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秦醫者
-
2 # 長工金火土
乙狀結腸管狀腺瘤為良性大腸息肉,但具有發展為癌的潛質,所以這樣的情況是屬於大腸癌高危人群,術後是需要定期複查的。
今年4月,上海釋出了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指南,其中對於大腸癌,以下為高危物件:
1.45 歲以上無症狀人群;
2.40 歲以上有兩週肛腸症狀(指有以下任意症狀持續兩週以上: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等); 大便形狀改變(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3.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4.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5.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群;
6.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7.診斷為遺傳性大腸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患者的直系親屬,年齡超過 20 歲。
按照這個指南,你的情況屬於第5種,而指南中明確:符合1~5的“一般人群”篩查:(1) 大腸癌篩查從 45 歲開始,無論男女,每年 1 次大便隱血(FOBT)檢測 ,每 10 年 1 次腸鏡檢查,直到 75 歲;(2) 76~85 歲,體健者、預期壽命在 10 年以上者,可繼續維持篩查;(3) 85 歲以上,不推薦繼續篩查。
但是在臨床中,可以觀察到腺瘤性息肉很快復發的情況,所以大部分醫生對於這樣的病人都是要求更高的,一般是建議:
對於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隨訪時間要適當縮短,一般為6個月~1年(重度不典型增生應在息肉摘除術後3個月隨訪1次,若無異常,可延長至6個月~1年)。
所以需要結合你具體到年齡、家族史、腺瘤性息肉的病理報告等綜合評估,主要由於你的主管醫生來確定複查週期。一般建議前三年至少每年複查一次腸鏡。後面可以根據情況延長複查週期。
同時對於您這樣的高危人群,生活需要注意以下:
1.運動可有效減少腫瘤發生,堅持體育鍛煉,避免肥胖;
2.健康膳食,增加粗纖維、新鮮水果攝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
3.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可能對預防腸癌有效,老年人可嘗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可能減少心腦血管疾病和腸癌發生的風險,具體使用須諮詢醫生;
4.戒菸,避免其對消化道的長期毒性和炎性刺激。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隨訪時間要適當縮短,一般為6個月~1年(重度不典型增生應在息肉摘除術後3個月隨訪1次,若無異常,可延長至6個月~1年)。
-
3 # 腫瘤專家姜爭
一般來說,管狀腺瘤是胃腸道常見的息肉型別,有一定惡變傾向,但相比絨毛狀腺瘤,惡變率較低,對於良性乙狀結腸管狀腺瘤,摘除術後一年,複查一次腸鏡即可,連續2年無新發或復發,可改為每3-5年複查一次。
乙狀結腸管狀腺瘤是指?也就是長在乙狀結腸上的管狀腺瘤,臨床比較常見,大小、數量各異,屬良性腫瘤。
管狀腺瘤,是腺瘤性息肉的一種,在大腸腺瘤中較為常見,相比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發病率最高,癌變率較低,發病原因暫不明確。
對於體積較小的管狀腺瘤,內鏡下摘除即可,如果腺瘤體積較大、侵犯層次較深、已發生癌變,可在腹腔鏡下進行根治切除,一旦確診為管狀腺瘤,建議及時內鏡下切除,可達到治癒目的,術後定期進行隨訪複查即可。
乙狀結腸管狀腺瘤症狀有?早期、體積較小的管狀腺瘤,無明顯異常症狀,大多在體檢時發現。
隨著腺瘤生長,部分人會出現大便習慣改變、便血、大便不成形、腹瀉便秘交替等症狀。
當腺瘤體積較大堵塞腸腔,會引起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腸梗阻,出現腹痛、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的情況,當然,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也不一定就是乙狀結腸管狀腺瘤,建議就診明確。
腺瘤性息肉高危人群有?1、一級親屬有腸癌病史;
2、既往腸道腺瘤史;
3、糞隱血試驗陽性;
4、長期過食紅肉、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醃製加工類等食物的人群;
5、久坐不動、肥胖,長期壓力較大、焦慮、緊張、抑鬱等人群;
6、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瀉便秘交替、黏液血便等症狀的人群。
建議上述人群儘早做腸道篩查,若腸鏡初次篩查無異常,可改為3-5年複查一次,可有效預防腸癌及癌前病變的發生。
乙狀結腸管狀腺瘤摘除後如何護理?1、術後應臥床1-3天,利於創口癒合,以免發生出血、穿孔等併發症,一旦出現腹痛、便血、發熱等症狀,要及時就診。
2、術後初期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主,一週後恢復普食,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避免過食粗纖維食物,以免擦破創口導致出血。
3、術後一個月內避免過度運動、重體力勞動,保持心情舒暢,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不要過分用力排便,避免擦破創口引發出血。
4、對於有炎症性腸病的患者,腺瘤摘除後要積極治療,可減少息肉的發生。
5、定期隨訪複查,術後一年或半年複查一次,連續兩年無異常,可改為每3-5年複查一次,對於高危人群建議增加複查頻率。
總的來說,若發現管轉腺瘤及時切除後,定期複查,問題不大,不要過度擔憂,平時也要改變不良飲食、生活習慣,戒菸酒,控制體重,出現異常不適要及時就診,切勿拖延。
-
4 # 天天醫學
結腸息肉是結腸黏膜向腸腔內突出或者隆起性生長的一種增生性病變,大多數都是良性的。結腸息肉從組織病理上通常分為腺瘤性息肉(管狀、絨毛狀及管狀絨毛狀腺瘤)、炎症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及粘膜肥大贅生物等型別。
大腸息肉多發生在乙狀結腸及直腸部位,可以是單發,也可以是多發,大小不一,有的有蒂,有的無蒂,成人大腸息肉多為腺瘤樣息肉,腺瘤直徑超過2cm時惡變的風險較大,大腸息肉一般情況下沒有明顯的症狀,常在發生慢性腹瀉、黏液、膿血便或便血等明顯症狀時才被發現。
對有蒂的結腸息肉常採用內鏡下可摘除或圈套蒂切除治療,如果大小超過1 cm而完整摘除困難或者廣蒂的息肉,先行活檢排除癌變可能後再透過手術完整摘除。如果有癌變時要根據瘤變範圍選擇區域性腸壁或腸切除手術治療。
乙狀結腸管狀腺瘤息肉是腺瘤樣息肉的一種型別,也是可以復發或再次發生的腸息肉,手術後如果沒有任何異常症狀,可以在半年後複查腸鏡,看看是否反覆或者重新發生息肉,如果沒有新的息肉發生,以後可以一年複查一次腸鏡。另外,在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慢性腸道疾病時應該應用藥物維持治療,根據是否發生腹痛腹瀉症狀等具體情況靈活選擇複查腸鏡時間。
回覆列表
根據病情以及自己的症狀,都不一定的,如果一般病症,症狀也沒什麼,半年查一次就可以,但如果是潰瘍,出血,或者癌,或者症狀很重,那就得隨時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