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東漢王充《論衡》中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是早期對司南比較清楚的描述。考古學家根據古代文獻的描述復原了司南,但是這是不是指南針的雛形,學術界還有很大的爭議。
但是沒有爭議的是,在元代,指南針已經開始應用於航海等人類活動中。指南針的基本原理就是一個可以自由旋轉的小磁針,在地磁場的作用下,小磁針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指南的一端就被稱為南極(S極),指北的一端就被稱為北極(N極)。一般我們把指北的一端塗成紅色,所以也有人把指南針叫做指北針。
指南針為什麼能指南北呢?這是因為地球具有磁場。
我們知道:磁鐵有兩極,N極和S極,而且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也就是說:我們用一個磁鐵的N極靠近另一個磁鐵的S極,就會發現二者相互吸引。如果用一個磁鐵的N極靠近另一個磁鐵的N極,就會發現二者相互排斥。
為了理解磁鐵間的這種作用,人們引入了磁場的概念。磁場是存在於磁體周圍的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這種物質的作用是對磁鐵有力的作用。也就是說:一個磁鐵會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而這個磁場就會對另一個磁鐵有力的作用。如果在磁鐵周圍放置一堆小磁針,那麼小磁針的N極(下圖中紅色部分)指向就會與磁場方向相同。也就是說:在磁體外部,磁場是從磁體的N極指向磁體的S極。
人們根據指南針在地球表面可以指南北的特點,推斷出地球是具有磁場的,這就稱為地磁場。地球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的磁場非常像。根據小磁針N極向北指的特點,人們分析出地磁場的的方向是從南向北的,這就得出了地磁場的N極其實在地理南極附近,而地磁場的 S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磁南北極與地理南北極是相反的。
而且,地磁南北極與地理南北極也並不是完全重合的,而是存在著一個夾角,稱為地磁偏角,中國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磁偏角的記錄。現代指南針都透過技術手段修正了這個偏角。
那麼,地球為什麼能夠產生磁場呢?這個問題更加普遍的問法是:磁場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最初,人們認為電與磁是完全不相關的現象。但是隨著人類認識自然越來越深入,逐漸發現了電與磁可能是相關的,最典型的就是被閃電劈過的鐵礦石可能具有磁性。人們想到,也許電可以產生磁。
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第一個發現了電流與磁場之間的聯絡。
1806年,他應聘哥本哈根大學教授,每個月他都會給學生準備一節特別的課程,用來介紹科學界的最新成果。在有一次講課時,他發現當用通電導線靠近指南針時,指南針發生了轉動。他和他的學生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但是他當時並沒有對這種現象給出解釋。經過幾個月的思索,他終於明白了:電流可以產生磁場,而磁場可以對小磁針有力的作用。人們正式把電和磁聯絡在一起。
為了紀念奧斯特,丹麥政府把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公園命名為奧斯特公園,裡面豎立著奧斯特的雕塑。美國物理教師協會還特別設立了奧斯特獎章,來獎勵優秀物理教師。
人們仔細研究了各種形狀的通電導線形成的磁場。比如: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是同心圓環,並且與導線中電流方向成右手螺旋定則。也就是說:右手握住導線,大拇指指向電流方向,四指的繞向就是磁場方向。
另外還有一種典型情況:通電螺線管。就好像在一根彈簧上通電,所產生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的磁場很類似。判定方法依然是右手螺旋定則:右手握住螺線管,四指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同,則大拇指指向螺線管相當於的條形磁鐵的N極。
如果這個螺線管只有一圈,就變成了通電圓環,它的磁場也類似於條形磁鐵,判定方法還是右手螺旋定則。
法國物理學家安培最早對這個問題形成了清晰的認識,所以右手螺旋定則也稱為安培定則。
安培詳細研究了各種通電導體的磁場,並提出了導線中電流與其產生磁場之間的定量關係,即安培定律。後來,著作《關於電動力學現象之數學理論的回憶錄》出版,電動力學作為一個新名詞登上了科學的舞臺。
安培不滿足於研究電流的磁場,他進一步思考:既然各種電流都產生相應的磁場,那麼永磁體——例如磁鐵, 它的磁場是如何產生的呢?
