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場前沿思維喬春雨

    大家新年好,我是寫故事的喬春雨!商人地位在整個中國各個朝代都不被看好。各朝代的政府幾千年來一直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方針,他們的道理非常簡單就是:商人以倒買倒賣為生,不事生產,不從事和參與生產活動,商人靠“投機倒把”掙錢。

    所以古代的封建政府把商人的地位排得比工人還低士→農→工→商。讀書人、士人地位最高,其次是農民和地主,然後是手工業者、工匠,最後才是商人)。在秦朝時期,商人是個貶義詞,所有商人必須標籤化,比如穿的鞋必須左右不同顏色,所有牛馬車商人不許乘坐,搞的和半個囚犯一樣。

    商人地位從低下和卑微到排到工人後面要感謝兩個姓呂的人,一個是呂不韋,一個是呂雉。故事以後細說。

    所以總結下,各個朝代為了阻止社會上的人都去經商,都去倒買倒賣,從而導致務農、做工、從事生產活動的人的人數變少,所以幾千年來,中國官方一直對商人進行壓制!

    西方就不一樣了,他們就是商人經濟,整個國家就是商人的天下,最典型的就是大航海時代了,到處殖民統治,挖黃金劫商船。

  • 2 # 鍛彰趣義

    錢穆總結兩千年傳統政治的脈絡,指出四條,其中之一就是抑商,重點是“節制資本”,這是大一統的需要。

    首先,當王朝為了穩定,全面控制重要的生產資料之後,它實際上就成了一個經濟組織,有自己的利益需求。為了自身的增長,必然抑制民間資本和民間工商業,不與民爭利,自己的利益就會減少,這是死結。

    歷代都發生這樣的事,鹽鐵官營之外,還要時不時對民間的相關行業進行限制。舉例來說,明朝時蘇州絲綢業是官營,民間資本只能進入棉紡織業,結果萬曆年間,為了紓解國庫壓力,萬曆皇帝向四海派出稅官,蘇州也不例外,幾個月間,工場關停無數,兩萬多織工失業,蘇州的棉紡織業幾乎滅頂。

    其次,這是價值觀的需要。尊儒就意味著輕商,因為在儒家看來,商人重利不重義,倒買倒賣是末,農業生產才是本,鼓勵末就會損傷本,商人生活奢侈,容易敗壞風俗。就利潤而言,當然是“農不如工,工不如商”,這是司馬遷的觀察,所以歷朝歷代對商人的管束都很嚴格,害怕大家都去經商,無人耕田,動搖國本,這是一種非常質樸的平均主義觀念,但一直很有市場。唐初,唐太宗就嚴禁商人騎馬,嚴禁他們穿好顏色衣服,恨不得營造人人對商人喊打的社會氛圍。類似禁令在唐朝反覆出現。

    再次,民間資本無法進入官營行業,無法集聚形成產業資本,所以幾乎一定會流出流通領域,買地買房買奴僕,這一方面容易造成通貨緊縮,一方面意味著土地兼併和人口流失,這是沒辦法的事,資本是逐利的,環境對自己不友好,厚利產業又進不去,和官家又沒有形成契約關係,只能如此。但矛盾造成後,商人們就一定會背鍋,官家和民家都要視商人們為仇讎,久而久之,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社會認識。不獨古代啊,就往前倒推四十年,國營職工是怎麼鄙視被迫下海經商的倒爺的,老一輩人恐怕都還記得,沒辦法,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早上起來空腹喝兩杯白開水能減肥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