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臨沂彭彭小胖vlog

    1官渡之戰2赤壁之戰3彝陵之戰 這三大戰役算是大家普遍認為的三國以少勝多的代表了!官渡之戰我記得三國演義李建斌演的曹操,非常有霸氣!曹操說,20歲的時候,我非常敬重他袁紹。因為他祖上四世三公,而我的祖父卻是一個宦官。30歲的時候,我表面上敬重他,內心裡卻已經瞧不上他。因為就是他引董卓入京,禍亂朝廷。40歲的時候,我簡直開始蔑視他。20年前,袁紹有10萬大軍,我需要9萬便可取勝。十年前,袁紹有20萬大軍,我需要8萬便可取勝。而今天人少,有70萬大軍,我只需要7萬便可取勝。謀士荀彧就問。為何袁紹擁兵越來越多,而主公的用兵卻越來越少?曹操就說兵在精而不在,將在謀而不在勇,論人馬。我比不上袁紹,可是論智謀,他三個袁本初加一塊,也不如我一個曹操。曹操早在十年前就已經訓練了7萬精甲。都可以以一當五。7萬精兵全部投入首戰。剩下的20萬大軍在袁紹潰敗之時,奮力殺出。即可大勝,所以首戰勝則大勝,首戰敗則潰不成軍。確實三個袁本初加起來也不如一個曹孟德!官渡之戰袁紹大敗。赤壁大戰曹操兵力諸葛亮有指出三大弊端,第一曹操士兵多出自北方來到南方作戰得了疾患,第二長期行軍已經是強弩之末,第三曹操大勝袁紹有一半是驕兵,有一半荊鄉士兵不服曹操,迫不得已對曹操俯首帖耳。攻打東吳需要水師,東吳水軍天下第一。這樣算下來曹操百萬大軍只不過能算十萬。結果一把大火燒的曹操是退回北方,三國漸成三國鼎立之勢。夷陵之戰史冊記載算不上以少勝多,只不過是大家普遍這麼認為罷了,陸遜兵力和劉備差不多。不管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怎麼演繹,史冊記載的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

  • 2 # 豫北老崔

    熟讀三國的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時期一共有三大以少勝多的戰爭,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三國演義有些誇大雙防對戰人數)

    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孫劉聯軍5萬,大破曹軍20餘萬(稱80萬)。

    夷陵之戰,蜀軍約十萬,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蜀軍約十萬,蠻兵約一萬被吳軍五萬人馬打敗。

    三大戰役確實以少勝多,經過三國演義加工這三大戰役更加經典。經過這三大戰役我們不由的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三國時期容易發生這樣以少勝多、以弱打強的戰爭呢?

    正義

    自古以來,發動戰爭最重要的一點要名正言順,三次戰役弱方也就是勝利的一方都具有正義性。官渡之戰前,袁紹讓陳琳釋出檄文,奉天伐曹。首先當時漢帝在曹操陣營,其次曹操只是丞相,雖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曹操還是名義上的漢相,漢帝還是名義上的皇帝,袁紹出兵伐操名義上有點牽強。赤壁之戰,曹操一統北方,經過修養生息後派大軍征討孫劉聯軍,從而一統天下。雖說這次戰爭並沒有明確的正義,但是從民眾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曹操主動發動大規模的戰爭視為侵略者,其出兵理由也惹人非議。夷陵之戰,劉備為報私仇率大軍伐吳,勞民傷財,這個不用過多解釋,劉備是非正義一方。

    指揮

    三大戰爭,弱勢一方在面臨如此大的差距所表現的指揮能力有目共睹的,當斷則斷,善於利用對方統帥的弱點如多疑。利用天時地理如風向溫度地勢等,善於用奇兵,如夜襲烏巢,火燒赤壁,八百里火燒聯營。而兵多將廣的一方在指揮方面表現有所欠佳,優柔寡斷,不能及時發現自己所存在的弱點。

    驕兵

    在這些以少勝多的戰爭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絕對優勢的一方都存在一個致命的弱點,自大。袁紹伐曹,曹操伐孫劉,劉備伐吳,失敗一方在軍力,糧草,將領,攻城器械上都有絕對的優勢。往往會過於高估自己的軍隊能力,認為直接可以攻克對方,甚至不戰而勝。戰爭初期取得一點勝利會認為勝券在握,給了弱勢一方可乘之機,在遇到弱勢一方突出奇兵,奇謀,可以說強勢一方完全失去了作戰能力,達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往往以少勝多原因還有潛在因素,天時地理人和都很重要。疾病、糧草、攻城與守城,士氣等等多方面原因。戰爭勝敗的結果如何最受苦的還是勞苦大眾,自身強大也是打敗敵人的一大利器,國力決定勝敗。雖說三大戰爭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可讀性很高的故事,個人認為三國時期的戰爭沒有勝敗,戰爭結果帶來的往往是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砥礪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出自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