安培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也許磁體內部也有電流,是這些電流形成了磁體的磁場。這就是著名的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安培認為:在磁體內部可能存在著很小的環形電流, 稱為分子電流。每個分子電流都有N極和S極。如果這些分子電流的取向是雜亂無章的,那麼磁場彼此抵消,宏觀上就沒有磁性。但是如果在外界磁場的作用下,分子電流的取向變得大致相同,那麼宏觀上就表現出磁場,兩段形成磁極。
在安培的時代,人們並不清楚組成物質的原子是什麼樣的,更不知道原子裡面有原子核和電子,所以安培的這種說法只能 停留在“假說”階段。現在的科學界認為,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和電子的自旋具有磁場,安培分子電流假說是具有一定正確性的。
既然磁體的磁場也是由於電流產生的,人們總結出一個結論:一切磁現象都是由於電流產生的,或者叫一切磁現象都有電本質。
那麼,地球的磁場究竟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還沒有統一的認識。有人認為,在地球內部的岩漿流動會造成電流,產生地磁場;也有人認為在大氣中存在電荷,大氣運動會造成電流,產生磁場。但無論如何,地球的磁場也一定是由於電流產生的。
其實,地球磁場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地磁南北兩極每時每刻都在緩慢移動,而且在歷史行地球磁場的南北極調換過多次,上一次調換是在78萬年前。地磁場對生命有重要意義,例如它可以防止太陽風中的各種射線直接射向地球表面,從而保護地球的生命。一些生物可能需要磁場進行導航。如果磁場發生巨大變化,那麼一定會對生物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能造成生物的大滅絕呢。
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東漢王充《論衡》中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是早期對司南比較清楚的描述。考古學家根據古代文獻的描述復原了司南,但是這是不是指南針的雛形,學術界還有很大的爭議。
但是沒有爭議的是,在元代,指南針已經開始應用於航海等人類活動中。指南針的基本原理就是一個可以自由旋轉的小磁針,在地磁場的作用下,小磁針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指南的一端就被稱為南極(S極),指北的一端就被稱為北極(N極)。一般我們把指北的一端塗成紅色,所以也有人把指南針叫做指北針。
指南針為什麼能指南北呢?這是因為地球具有磁場。
磁場我們知道:磁鐵有兩極,N極和S極,而且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也就是說:我們用一個磁鐵的N極靠近另一個磁鐵的S極,就會發現二者相互吸引。如果用一個磁鐵的N極靠近另一個磁鐵的N極,就會發現二者相互排斥。
為了理解磁鐵間的這種作用,人們引入了磁場的概念。磁場是存在於磁體周圍的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這種物質的作用是對磁鐵有力的作用。也就是說:一個磁鐵會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而這個磁場就會對另一個磁鐵有力的作用。如果在磁鐵周圍放置一堆小磁針,那麼小磁針的N極(下圖中紅色部分)指向就會與磁場方向相同。也就是說:在磁體外部,磁場是從磁體的N極指向磁體的S極。
人們根據指南針在地球表面可以指南北的特點,推斷出地球是具有磁場的,這就稱為地磁場。地球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的磁場非常像。根據小磁針N極向北指的特點,人們分析出地磁場的的方向是從南向北的,這就得出了地磁場的N極其實在地理南極附近,而地磁場的 S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磁南北極與地理南北極是相反的。
而且,地磁南北極與地理南北極也並不是完全重合的,而是存在著一個夾角,稱為地磁偏角,中國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磁偏角的記錄。現代指南針都透過技術手段修正了這個偏角。
