇敢、不為金錢所動的品性也幫助他在百姓中獲得更多好感。很多人願意信任、崇拜關羽,有利於關公文化的傳播。
2.望而生畏的神將
隋唐時期,關羽的形象非常特殊。它不僅是善神,還是一位死後可以統領軍隊的神將,讓百姓望而生畏。望而生畏主要指關羽的外貌與氣勢方面。隋唐時期的關羽多以兇猛威武、人人畏懼的形象存在。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是非常害怕鬼的,即便是孔子也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由於關羽是被其他人砍頭而死,屬於非正常死亡,所以猙獰的面部和醜陋的外貌可以加深人們對關羽的畏懼感。再加上民間不斷出現關羽顯聖、保佑百姓的事件,導致人們對關羽既崇敬又害怕。關羽給百姓留下的不安、恐懼的感覺也成為人們信仰關羽的直接來源。
(二)隋唐詩文中關羽忠勇形象的強化隋唐時期關羽形象初步迴歸到人們的視野,而在唐代有一些詩文興起一些作品與關羽相關。它們著力於突出關羽的忠勇形象,無形中幫助關羽形象形成了新的發展趨向。隋唐詩文可以強化關羽形象,有助於關公文化在社會中形成影響力,完善百姓們的忠義性格,幫助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
1.重新關注忠義特色
在唐代後期,由於戰亂頻發和社會需求,很多人都重新關注關羽的忠義品質。尤其詩歌作為一代文學之勝,是唐朝人喜愛的文學樣式。文人們喜歡用詩句來憶古思今,訴說心聲和人生感慨,表達對美好生活或對功名的嚮往。如唐朝詩人郎君胃的《壯繆侯廟別友人》是詩人在關羽祠外送別友人時創作的古詩。作者在詩中對關羽形象進行了具象描寫。這首詩是唐代唯一一首專門描寫關羽形象的詩篇,具有一定的時代性。
在唐文方面也有部分作品表現了關羽的忠義品質。如唐德宗貞元年間董挺創作的《貞元重建廟記》一文在當時流傳甚廣。其中不僅介紹了玉泉寺的景色、建寺過程等,還潛移默化地歌頌了關羽的行為,讚揚了關羽的忠義。由此可知,關羽崇拜現象在唐朝時己經被百姓接受,並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重點強調勇武因素
隋唐時期,很多人將關羽和其他人物寫在一起,表露出作者對關羽勇武的崇敬。在這些詩文中,作者往往看到關羽的英勇、為世之虎臣、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情懷以及人生悲劇。
很多文人將關羽與張飛合併描述,簡稱“關張”,他們的“勇武”品質也成為唐代文人歌頌的重要方面。生活在唐末五代時期的崔道融飽受戰爭之苦,他渴望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像關張一般的大英雄,幫助百姓結束苦難,維護國家統一。
由於社會需要,關羽形象中忠義、勇武的特點被人們重新挖掘出來,為關羽形象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轉機。在隋唐時期,儘管涉及到關羽的詩文較少,但己逐步讓百姓們回憶起關羽的忠義、勇武精神,更有利於關羽崇高形象的樹立。
總體來說,隋朝時經濟上採用田畝制度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加強中央集權,文化上實行科舉制打破世襲制,再加上社會中正統經學和佛教思想相互影響,在思想上實現了南北融合。關羽形象在隋朝時憑藉佛教的推廣,己經初步形成了關羽崇拜現象,主要在荊州地區傳播。再加上朝廷的認可和各地區文學作品的推廣,使關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而唐朝時,由於隋代動盪時期出現了很多像秦叔寶、羅成、程咬金這樣的英雄,此時關羽形象沒有得到很大程度的傳播。只有個別作者在抒發感慨時提起。等到唐朝盛世之時,人們對關羽這名武將的接觸也僅停留在歷史典籍、詩文中。儘管與關羽相關的文字記載較少,但關羽這一人物己經被人們重新提起,並延續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