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子,演員演技沒得說,老戲骨非常給力,小演員也到位,尤其是姐夫這一角色很豐滿,但是真的是可惜演技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編劇編得太不符合常理了,劇情的發展也讓人無法忍受。
人都是可以教化的,在什麼環境下形成什麼樣的性格。弟弟妹妹早年每人管,形成了極度自卑且還傷人的性格。但是姐夫這一角色的出現,按照常理來說,是完全夠影響家人的。而且情節裡也交代了文濤在捉弄完姐夫後,折服於姐夫的處事方式,而且後來得劇情裡也有所改觀。這就是變化啊,人長大懂事情了就該理智了,況且姐夫也一直教導他。姐夫的性格鮮明具有感染力是完全可以教化一個文濤這種重義氣的性格的孩子的。但是為什麼文濤長大後,性格及處理事情的方式又回到沒有姐夫之前的性格呢?尤其是殺人這件事情,這個行為應該是之前性格的必然結果而非“姐夫”培養多年後的必然行為。安排讓其坐牢,而且還沒為他媽送終,這個對劇情有什麼意義呢?等他出來後,家裡空空只有姐夫一人的時候,我想問編劇,您到底是想烘托好男人姐夫還是想法告訴大家“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呢?
再者,文遠這個角色,個性好強又虛榮,且自私,幾乎積聚了女人身上最不好的兩大缺點,最終導致她又被糟蹋又斷送了弟弟的一生,同時結束了大姐的生命。經歷了這樣的事情,編劇居然讓她還是“一塵不變”,居然還是“執迷不悟”到最後,沒有一絲悔意。她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僅僅是烘托姐夫這個角色,那就太過了。
文慧的死既然安排在故事的中間段,應該是個轉折點。至親至愛的死亡對每個人來說應該是最震撼的。然而劇情後半部分的發展,讓我很不解,為什麼文遠會變本加厲,明明是自己的錯,還冠冕堂皇地認為是姐夫的錯。人的善良真的敵不過人性的惡嗎?顯然不該是這樣啊。
更過分的是文達漸漸長大,完全是文遠的翻版,讀書不懂“知恩圖報”。姐夫對他的好,一點都記不得,而自己的內心一點也沒有因為讀書而強大起來,完全就是爛泥一潭。
我就想說,編劇啊,姐夫洪昌的生活還叫生活嗎?這樣的故事有什麼意義呢?塑造這麼一個人物讓我覺得很悲哀。因為故事的中心意思是——善沒善報。這樣的人生就是個杯具。但現實中人都是有良知的,能像文遠文達那樣的人,如果活著,只能是極品了。
所有啊,編劇,寫故事不能走得太戲劇化,因為你寫的是生活篇。何況還叫“家常菜”,除非你就是想表達家常菜是一道“惡夢連連”的菜。如果真是這樣,那又有什麼現實意義?雖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是總是苦盡甘來的,是能讓人看到希望的。
這部片子,演員演技沒得說,老戲骨非常給力,小演員也到位,尤其是姐夫這一角色很豐滿,但是真的是可惜演技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編劇編得太不符合常理了,劇情的發展也讓人無法忍受。
人都是可以教化的,在什麼環境下形成什麼樣的性格。弟弟妹妹早年每人管,形成了極度自卑且還傷人的性格。但是姐夫這一角色的出現,按照常理來說,是完全夠影響家人的。而且情節裡也交代了文濤在捉弄完姐夫後,折服於姐夫的處事方式,而且後來得劇情裡也有所改觀。這就是變化啊,人長大懂事情了就該理智了,況且姐夫也一直教導他。姐夫的性格鮮明具有感染力是完全可以教化一個文濤這種重義氣的性格的孩子的。但是為什麼文濤長大後,性格及處理事情的方式又回到沒有姐夫之前的性格呢?尤其是殺人這件事情,這個行為應該是之前性格的必然結果而非“姐夫”培養多年後的必然行為。安排讓其坐牢,而且還沒為他媽送終,這個對劇情有什麼意義呢?等他出來後,家裡空空只有姐夫一人的時候,我想問編劇,您到底是想烘托好男人姐夫還是想法告訴大家“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呢?
再者,文遠這個角色,個性好強又虛榮,且自私,幾乎積聚了女人身上最不好的兩大缺點,最終導致她又被糟蹋又斷送了弟弟的一生,同時結束了大姐的生命。經歷了這樣的事情,編劇居然讓她還是“一塵不變”,居然還是“執迷不悟”到最後,沒有一絲悔意。她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僅僅是烘托姐夫這個角色,那就太過了。
文慧的死既然安排在故事的中間段,應該是個轉折點。至親至愛的死亡對每個人來說應該是最震撼的。然而劇情後半部分的發展,讓我很不解,為什麼文遠會變本加厲,明明是自己的錯,還冠冕堂皇地認為是姐夫的錯。人的善良真的敵不過人性的惡嗎?顯然不該是這樣啊。
更過分的是文達漸漸長大,完全是文遠的翻版,讀書不懂“知恩圖報”。姐夫對他的好,一點都記不得,而自己的內心一點也沒有因為讀書而強大起來,完全就是爛泥一潭。
我就想說,編劇啊,姐夫洪昌的生活還叫生活嗎?這樣的故事有什麼意義呢?塑造這麼一個人物讓我覺得很悲哀。因為故事的中心意思是——善沒善報。這樣的人生就是個杯具。但現實中人都是有良知的,能像文遠文達那樣的人,如果活著,只能是極品了。
所有啊,編劇,寫故事不能走得太戲劇化,因為你寫的是生活篇。何況還叫“家常菜”,除非你就是想表達家常菜是一道“惡夢連連”的菜。如果真是這樣,那又有什麼現實意義?雖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是總是苦盡甘來的,是能讓人看到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