那麼,地球為什麼能夠產生磁場呢?這個問題更加普遍的問法是:磁場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電流產生磁場最初,人們認為電與磁是完全不相關的現象。但是隨著人類認識自然越來越深入,逐漸發現了電與磁可能是相關的,最典型的就是被閃電劈過的鐵礦石可能具有磁性。人們想到,也許電可以產生磁。
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第一個發現了電流與磁場之間的聯絡。
1806年,他應聘哥本哈根大學教授,每個月他都會給學生準備一節特別的課程,用來介紹科學界的最新成果。在有一次講課時,他發現當用通電導線靠近指南針時,指南針發生了轉動。他和他的學生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但是他當時並沒有對這種現象給出解釋。經過幾個月的思索,他終於明白了:電流可以產生磁場,而磁場可以對小磁針有力的作用。人們正式把電和磁聯絡在一起。
為了紀念奧斯特,丹麥政府把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公園命名為奧斯特公園,裡面豎立著奧斯特的雕塑。美國物理教師協會還特別設立了奧斯特獎章,來獎勵優秀物理教師。
人們仔細研究了各種形狀的通電導線形成的磁場。比如: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是同心圓環,並且與導線中電流方向成右手螺旋定則。也就是說:右手握住導線,大拇指指向電流方向,四指的繞向就是磁場方向。
另外還有一種典型情況:通電螺線管。就好像在一根彈簧上通電,所產生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的磁場很類似。判定方法依然是右手螺旋定則:右手握住螺線管,四指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同,則大拇指指向螺線管相當於的條形磁鐵的N極。
如果這個螺線管只有一圈,就變成了通電圓環,它的磁場也類似於條形磁鐵,判定方法還是右手螺旋定則。
法國物理學家安培最早對這個問題形成了清晰的認識,所以右手螺旋定則也稱為安培定則。
安培分子電流假說安培詳細研究了各種通電導體的磁場,並提出了導線中電流與其產生磁場之間的定量關係,即安培定律。後來,著作《關於電動力學現象之數學理論的回憶錄》出版,電動力學作為一個新名詞登上了科學的舞臺。
安培不滿足於研究電流的磁場,他進一步思考:既然各種電流都產生相應的磁場,那麼永磁體——例如磁鐵, 它的磁場是如何產生的呢?
安培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也許磁體內部也有電流,是這些電流形成了磁體的磁場。這就是著名的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安培認為:在磁體內部可能存在著很小的環形電流, 稱為分子電流。每個分子電流都有N極和S極。如果這些分子電流的取向是雜亂無章的,那麼磁場彼此抵消,宏觀上就沒有磁性。但是如果在外界磁場的作用下,分子電流的取向變得大致相同,那麼宏觀上就表現出磁場,兩段形成磁極。
在安培的時代,人們並不清楚組成物質的原子是什麼樣的,更不知道原子裡面有原子核和電子,所以安培的這種說法只能 停留在“假說”階段。現在的科學界認為,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和電子的自旋具有磁場,安培分子電流假說是具有一定正確性的。
既然磁體的磁場也是由於電流產生的,人們總結出一個結論:一切磁現象都是由於電流產生的,或者叫一切磁現象都有電本質。
地球磁場那麼,地球的磁場究竟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還沒有統一的認識。有人認為,在地球內部的岩漿流動會造成電流,產生地磁場;也有人認為在大氣中存在電荷,大氣運動會造成電流,產生磁場。但無論如何,地球的磁場也一定是由於電流產生的。
其實,地球磁場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地磁南北兩極每時每刻都在緩慢移動,而且在歷史行地球磁場的南北極調換過多次,上一次調換是在78萬年前。地磁場對生命有重要意義,例如它可以防止太陽風中的各種射線直接射向地球表面,從而保護地球的生命。一些生物可能需要磁場進行導航。如果磁場發生巨大變化,那麼一定會對生物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能造成生物的大滅絕呢。